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芯天下丨深度丨阿里AI投资,钱流向哪儿?

IP归属:广东

文章AI导读

一键萃取文章精髓,核心观点即刻呈现

前言

杭州云栖大会的聚光灯下,阿里巴巴集团CEO吴泳铭抛出的一句话,让全球科技界陷入沉思:[通用人工智能(AGI)已是确定性事件,但这只是起点,我们的终极目标是超级人工智能(ASI)——能自我迭代、全面超越人类的智能系统。]

伴随这句话的,是一个更震撼的数字:未来三年,阿里将投入3800亿元用于AI基础设施建设。

作者| 方文三

图片来源|网 络

阿里的[三级跳]战略,算力需求将呈指数级爆发

对于AI的未来,行业内的共识曾停留在实现AGI,让机器具备与人类相当的通用认知能力。

但吴泳铭在云栖大会上明确推翻了这一终点论,AGI能解放人类80%的日常工作,但ASI才能真正推动科技飞跃,比如攻克绝症、发明新材料、解决气候危机。

为了抵达ASI,阿里画出了一条清晰的[三级跳]路线图:

①智能涌现:AI通过学习互联网上的人类知识全集,具备泛化智能——通义千问能解答数学奥赛题、生成电影级视频,正是这一阶段的成果。

截至目前,通义千问已开源300多款模型,全球下载量超6亿次,衍生模型超17万个,成为全球最大的开源模型矩阵。

②自主行动:AI不再局限于语言交互,而是掌握工具使用和编程能力。

比如阿里云PAI平台集成英伟达PhysicalAI软件栈后,能为车企提供从数据预处理到仿真测试的全链路服务,加速辅助驾驶落地;

阿里投资的机器人公司宇树,已能让机器完成物流分拣、工业装配等物理世界任务。

③自我迭代:AI通过连接物理世界的全量原始数据实现自学习,比如汽车AI能直接读取车载摄像头的实时数据,而非依赖人类归纳的二手规则;工厂AI能自主优化生产流程,无需人工干预。

为支撑这一阶段,阿里计划到2032年将全球数据中心的能耗规模提升10倍,相当于重建10个当前规模的算力网络。

这番规划背后,是阿里对AI产业规律的判断,Token消耗速度每两三个月就翻一番,全球AI行业过去一年投资超4000亿美元,未来五年累计投入将超4万亿美元。

全产业链布局,从芯片到机器人的[饱和式进攻]

3800亿的巨额投入,并非盲目撒钱。梳理阿里的动作可见,其核心逻辑是[全栈覆盖]。

从基础层的算力设施,到技术层的大模型,再到应用层的行业落地,打通AI产业链的每一个关键环节。

①基础层:基础层是阿里投入最重的领域,过去四个季度累计投入超1000亿元。

靠自研突破,旗下平头哥半导体已研发出AI芯片"玄铁"和嵌入式处理器"无剑",降低对国外芯片的依赖;

达摩院攻坚底层算法,让通义千问在编程能力测试中跻身全球第一梯队。

目前,阿里云已在全球29个地区运营91个可用区,最新发布的磐久128超节点AI服务器,单柜可支持128个AI芯片,推理性能比传统架构提升50%,为算力需求提供硬件支撑。

②技术层:大模型是AI技术层的核心,但行业尚未确定唯一主流路线。

阿里的策略是广撒网,既自研通义千问系列模型,也投资多家创业公司覆盖不同方向。

智谱AI主攻Agent智能体,月之暗面强化长文本处理,MiniMax聚焦多模态,百川智能转向医疗AI。

这种布局的智慧,在行业分化中逐渐显现。2024年DeepSeek开源引发大模型行业震荡后,阿里投资的企业凭借差异化路线站稳脚跟:智谱AI推出的SOTA模型在企业服务领域落地,月之暗面的多模态能力被车企采用。

③应用层:如果说基础层是算力底座,技术层是智能大脑,应用层就是AI连接现实世界的手脚。

在这一领域,阿里出手最频繁的是具身智能/机器人赛道,投资宇树、逐际动力、自变量机器人等企业,覆盖足式、轮式、工业机械臂等不同技术路线。

宇树的案例尤为典型,这家成立多年的机器人公司,2020年起已连续五年盈利,2025年营收达十来亿元,正筹备IPO。

即便不差钱,宇树仍选择引入阿里、腾讯等资本,高扭矩电机、高精度减速器的研发成本极高,阿里能提供产业链资源,帮我们对接物流、制造场景。

除了机器人,阿里还将AI渗透到电商、汽车等核心场景。淘宝上线RecGPT大模型,[猜你喜欢]的加购率提升超5%;阿里云与比亚迪、吉利等车企合作,提供智能座舱、自动驾驶解决方案。

从强势整合到生态共生,阿里为何变了?

