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对于欣旺达来说,赴港上市不仅有利于其粮草弹药的储备,更是关乎着其海外国际市场的开拓、核心技术的跃迁乃至企业的生死存亡。
李平/作者 砺石商业评论/出品
1
临门一脚
继宁德时代成功在港交所募资410亿港元之后,一场围绕着资金囤积与产能扩张的“军备竞赛”正在动力电池行业打响。
7月31日,欣旺达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欣旺达”)发布公告称,公司拟发行境外上市外资股(H股)股票,申请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挂牌上市。在此之前,亿纬锂能已经于6月正式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
然而,就在欣旺达闯关港交所的关键时刻,公司却交出了一份不太理想的中报成绩单。
8月底,欣旺达披露2025年半年度财报。2025年上半年,欣旺达实现营业总收入约269.85亿元,同比增长12.82%;实现归属母公司净利润约8.56亿元,同比增长3.88%,扣非净利润为5.83亿元,同比下滑28.03%。其中,2025年第二季度,欣旺达实现营业收入146.96亿元,同比增长13.54%,实现扣非净利润3.21亿元,同比下滑39.61%。
不难看出,欣旺达上半年营收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扣非净利润却出现了近30%的缩水,增收不增利问题突出。单从二季度财报数据来看,欣旺达扣非净利润同比缩水近四成,扣非净利润降幅较第一季度(-5.97%)明显加速,显示出公司核心业务的盈利能力正在加速恶化。
分产品来看,欣旺达消费类电池实现营收138.90亿元,同比增长5.22%,毛利率为19.63%,同比增长1.56个百分点;电动汽车类电池实现营收76.04亿元,同比增长22.63%,毛利率为9.77%,同比下降1.89个百分点;储能系统类实现营收10.04亿元,同比增长68.85%,毛利率为20.26%,同比下降7.86个百分点。
不难看出,上半年欣旺达三大细分业务营收均保持了正增长,但其电动汽车类电池以及储能系统两大业务毛利率均出现了同比下滑,其中公司第二大营收来源的电动汽车类电池毛利率更是跌至个位数,最终导致公司上半年销售毛利率同比下滑0.8个百分点至15.79%,成为公司上半年“增收不增利”的一个主要原因。从单季度指标来看,2025年第二季度,欣旺达毛利率为14.88%,同比下降2.23个百分点,环比下降2个百分点。
从净利率来看,欣旺达上半年销售净利润率仅为0.91%,似乎明显与其“全球手机电池之王”的地位明显不符,这也令其本次赴港上市的前景蒙上了一层阴影。
2
转型之路
欣旺达成立于1997年,由来自广东茂名的王明旺、王威两兄弟创立,最早从事电池模组的代工业务。2011年,欣旺达通过与锂电池巨头ATL的合作进入到苹果供应链体系。同年4月,欣旺达成功登陆创业板,成为创业板首家以锂电池研发、制造及销售为主营业务的上市公司。经过多年发展,欣旺达成功坐稳“全球手机电池之王”宝座。
根据灼识咨询数据,按2024年出货量计,欣旺达在全球手机电池市场排名第一,市占率为34.3%,苹果、华为、OPPO、vivo、小米等国内外主流智能手机厂商下游客户涵盖;同时 ,欣旺达也是全球第二大笔记本电脑及平板电脑电池厂商,市占率为21.6%,重点客户包括华为、联想、 戴尔、惠普等一流制造商供应链。
不过,随着全球消费电子产品市场不断趋于饱和,欣旺达消费类电池业务逐渐面临到天花板压力。数据显示,2022年-2023年,全球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出货量连续两年出现同比缩水。2023年全年,欣旺达消费类电池实现销售收入285.43亿元,较上年同期减少近35亿元,同比降幅达到11%。
另一方面,随着行业竞争的日趋激烈以及上游原材料价格的不断走低,欣旺达消费类电池平均售价也出现了明显的下滑。据港股招股书披露,2022年-2024年,欣旺达消费类电池的平均售价分别为66.2元/只、57.6元/只、51.9元/只。2025年第一季度,欣旺达消费类电池的平均售价进一步降至46.0元/只。
2024年,在“国补”政策的推动下,中国消费电子产品出货量出现回升,全球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消费电子产品迎来复苏式增长。2024年,欣旺达消费类电池实现销售收入304.05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近20亿元,但仍低于2022年同期水平。考虑到其在全球手机电池市场的份额已经超过30%,欣旺达消费类电池未来的成长空间已经非常有限。
相比增长乏力的消费类电池业务,欣旺达动力电池的增长却是十分强劲。早在2008年,欣旺达就开始布局动力电池业务,最早从事电动汽车锂离子电池模组业务。2014年,欣旺达通过收购东莞锂威51%的股权正式切入到锂电池电芯环节。2024年,欣旺达动力电池装机量达到18.8GWh,位列全球第十位,下游客户涵盖理想、小鹏、零跑、广汽、上汽、日产等知名车企。
