理想MEGA起火召回,新能源汽车告别狂飙时代?

IP归属:北京

文章AI导读

一键萃取文章精髓,核心观点即刻呈现

一场火情,让刚摆脱了造型质疑的理想MEGA再次陷入舆论漩涡。

10月23日,上海街头一辆正常行驶的理想MEGA在众目睽睽之下突然起火,火焰在数十秒内将汽车快速吞噬,事故虽未造成人员伤亡,但触目惊心的监控画面却在互联网上迅速传播,质疑声潮水般涌来。

面对汹涌的舆情,理想汽车在事故发生后不久便发布公告致歉,并宣布于11月7日,主动召回自2024年2月18日至2024年12月27日期间生产的共计11411辆理想MEGA。

▲注:图片源于微博

可积极认错并没有平息这场风波,关于新能源汽车的安全问题再度被推到风口浪尖,在经历了数年的狂飙突进后,从业者、监管者和消费者开启了关于新能源汽车的全新思考。

|一次代价沉重的召回|

理想汽车在10月31日发布的官方公告中,将此次事故原因归结为“冷却液的防腐性能不足”,特定条件下可能导致冷却铝板腐蚀渗漏,极端情况下会造成动力电池热失控。一连串看似偶然的技术术语背后,揭示的却是根本的安全隐患。

“动力电池热失控”是电动汽车最危险的状况之一,并不是可以通过OTA软件升级或更换小零件就能解决的“小修小补”,一旦电池进入热失控,内部就会发生不可控的链式反应。只要100多度就可能会造成电池短路、瞬间释放巨大能量,导致起火甚至爆炸。

针对这一安全问题,理想提出的解决方案是召回2024年2月18日至2024年12月27日生产的车辆,为其“免费更换全新优化的冷却液、动力电池和前电机控制器”,这无异于承认了车辆核心的“三大件”存在缺陷,揭露了理想MEGA的安全隐患。

▲注:图片源于理想汽车公众号

事实上,对于正极力冲击高端市场的理想汽车而言,无论事故发生还是车辆召回的代价都是极其沉重的。

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电池包是成本最高的部件,约占整车成本的40%-60%。理想MEGA采用的宁德时代麒麟电池采购成本大致在8万-12万元,若按10万元计算,11411辆的召回规模仅电池一项将付出11.4亿元成本。

更别提除动力外,优化的还有冷却液和前电机控制器,单车召回成本直线飙升,哪怕是对理想汽车这样的头部新势力,这笔巨额开支也足以“伤筋动骨”。

而比财务损失更严肃、更长远的,是品牌声誉的受损。

理想汽车一直以“家庭”和“安全”作为品牌核心叙事,创始人李想在理想MEGA发布时多次强调该车型趋于极致的安全配置,包括堡垒安全车身、9个安全气囊等,试图将其打造成代表着未来家庭安全出行的图腾。但街头自燃事故的发生,将其精心构建的安全形象烧得荡然无存。

事件发生后,资本市场迅速做出反应,自10月23日至11月4日,理想汽车股价已从86.9港元/股跌至77.75港元/股,跌幅达到10.53%,市值大幅蒸发。

▲注:图片源于东方财富

金钱的亏损尚有弥补的可能,但品牌信誉的崩塌和消费者信心的流失,对于刚刚官宣易烊千玺为代言人、兴致勃勃寻找全新增长点的理想汽车来说,这无疑是让所有光鲜的营销叙事都黯然失色的沉重一击。

|狂飙突进终结,“安全铁拳”砸下|

像理想一样的大批量汽车召回并非孤立事件,9月12日,小鹏汽车因转向助力电机传感器线束接触不良,曾召回47490辆小鹏P7+汽车;9月19日,小米汽车也因部分车辆辅助驾驶功能存在安全隐患,宣布召回116887辆SU7标准版汽车。

在过去几年中,因安全问题引发的争议和召回成了新能源汽车品牌发展道路上难以回避的“必修课”,也成为过去数年狂飙突进的后遗症。

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抢占先机、获得更高的估值和市场份额,“速度优先于一切”很长一段时间内是新能源汽车品牌心照不宣的潜规则——新车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迭代,从发布到交付的周期被极限压缩。

在这种“大干快上”的氛围中,需要长时间验证和积累的安全工程、对供应链的严苛品控,在某种程度上被“创新”和“效率”的光环所掩盖。尤其是一些跨界车企的崛起,虽然带来了“鲇鱼效应”,但也因缺乏深厚的汽车制造业底蕴和对安全的敬畏之心,为行业埋下了隐患。

