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芯天下丨分析丨斑马智行要赴港上市,技术优势能否转化成商业成果?

IP归属:广东

文章AI导读

一键萃取文章精髓,核心观点即刻呈现

前言

这家由阿里巴巴与上汽集团在2015年联合孵化的智能座舱解决方案商,终于踏上了资本市场的闯关路。

一边是[中国最大智能座舱软件供应商]的光环,一边是三年半累计41.83亿元的亏损;

一边是阿里与上汽的双巨头背书,一边是客户、供应商[两头绑定]的依赖困局;

一边是押注AI转型的破局尝试,一边是华为、百度与车企自研的双重挤压。

斑马智行的IPO,不仅是一家公司的资本化冲刺,更折射出智能汽车赛道第三方软件供应商的生存焦虑。

作者| 方文三

图片来源|网 络

阿里上汽的[合资棋子],独立性只是表象?

斑马智行的出身,从一开始就带着[豪门烙印]。

2015年,阿里与上汽共同发起互联网汽车基金,成立斑马网络(后更名斑马智行),初衷是打通[互联网技术+汽车制造]的产业链闭环。

但这份[联姻],却逐渐演变成对斑马独立性的深度捆绑。

从股权结构看,截至递表前,阿里通过嘉兴瑞佳、淘宝中国等主体合计控制40.17%的投票权,上汽通过上海赛为等控制37.16%的投票权。

两大股东合计掌握近80%的话语权,斑马在法律上是独立公司,实则是阿里与上汽博弈的[战略棋子]。

更关键的是,自2018年至2023年9月完成4轮融资后,斑马已近两年未获新资本注入,资本市场对其[双股东依赖]的商业模式显然持谨慎态度。

治理层面的阿里化更明显。董事会主席张建锋(阿里合伙人、达摩院院长)、CEO戴某(2007年加入阿里,历任淘宝、支付宝高管)均来自阿里系。

12名董事中,8名非独立董事里5人出身阿里、3人来自上汽,仅4名为独立非执行董事。

阿里推动斑马分拆上市,本质是其[1+6+N]战略的延续。

2023年阿里启动组织变革,明确非核心资产需独立融资,斑马自2024年12月起不再纳入阿里合并报表。

这意味着阿里既能通过持股超30%保留战略影响力,又能将每年超8亿元的亏损移出报表,优化自身财务数据。但对斑马而言,这种[半独立]状态更像一把双刃剑。

既想借上市摆脱[股东附属品]标签,又难以真正脱离阿里与上汽的资源输血。

41亿亏损、毛利率腰斩,研发烧钱换不来营收增长?

招股书披露的财务数据,堪称斑马智行的[血泪账]。2022年至2024年,公司营收始终徘徊在8.05亿至8.72亿元之间,2024年甚至同比下滑5.5%;同期净亏损分别为8.78亿、8.76亿、8.47亿元。

2025年一季度更是因OS相关无形资产减值18.4亿元,单季亏损飙至15.82亿元,三年半累计亏损突破41亿元。

亏损的核心矛盾,在于高研发投入未转化成营收。2022-2024年,斑马研发费用合计达32.14亿元,每年研发投入均超过当年营收。

2023年研发费11.23亿元,是营收的1.29倍;2024年研发费9.8亿元,仍比营收高1.8亿元。

斑马的毛利率从2022年的53.9%逐年下滑至2024年的38.9%,两年间降幅超15%。

为抢占市场,斑马对部分车企采取低价合作模式,甚至牺牲短期利润换取订单;

此外,华为、百度等巨头凭借全栈解决方案压价,传统Tier1供应商也向软件领域渗透,斑马的定价权被不断削弱。

上汽是客户、阿里是供应商,双重依赖如何破局?

斑马的财务困境,根源在于其[两头绑定]的业务结构。客户端依赖上汽,供应商端依赖阿里,形成了一个难以挣脱的[利益闭环],却也切断了其拓展外部市场的可能。

上汽一家独大,营收命脉被攥紧。2022-2024年,斑马来自上汽集团的收入占比分别为54.7%、47.4%、38.8%,2025年一季度又反弹至47.8%;同期前五大客户收入占比始终超88%,最高达93%。

这种集中度远超行业水平,华为鸿蒙OS已与10余家非关联车企合作,百度Apollo覆盖31个汽车品牌,客户结构分散且多元。

对上汽的过度依赖,直接导致斑马陷入被动局面。上汽车型销量波动会直接影响斑马营收;更关键的是,其他车企对与斑马合作心存顾虑。

2022-2024年,斑马向阿里采购云服务、软件授权等的金额占总采购额的比例分别为53.5%、58.4%、50.5%,2025年一季度达54.7%。

这种依赖不仅推高成本,更限制了斑马的技术灵活性——若阿里调整云服务策略,斑马的系统稳定性将直接受影响。

更尴尬的是,阿里与上汽既是股东,又是业务伙伴,形成了斑马向上汽卖软件,向阿里买服务,利润最终回流股东的循环。

这种模式在早期能降低风险,但当斑马需要独立拓展市场时,就变成了枷锁。

想和比亚迪合作,怕得罪上汽;想改用腾讯云服务,又怕触怒阿里的进退两难。

押注[元神AI]与宝马合作,能成为第二增长曲线吗?