与宁德时代、比亚迪等一线动力电池厂商所选BEV(纯电)电芯不同的是,欣旺达选择对寿命、快充快放都更严格的混合动力汽车(HEV)电芯作为主攻方向。由于技术难度较大,欣旺达第一款HEV电芯产品耗时四年才完成量产下线,之后成功打入到雷诺日产、上汽、东风、广汽、大众等国内外整车厂商的供应链。根据SNE Research数据,欣旺达在HEV市场装机量已连续三年蝉联中国市场冠军。2024年,欣旺达HEV电池出货量达到1.3GWh,全球市场份额达到9.2%,位居行业第二位。
凭借在开发HEV电池过程中所积累的高倍率快充和长寿命设计能力,欣旺达增程(EREV)电池领域也迎来快速增长。2022年,欣旺达成功拿下理想L8定点,后相继与沃尔沃、大众等车企达成合作。2024年,EREV电池出货量达到7GWh,市场份额达到13.6%,位居行业第二位。
不过,相比BEV电池这一主航道来说,HEV、EREV两个细分赛道市场容量仍显得过于狭小,这也导致欣旺达动力电池出货量迟迟未能进入全球前十阵营,品牌影响力也明显低于国轩高科、亿纬锂能等国内二线动力电池品牌厂商。直到2024年,欣旺达动力类电池才凭借快充这一核心技术首次杀入全球前十阵营,全球市占率达到2.1%。
3
纸面富贵
数据显示,2022年-2024年,欣旺达动力类电池销量分别为11.4GWh、11.2GWh、25.3GWh,平均售价分别为1.1元/Wh、1.0元/Wh、0.6元/Wh,销售收入分别为126.87亿元、107.95亿元、151.39亿元,营收占比分别为24.3%、22.6%、27.0%。
不难看出,过去三年来,欣旺达动力类电池出货量已经实现了翻倍式增长,但由于产品平均售价的不断下滑,该业务营收增速要远低于其同期出货量增幅。此外,从毛利率这一指标来看,欣旺达动力类电池销售毛利率要远低于宁德时代等竞争对手,显示出公司更多是在以低价策略换取出货量的增长。
数据显示,2024年,欣旺达动力类电池销售毛利率仅为8.8%,同比下滑2.42个百分点。对比看,国轩高科、亿纬锂能毛利率分别为15.14%、14.21%,宁德时代动力电池毛利率更是高达23.94%,几乎是欣旺达同期毛利率的三倍。
事实上,由于毛利率持续处于低位,欣旺达动力电池业务持续处于亏损状态。数据显示,2022年-2024年,欣旺达动力电池业务亏损金额分别为12.6亿元、15.68亿元、18.55亿元,三年内累计亏损接近50亿元。2025年上半年,欣旺达动力电池出货量16.08GWh,同比增长93.04%。但由于该产品单价的继续走低,欣旺达动力电池业务仍旧出现了4.3亿元的亏损。不难看出,动力电池业务虽然推动了欣旺达营收规模的增长,但其持续的亏损却也折射出二线动力厂商的生存困境。
除了毛利率水平不及竞争对手之外,欣旺达的回款能力也不容乐观。数据显示,2019年-2024年,欣旺达应收账款余额由51.04亿元大幅攀升至160.79亿元,应收账款增速远高于同期营业收入增速,这说明公司对于赊销模式愈发依赖。
不难看出,欣旺达在利用低价策略抢占市场的同时,还需要在账期方面对下游整车厂商做出让步。这不仅增加了欣旺达所面临的应收账款坏账风险,同时也对公司经营性现金流造成了巨大的侵蚀。在此背景下,欣旺达只能不断利用举债和外部融资等方式进行产能扩张,这又进一步增加了公司的负债压力。
截至2025年3月31日,欣旺达已有25个生产基地投入运营或建设。其中,公司在海外设有6个生产基地,分布在印度、越南、泰国及匈牙利。
数据显示,2018年以来,欣旺达通过两次定增从A股融资64.7亿元,主要用于消费类及动力类锂电池扩产与补充流动资金。2020年7月,欣旺达通过发行可转债的方式募资11.2亿元,主要投向电芯扩产及补充流动资金。2023年7月,欣旺达曾发布公告称,公司拟分拆下属子公司欣旺达动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欣旺达动力”)至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上市。但由于经营业绩的不断恶化,欣旺达动力创业板ipo的计划最终不了了之。
2025年以来,随着固态电池、钠离子电池等新型技术不断实现突破,动力电池产业新一轮技术与产能的军备竞赛已经悄然打响。而随着宁德时代、亿纬锂能等竞争对手相继宣布赴港上市,欣旺达开启新一轮融资的需求愈发迫切。
今年7月1日,欣旺达正式发布公告称,公司拟发行境外上市外资股(H股)股票,申请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挂牌上市。欣旺达表示,推进此次港股IPO目的是加快公司国际化战略布局,提升综合实力和全球影响力。7月30日,欣旺达正式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
根据规划,欣旺达拟将本次香港IPO募资金额用于实现公司的国际增长策略,扩展海外新生产设施以及全球销售及服务网络;用于研发,进一步提升公司的技术能力;用于公司运营的数字化及智能化升级;用于潜在投资或收购上下游业务,以支持公司的战略发展及拓展公司价值链的广度和深度;用作营运资金及其他一般公司用途。
有分析认为,对于欣旺达来说,赴港上市不仅有利于其粮草弹药的储备,更是关乎着其海外国际市场的开拓、核心技术的跃迁乃至企业的生死存亡。
整体来看,在行业内卷加剧、宁德时代和比亚迪两大巨头竞争优势不断凸显的背景下,留给国内二线动力电池厂商的生存空间被不断挤压。在此背景下,欣旺达虽然凭借着快充技术以及在HEV、EREV两个细分赛道市场的差异化竞争优势实现了出货量的较快增长,但其持续的亏损却说明其并未在这一红海赛道真正站稳脚跟,这也令其本次赴港上市之路充满了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