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芯天下丨分析丨[立讯模式]会成为中国制造的升级样本吗?

IP归属:广东

文章AI导读

一键萃取文章精髓,核心观点即刻呈现

前言

这个曾经被贴上[苹果代工厂]标签的企业,如今正以[AI硬件核心制造商]的身份,站在全球科技产业的新风口上。

当我们拆解立讯精密的发展路径,会发现它不仅是一家企业的逆袭史,更藏着中国制造从代工贴牌到核心智造的升级密码。[立讯模式],究竟能否成为中国制造的下一个样本?

作者| 方文三

图片来源|网 络

一个潮汕女掌门的[三次关键跳跃]

1988年,21岁的王来春背着行囊来到深圳,成为富士康大陆首家工厂的149名员工之一。

同批女工纷纷离职,唯有王来春咬牙坚持,十年间从操作工一路做到大陆员工的最高职位——课长,管理着数千人的车间。

1999年,她与兄长王来胜凑齐积蓄,收购香港立讯电子,从生产电脑连接器起步,正式开启创业路。

初期的立讯,更像是富士康的[配套厂],富士康订单占比一度超过50%。

①借壳苹果,打破[富士康依赖]2011年,立讯精密以5.8亿元收购昆山联滔电子60%股权。

这个决定,成为立讯从[富士康配套商]转向[苹果核心供应商]的转折点。

此后,立讯的苹果订单如滚雪球般增长。2012年拿下iPad内部线份额,2014年成为AppleWatch无线充电模组独家供应商,2017年更是从英业达手中抢走AirPods代工权。

当时英业达的良品率仅50%,而立讯通过自动化改造,硬生生将良品率提升至99.5%,交货周期从数周压缩至3天。

②垂直整合,从[零件]到[整机]如果说切入苹果链让立讯站稳脚跟,那么[部件-模组-整机]的垂直整合,则让它真正崛起为巨头。

2020年,立讯以33亿元收购纬创大陆两家子公司,成为首家代工iPhone的大陆企业;

2021年拿下iPhone13订单,2023年成为iPhone15ProMax的主力代工厂(占30%份额),2024年更是独家代工苹果VisionPro头显。

垂直整合带来的,是议价能力与利润空间的提升。2017年至2020年,立讯营收从228亿元飙升至925亿元,三年复合增速74%;

2024年营收突破2687亿元,净利润133.7亿元,成为名副其实的[果链之王]。

③押注未来,跳出消费电子舒适区就在立讯凭借苹果订单高歌猛进时,王来春却早已敲响警钟:[单一客户依赖是悬在头顶的剑,十年后单一客户贡献必须低于三分之一。]

2012年,立讯收购福建源光电装切入汽车线束;2024年斥资41亿元收购德国莱尼集团,拿到奔驰、保时捷订单;2025年与OpenAI合作,正式切入AI硬件赛道。

从消费电子到汽车电子,再到AI算力基建,立讯的每一次跳跃,都踩在了中国制造升级的[风口]上。

而支撑这些跳跃的,是它在精密制造领域锤炼出的核心能力,这正是[立讯模式]的基石。

不止是代工更是[精密智造]的闭环

提到立讯,很多人仍会将其与[代工]画等号。但事实上,立讯早已跳出了传统代工的[低利润陷阱],构建起一套[技术积累-垂直整合-全球化布局]的精密智造闭环。

这套模式,正是它能在苹果供应链中替代富士康、在汽车电子中快速破局、在AI赛道中抢占先机的关键。

立讯的技术积累,始于连接器这个[小零件],但如今已延伸至AI算力、汽车智能的核心领域。

①消费电子领域:自主研发的Lightning接口耐用性技术,让其高端数据线市占率全球第二;AirPods的自动化组装技术,将良品率做到近乎100%,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②AI算力领域:224G高速连接器已小批量出货,预计2025年通过英伟达验证成为二供,打破美国安费诺的垄断;800G光模块向海外大客户供货,1.6T产品进入认证阶段;AI服务器电源在谷歌实现量产。

③汽车电子领域:自主研发的千兆以太网连接器,可应用于ADAS;收购莱尼后,掌握了全球领先的汽车线束技术,产品覆盖高压、低压全场景。

2024年,立讯研发投入达81.89亿元,近三年累计研发投入超230亿元,累计专利超6200项。

这些技术储备,让立讯不再是被动代工,而是能与客户共同定义产品,比如与OpenAI合作的AI硬件,立讯不仅负责制造,还参与了产品的工艺设计。

2025年上半年的财报,清晰展现了立讯的业务转型成果。

①消费电子:营收977.99亿元(占比78.55%),同比增长14.32%,仍是基本盘,但通过收购闻泰科技,获得了三星、小米等安卓客户,苹果依赖度从2023年的75%降至70%以下。