面对内外困境,斑马选择了[All in AI]的转型路径。

2024年9月发布智能座舱AI品牌[元神AI],2025年4月推出[一箭十星]交互智能体,计划通过IPO募资重点投入[大模型驱动的AI座舱研发],试图以AI重构竞争力。

从技术路线看,[元神AI]确实有差异化尝试:基于阿里云通义千问大模型,构建[1个System Agent+10个场景Agent]的星状架构。

用户通过自然语言即可调用控车、外卖、娱乐等服务,交互响应速度从传统2秒压缩至0.3-0.4秒;

同时支持端侧多模态大模型,在保障数据隐私的同时提升响应效率。

IDC的评估显示,在车控、出行、生活等7大场景中,[元神AI]有6项指标排名第一,其中3项满分。

与宝马的合作更是被斑马视为[转型里程碑]。2025年3月,宝马宣布2026年起在中国生产的[新世代]车型,将搭载基于[元神AI]的智能个人助理。

这是斑马首次突破上汽体系,获得国际豪华品牌订单。

对斑马而言,这不仅能验证技术的国际化竞争力,更能打破[上汽附庸]的标签,吸引更多非关联车企合作。

[元神AI]目前仅在少数上汽车型试点,尚未形成规模化收入,而华为的AI座舱已在问界、极狐等车型上实现[语音控车+场景服务]闭环,百度也与吉利、威马等达成AI座舱合作;

更关键的是,AI座舱的竞争本质是[生态竞争],而非单一技术比拼。

华为能通过芯片、OS、云服务的垂直整合构建壁垒,百度能通过智驾与座舱的联动提升用户粘性,而斑马若仅聚焦座舱AI,缺乏全链路能力,很可能陷入[技术领先但市场滞后]的困境。

是续命还是圈钱?斑马的破局关键在何处?

对斑马而言,此次赴港上市更像是一场[续命之战]。截至2025年6月末,公司现金仅够支撑1年运营,若IPO失败,资金链将面临断裂风险。

斑马计划通过上市稀释阿里、上汽的股权,引入独立机构投资者,提升决策独立性。

但阿里仍将持有超30%股份,上汽持股超25%,两大股东对董事会的影响力难以撼动。

未来能否拓展非上汽客户,降低对阿里的采购依赖,将是其能否赢得投资者信任的关键。

斑马需要证明[元神AI]不是噱头,而是能带来商业价值的产品。

比如,通过AI订阅服务提升经常性收入占比,通过应用分成拓展盈利渠道。

若能在2025年内实现[元神AI]在5家以上非上汽车企落地,将大幅增强市场信心。

斑马需要从[系统供应商]转型为[生态服务商],不再局限于提供OS和AI工具,而是为车企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数据运营服务]。

尾:

从行业趋势看,智能座舱正从功能竞争进入生态竞争阶段,未来能存活的第三方供应商,要么像华为、百度一样具备全栈能力,要么像Mobileye一样在细分领域建立绝对壁垒。

而斑马若想破局,不仅需要摆脱阿里上汽的[枷锁],更需要找到[技术-商业-生态]的闭环。

对资本市场而言,斑马的价值不在于阿里上汽的合资公司,而在于其能否成为智能座舱AI的独立领导者。

部分资料参考:IPO解码:《斑马智行赴港上市:“拼爹”之后该拼什么?》,新立场Pro:《独闯港股IPO,阿里动物园跑出一匹“斑马”》,新质动能:《阿里“亲儿子”闯港股,斑马智行流血自救?》,高工智能汽车:《斑马智行冲刺港股IPO:三年半亏损41亿,业务发展依赖上汽/阿里》,虎嗅APP:《要被阿里分拆上市的斑马,成色几何》,环球老虎财经app:《斑马智行“闯关”港交所,阿里再启“分拆造富”游戏》,智百道:《前高管公开吐槽,斑马智行为何急于上市[找钱]?》

陀螺科技现已开放专栏入驻,详情请见入驻指南: https://www.tuoluo.cn/article/detail-27547.html

AI芯天下专栏: https://www.tuoluo.cn/columns/author1911711/

本文网址: https://www.tuoluo.cn/article/detail-10125274.html

免责声明:
1、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陀螺科技观点或立场。
2、如发现文章、图片等侵权行为,侵权责任将由作者本人承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