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芯天下丨产业丨内卷下的中国电池产业,亟待以差异化与协同破局

IP归属:广东

文章AI导读

一键萃取文章精髓,核心观点即刻呈现

前言

当全球能源革命的浪潮席卷而来,中国电池产业正站在一个充满悖论的十字路口。

一边是新能源汽车与储能市场的爆发式增长,2025年1-8月锂离子电池出口额突破482亿美元,同比增长25.79%,全球市场份额超68%。

另一边却是全行业深陷[价格战]泥潭,磷酸铁锂电芯价格从2023年1月到2025年8月暴跌65.79%,部分二三线企业以[仅覆盖现金成本]的价格接单,陷入[越生产越亏损]的怪圈。

作者| 方文三

图片来源|网 络

内卷困局:从价格[论斤卖]到技术[虚火]

中国电池产业的内卷,早已从卷产能升级为卷价格,甚至延伸至技术宣传的[伪创新],形成了一条自我消耗的闭环。

价格战的惨烈程度,远超行业想象。2024年中至今,碳酸锂等原材料价格趋于稳定,但电芯价格仍跌破0.4元/Wh的成本线,部分二三线厂商报价甚至低至0.32元/Wh。

更值得警惕的是技术领域的[内卷式竞赛],不少企业将技术发布会变成[参数秀场],动辄宣传10C、12C快充,却回避了商业化的核心矛盾。

支持超高倍率快充的电池,材料与制造成本会增加30%以上;整车冷却系统、高压平台需全面升级,每台车成本再增数千元;而小区电网若有3台10C快充车同时充电,会直接引发区域供电瘫痪。

固态电池的[商业化迷雾]同样折射出技术虚火。尽管全固态电池被视为下一代技术方向,但行业普遍预测,即便到2030年,其成本仍将是液态电池的3-5倍,根本无法支撑主流乘用车应用。

然而,部分企业却急于贴上[半固态]标签,忽视了电解质界面稳定性、锂金属负极枝晶等核心难题。

产能过剩则是内卷的[温床],2025年全球电池需求约1500GWh,而中国动力电池规划产能已突破3000GWh,是需求的2倍。

这种过剩并非[总量过剩],而是[结构失衡],低端产能扎堆,高端产能紧缺。

例如,普通磷酸铁锂电芯产能过剩,但支持4C快充的高压实磷酸铁锂材料却供不应求,富临精工凭借该技术拿到宁德时代42万吨长单,2024年实现扭亏,这恰恰印证了[差异化才有生路]。

内卷之因:资本、同质化与传导链的恶性循环

中国电池产业的内卷,并非偶然,而是资本狂欢、地方博弈与产业链传导共同催生的结果。

资本的非理性涌入,是内卷的[始作俑者]。2021-2023年,新能源赛道成为资本[避风港],不仅传统电池企业疯狂扩产,跨界玩家也纷纷入局。

房地产企业转型做电池、化工企业跨界搞材料,甚至地方产投平台也跟风投资。

这种[重规模轻效益]的扩张,导致产能与市场需求严重错配,当市场增速从50%降至30%以下,过剩产能只能通过价格战消化。

产品同质化,则让价格成为唯一竞争手段。当前,80%以上的二三线电池企业产品,在能量密度、循环寿命等核心指标上差异不足5%,缺乏独特技术壁垒。

这种同质化源于技术路线的[盲从],头部企业做磷酸铁锂,所有企业都跟风;头部做快充,大家又一拥而上,忽视了自身技术积累与市场定位。

很多企业迷失自我,根本不清楚自己是谁、客户是谁,跟风占便宜最终只能陷入价格战。

车企的价格战传导,则将电池企业逼入绝境。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以价换量],直接压向占整车成本40%的动力电池。

供应商看不到对手报价,只能通过不断降价提升排名,订单份额与排名严格挂钩。这种机制下,电池企业陷入[不降价没订单,降价亏本金]的两难。

内卷之殇:安全、创新与生态的三重危机

长期内卷正在掏空中国电池产业的根基,从质量安全到技术创新,从行业生态到国际形象,危机已全面显现。

质量安全风险,是内卷最直接的代价。为压缩成本,部分企业在[看不见的地方]偷工减料。电芯之间的隔热气凝胶,从[回]字形涂覆简化为[一]字形,极端情况下热失控蔓延速度加快3倍;

电池的安全冗余,从大众汽车的9%压缩至不足5%,看似提升了纸面能量密度,却让电池在低温、快充等工况下风险陡增。

技术创新停滞,正在丧失产业未来竞争力。内卷导致企业利润被严重压缩,研发投入随之锐减。

2024年,锂电池板块104家上市公司中,65家净利润下滑,超60家毛利率下降,中小企业研发费用同比减少10%-25%。

反观头部企业,宁德时代研发投入是其他几家上市电池企业之和的3倍,持续推出神行、麒麟等明星产品,毛利率维持在22%以上,形成[马太效应]。

当企业把所有精力用于应对价格战,就没有资金投入下一代技术研发,最终会被全球竞争淘汰。

行业生态恶化,让产业链陷入[多输]格局。电池企业的低价竞争,向上传导至材料端,正极材料企业2024年整体利润为负,电解液企业毛利率不足5%;向下则倒逼车企降低标准。