2024年投资月之暗面时,协议中明确三点:部分投资款以阿里云服务支付;阿里不阻止其接受其他投资;月之暗面拥有绝对话语权。这种松绑背后,是阿里对AI行业规律的重新认知。

过去阿里投资的核心是构建电商生态,收购饿了么、入股苏宁,都是为了完善"吃喝玩乐购"的闭环。

但在AI时代,投资目标变成巩固基建领先地位,投资芯片公司是为了保障算力供给,投资大模型企业是为了丰富模型生态,投资机器人公司是为了拓展应用场景。

AI领域的单笔融资动辄数亿甚至十亿美元,且技术失败风险极高。阿里不再像过去那样单打独斗,而是选择与其他机构抱团。

比如投资智谱AI时,联合了红杉、高瓴;入股长鑫存储时,引入了国家大基金。"AI不是零和游戏,没有哪家公司能独自承担所有成本。

这种转变的效果已逐渐显现,2025年,思必驰、智谱AI、斑马网络等被投企业相继启动IPO;寒武纪、商汤科技等早期投资标的,财务表现持续改善。

即便仍有亏损企业,也在阿里的资源支持下逐步找到方向,斑马最新的智能座舱系统,已搭载到上汽、蔚来等品牌的20多款车型上。

近万亿资金储备,阿里的底气何在

3800亿的投入,相当于阿里2025财年营收的近40%。外界难免质疑:阿里有足够的资金支撑这场持久战吗?

从财务数据看,阿里的"弹药储备"相当充足。截至2025年上半年,阿里的资金储备可分为三个层次:

短期可调用资金4924亿元,包括账面现金1831亿元、短期投资1917亿元、应收款项760亿元,足以覆盖3800亿投入的大部分。

中长期潜在资金约9714亿元,截至2025上半年,长期股权证券及其他投资3653亿元,权益法核算的投资约1137亿元(剔除蚂蚁),长期投资合计4790亿元,公司在长周期可动用的最大资金量9714亿元,近万亿元。

更重要的是,阿里的主营业务仍在持续造血。2021-2025财年,阿里经调整EBITDA累计达9200多亿元,未来三年预计还将产生5000亿经营现金流。

对比海外巨头,微软、亚马逊的资本开支占EBITDA的比例平均为55%,而阿里即便投入3800亿,这一比例也仅为76%,仍在合理区间。

AI带来的回报将是长期的,阿里云AI相关收入已连续8个季度三位数增长,2025年二季度占外部商业化收入的比例超20%;淘宝、1688等电商业务通过AI提升效率,2025财年增速分别达2.6%、18.7%,扭转了此前的下滑趋势。

尾:不只是公司的转型,更是时代的样本

海外赛场,微软计划投资800亿美元建设自研AI芯片集群,谷歌未来两年将在英国投入50亿英镑构建AI经济体系,亚马逊AWS正在打造AI基础模块。

国内赛场,腾讯今年计划投入千亿元,京东未来三年将带动万亿级AI生态,美团Q2研发开支同比增长17.2%。不投资AI的代价,远比投资的代价更高。

对阿里而言,这场竞赛的意义远超业务增长,它关乎[技术主权]。

过去,阿里的核心业务电商、支付等建立在互联网基础设施上;

未来,如果AI基础设施被别人掌控,电商、云、支付等业务都将失去定价权。

过去,中国互联网的核心逻辑是流量变现,靠电商、广告、游戏赚钱;现在,阿里正在转向技术驱动,靠AI基础设施、大模型、行业解决方案盈利。

这种转变,不仅让阿里从电商平台向AI科技公司进化,也为其他中国科技企业提供了样本。

部分资料参考:通信头条:《3800亿!阿里宣布AI重大事项》,定焦One:《阿里AI投资的野心和焦虑》,唐韧:《阿里的一个好信号》,中国经营报:《为什么说阿里巴巴正转身“AI科技公司”》,晚点latepost:《阿里饱和式投入AI,目标超级智能》,36氪Pro:《3800亿再加码,阿里还有多少家底?》,电子发烧友网:《3800亿投AI基建!阿里CEO:AGI只是阶段,ASI才是终极目标》,财经杂志:《重做AI,重估阿里》,财经天下WEEKLY:《月涨1万亿,阿里讲了一个新故事》

陀螺科技现已开放专栏入驻,详情请见入驻指南: https://www.tuoluo.cn/article/detail-27547.html

AI芯天下专栏: https://www.tuoluo.cn/columns/author1911711/

本文网址: https://www.tuoluo.cn/article/detail-10125976.html

免责声明:
1、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陀螺科技观点或立场。
2、如发现文章、图片等侵权行为,侵权责任将由作者本人承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