②汽车电子:营收86.58亿元(占比6.95%),同比暴增82.07%,成为增速最快的板块。通过收购莱尼,立讯切入欧美主流车企供应链,2025年汽车业务目标营收300亿元,4年增长近7倍。

③通信与AI:营收110.98亿元(占比8.91%),同比增长48.65%。受益于全球AI算力需求爆发,立讯的高速连接器、光模块、液冷系统成为微软、英伟达的供应商,单AI服务器相关产品就有望带来百亿级收入。

这套[消费电子稳现金流、汽车电子冲规模、AI通信谋未来]的组合拳,让立讯逐渐摆脱[苹果打喷嚏,立讯就感冒]的困境。

截至2025年,立讯在29个国家设立105个生产基地,形成了一套更立体的布局。

①越南基地:承担三分之一产能,利用当地成本优势生产消费电子零部件,规避贸易壁垒。

②墨西哥基地:服务北美市场,实现iPhone、汽车线束的本地化供应,缩短交付周期。

③德国基地:依托莱尼的技术团队,研发高端汽车电子,贴近欧洲车企客户。

这种布局,不仅解决了[哪里成本低去哪里]的浅层问题,更实现了[技术研发在欧美、产能布局在东南亚、市场服务在全球]的协同。

[立讯模式]能否成为中国制造的升级样本?

当我们把立讯放在中国制造升级的大背景下,会发现它的路径具有很强的参考意义,但也并非所有企业都能复制。

①立讯的可复制性:精密制造能力+战略定力。立讯的核心竞争力,是在消费电子领域锤炼出的[精密制造能力]。

从连接器的微米级精度,到AirPods的自动化生产,再到AI服务器的高速互联,这种能力可以横向迁移到汽车、通信等领域。

比如将消费电子的高速连接器技术改进后用于汽车ADAS,将自动化产线经验用于汽车线束生产,这种[技术复用]降低了跨领域扩张的成本。

同时,王来春的战略定力至关重要:早在2012年就布局汽车电子,2017年切入AI通信,在行业红利见顶前提前卡位。

这种[不赚快钱、着眼长期]的战略,正是很多中国制造企业缺乏的。

②立讯的不可复制性:时代机遇+资源整合能力。

立讯的崛起,离不开两个时代机遇:一是苹果产业链向中国转移,二是消费电子向AI、汽车的技术迭代。这两个机遇叠加,让立讯得以从[代工]快速切入核心供应链。

此外,立讯的资源整合能力,比如收购昆山联滔时保留技术团队、收购莱尼时获取客户资源,需要精准的判断力和强大的执行力,这并非所有企业都具备。

③对中国制造的启示:从[规模导向]到[价值导向]。

立讯的最大意义,在于它证明了中国制造可以摆脱[低成本、低利润]的标签,通过技术积累和垂直整合,向产业链高价值环节攀升。

过去,中国制造以[规模]取胜,比如富士康靠百万级员工实现产能优势;而立讯靠[精度]取胜,以更高的技术含量、更优的产品质量获取利润。

这种从[规模导向]到[价值导向]的转变,正是中国制造升级的核心。

对于其他企业而言,立讯的启示在于:不要盲目追求跨领域扩张,而应先在核心领域掌握关键技术,再通过[技术复用]拓展新赛道;

不要依赖单一客户或单一市场,而应构建[多元化+全球化]的业务结构。

尾:

2026年,当OpenAI的首款AI硬件正式上市,当苹果的折叠屏手机成为爆款,当AI服务器的需求持续爆发,立讯精密的[三张王牌]将迎来真正的考验。

那时的立讯,或许不再是[苹果代工厂],而是横跨消费电子、汽车、AI的科技制造巨头。

部分资料参考:引线FUSE:《千亿帝国的隐忧:当立讯精密走向全球化深水区》,成蹊投研:《立讯精密不再是你想的那个苹果代工厂了》,菠萝同学的深圳梦:《立讯精密]商业模式拆解》,零号位:《立讯精密,从代工厂到AI硬件巨头》,龙头趋势强中选强:《立讯精密:告别[苹果依赖],汽车+AI闯新赛道》,侃见财经:《4600亿立讯精密,开始狂飙》

陀螺科技现已开放专栏入驻,详情请见入驻指南: https://www.tuoluo.cn/article/detail-27547.html

AI芯天下专栏: https://www.tuoluo.cn/columns/author1911711/

本文网址: https://www.tuoluo.cn/article/detail-10125808.html

免责声明:
1、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陀螺科技观点或立场。
2、如发现文章、图片等侵权行为,侵权责任将由作者本人承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