这种[层层压价]导致产业链各环节都处于[生存线]边缘,上游材料厂开工率不足30%,中游电池厂现金流紧张,下游车企质量风险上升。

破局之路:以差异化立基,以协同铸魂

面对内卷困局,中国电池产业不能再[以价换量],而需转向[以价值换市场],通过技术差异化、产业链协同、政策引导与全球化升级,构建健康生态。

技术差异化,是突破内卷的[核心武器]。企业需跳出[参数竞赛],聚焦真实场景需求,打造独特技术路线。

蜂巢能源的[热复合叠片+短刀电芯]技术,在能量密度与成本间找到平衡,2025年海外出货占比达30%,为宝马MINI、Stellantis等车企供货;

亿纬锂能押注46系大圆柱电池,已量产装车超3.13万台,单车最长行驶里程18.5万公里,在高端市场形成差异化优势;

宁德时代则深耕快充技术,神行电池支持4C快充,2025年出货占比将提升至70%,解决消费者补能痛点。

对于固态电池等前沿技术,企业需摒弃[一步到位]的幻想,转向利基市场突破。

与其在乘用车上纠结成本,不如先在低空飞行器、特种储能等领域落地,通过小规模应用积累经验,降低成本后再向主流市场渗透。

这种[循序渐进]的策略,既能避免技术虚火,又能为未来抢占先机。

产业链协同,是抵御内卷的[护城河]。企业需从[单打独斗]转向[生态共建],构建[技术+平台]的双重优势。

一方面,要将独门技术转化为平台化能力,蜂巢能源打造的平台型产品,可通过微调适配不同车企需求,研发成本降低20%;

另一方面,要建立知识产权保护与运营体系,借鉴日韩经验,LG与SK On曾因专利诉讼对簿公堂,最终以18亿美元和解并达成十年合作,而LG与松下更是整合5000余项专利成立管理公司,实现专利收益最大化。

国内企业需加强专利布局,开展FTO调查,避免侵权风险,同时推动专利授权共享,让知识产权成为[创新反哺资金],而非[竞争壁垒]。

政策引导,为反内卷提供[制度保障]。2025年,新修订的《反不正当竞争法》明确禁止[低于成本价销售],为打击低价倾销提供法律依据;

八部门联合发文管控盲目投资,暂停审批30GWh以下低端动力电池项目;

中央财经委会议要求[规范地方招商引资],避免地方政府拼补贴、抢项目。

这些政策已初见成效,欣旺达终止140亿元低效项目,普利特叫停102亿元锂电项目,地方产投平台也开始进行周密的投入产出测算,理性入局。

未来,还需建立[落后产能出清机制],通过市场竞争与政策引导,让低效产能有序退出,优化资源配置。

全球化升级,是打开增长空间的新路径。中国电池企业需从[产品输出]转向[体系输出],在海外实现本地化运营。

宁德时代在匈牙利建设工厂,本地化率达60%,既规避欧盟关税壁垒,又快速响应宝马、大众等客户需求;

瑞浦兰钧深耕印尼市场,建设本地化生产线,利用当地镍资源降低成本,储能电池出口占比超60%;

诺德新材选择葡萄牙布局,利用当地低成本劳动力与丰富日照资源,发展光伏配套储能,避开地缘政治风险。

这种本土化生产+本地化研发的模式,既能降低成本,又能融入当地市场,避免[低价倾销]标签,实现从[中国造]到[全球造]的升级。

尾:

中国电池产业的内卷,本质是[粗放增长模式]与[高质量发展需求]的矛盾。

作为中国制造业[新三样]的代表,电池产业不仅要在全球市场占据份额,更要成为技术创新的引领者、生态规则的制定者。

破局的关键,在于回归商业常识。技术创新不是[噱头],而是解决用户痛点;竞争不是[价格战],而是创造长期价值;

出海不是[复制国内内卷],而是输出技术与标准。正如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所言:[行业要比技术创新,比长期价值,比安全性和可靠性,这才是真正的竞争。]

唯有坚持长期主义、价值竞争,才能在全球产业链中占据制高点,为世界提供[中国方案]。

部分资料参考:经济观察报:《蜂巢能源杨红新谈电池行业[内卷]:战略短视导致恶性循环》,财经杂志:《[内卷]在掏空中国电池产业,如何应对?》,e公司:《[不卷价格卷价值]!锂电行业加速优化产能结构》,国际金融报:《关于破解内卷困局,电池界大咖们这样说》,我的电池网:《电池新能源行业反内卷,央国企不能只当旁观者》,高工锂电:《锂电新牌局:[反内卷]浪潮持续,谁能赢得[十五五]入场券?》,中国汽车报:《头部萎缩,二线崛起——动力电池市场格局突变》

陀螺科技现已开放专栏入驻,详情请见入驻指南: https://www.tuoluo.cn/article/detail-27547.html

AI芯天下专栏: https://www.tuoluo.cn/columns/author1911711/

本文网址: https://www.tuoluo.cn/article/detail-10126163.html

免责声明:
1、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陀螺科技观点或立场。
2、如发现文章、图片等侵权行为,侵权责任将由作者本人承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