▲注:图片源于小米汽车公众号

这场狂飙盛宴正被强制按下“刹车键”,国家相关部门开始以不容置疑的决心终结新能源汽车的野蛮生长。工信部、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频频发声,安全政策标准不断明晰,引导行业从鼓励发展向规范发展转型。

8月13日,市场监管总局和工信部联合发布《关于加强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品召回、生产一致性监督管理与规范宣传的通知(征求意见稿)》,明确要求企业承担产品安全主体责任,不得对产品进行夸大和虚假宣传,避免误导消费者。

这份文件直指行业痛点,意味着过去那种过度营销的时代即将过去,关于汽车性能的科普也将回归到以事实为依据、以数据为准绳的理性轨道上来。

9月24日,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对《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及三项强制性国家标准修改单公开征求意见,其中明确规定了车门门把手相对车身表面应具备的手部操作空间标准,剑指曾造成诸多安全事故的隐藏式车门把手。

▲注:图片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官网

这一举措清晰地表明,在断电、碰撞等任何紧急情况下阻碍逃生和救援的所谓美学设计,都将被安全这把“铁尺”无情丈量。

从主动召回制度的完善、到对夸大宣传的规范,再到对具体设计细节的强制要求,一张覆盖研发、生产、宣传、召回全链条的监管大网正在收紧。

在此基础上,理想MEGA的召回既是企业积极自省的必然选择,也宣判了可以容忍瑕疵、用“软件定义汽车”来掩盖硬件不足的草莽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

|颜值退位,理性登场|

在安全为王的新常态下,汽车产品设计和消费理念两个层面正同时上演“拨乱反正”。

过去几年,许多车企为了创造差异化卖点将大量精力投入到“冰箱、彩电、大沙发”等舒适性配置的堆砌上,试图将汽车打造成一个移动的“客厅”或“娱乐室”,一些品牌甚至将前备箱越做越大,营销出“坐在前备箱里钓鱼”的奇特场景。

这种“客厅化”的趋势与其说是满足用户真实需求,不如说是在极度内卷下,通过堆砌舒适性配置来制造差异化的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汽车作为交通工具的核心属性。

▲注:图片源于理想汽车公众号

而当下,汽车产品的设计理念正在经历一场从“客厅”到“座舱”的本质回归,隐藏式门把手这类为了追求极致颜值和科技感,却牺牲了关键时刻安全性的设计,将被强制优化或淘汰。

与产品设计一同变化的,是消费客群的结构和购车决策的逻辑。

过去新能源汽车的主要受众,有相当一部分是追求新潮科技、热衷于性能参数的年轻消费者,根据杰兰路发布的报告,小米YU7首批车主平均年龄仅为27.7岁,80%集中在20-30岁之间,且大多来自一二线城市。

▲注:图片源于杰兰路公众号

这些用户容易被酷炫的设计、夸张的互联网营销模式和“零百加速”等数据所吸引,甚至出现过部分车主因不满车辆的某些安全限速设定而公开表示抗议的案例,侧面反映出年轻消费者在某种程度上将驾驶乐趣置于绝对安全之上的心态。

但随着新能源汽车安全事件频繁发生,用户也加速成熟,更庞大、更理性的新客群正逐渐崛起。据中国经营报调查数据显示,当下消费者购车决策已呈现理性化特征,安全性、价格和能耗成本位列关注因素前三。

对这些愈发理性的用户而言,无法扑灭的大火远比零百加速快0.5秒更为震撼和揪心,能在事故后顺利打开的车门、远比能玩3A游戏的屏幕更重要。

理想MEGA的起火事件让不少消费者清醒地认识到,当剥去所有科技、舒适、豪华的包装后,汽车的终极价值,依然是安全地将驾驶员和乘客从A点送到B点。

被各类花哨噱头吸引的客群正逐渐退潮,以安全和可靠性为首要考量的理性消费新客群登场,他们的购买决策将不再轻易被营销话术左右,而是更倾向于信赖那些拥有深厚技术积淀、良好质量口碑和敢于为安全负责的品牌。

当市场从增量扩张转向存量博弈、政策从扶持转向规范、消费者从狂热转向理性,在这场波及全行业的大洗牌中,或许只有真正将有限的资源和宝贵的精力投入到安全技术研发和品质管控中去的新能源车企,才能穿越风暴、站稳脚跟,赢得市场与信赖。

图片源于网络,侵删。

陀螺科技现已开放专栏入驻,详情请见入驻指南: https://www.tuoluo.cn/article/detail-27547.html

壹度Pro专栏: https://www.tuoluo.cn/columns/author1912401/

本文网址: https://www.tuoluo.cn/article/detail-10126548.html

免责声明:
1、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陀螺科技观点或立场。
2、如发现文章、图片等侵权行为,侵权责任将由作者本人承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