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社交媒体上随处可见“哀嚎”声,电商人直呼“天塌了”,到底是什么事,让他们陷入这般焦虑?
据财联社8月24日报道,电商重镇广东、浙江多家快递公司目前已对电商客户涨价。其中广东是重点调价地区,每件调价幅度在0.3元至0.7元之间,同时还设定1.4元/单的底线价。
此次涨价是在反内卷的背景下做出的调整。7月8日,国家邮政局召开党组会议,旗帜鲜明反对内卷式竞争;7月29日,国家邮政局召开快递企业座谈会,再次强调治理行业内卷式竞争。
面对行业变动,义乌率先做出反应,将快递价格下限上调10分人民币至1.2元人民币,该调整自7月18日起生效。
随后,快递涨价开始向电商聚集地广东蔓延。
某广东商家表示,虽然只涨几毛,但结合单量,每月至少增加3万元的额外支出。因此,不少电商人直呼“天塌了”!
电商这边愁云密布,那么快递网点呢?
一、派费上不去
理论上,快递价格的上调,本应沿着“电商客户付费-快递公司营收增加-快递网点派费同步增长”的链条传导,最终让承担末端配送重任的快递网点和快递员受益。但从目前市场反馈来看,这条传导链在“派费”环节出现了明显断裂,迄今为止,没有收到针对快递网点涨派费的通知。
有网友表示,在此期间,不仅没有涨派费,相反,派费处于下降状态。
原因在于,快递收件涨价与派费上涨属于两种不同的逻辑。
快递收件涨价本质上是一种受市场和政策双重驱动的市场行为。
近期,国家邮政局明确提出治理行业内卷、反对低价竞争,为行业集体调价提供了明确的政策依据,此次调价源自国家层面的反内卷导向,是受国家政策强力驱动的市场行为,具有自上而下的特征。
然而,在加盟制快递企业的实际运营中,总部的单量考核机制与快递网点定价策略之间存在深刻的内部矛盾。为了完成公司下达的业务量指标,避免因未达标而产生高额罚款,许多加盟快递网点不得不采取“亏损价抢量”的经营策略。
加盟商在权衡后发现,通过降低收件价格所带来的亏损,通常低于因任务未完成所面临的罚款金额。这种机制使得快递网点即便在宣称调价的背景下,也难以将收件端的涨价转化为派费的提升。
更值得注意的是,调整派费属于快递公司内部管理决策范畴,与收件费的调整并无强制性联动关系。
因此,此次价格调整呈现出显著的复杂性:它既是政策驱动下行业寻求价值回归的必然选择,也深刻暴露了加盟制模式下总部与网点之间目标割裂、考核机制亟待改革的深层次问题。
最明显的表征在于,对于此次涨价,韵达、圆通董秘办公室相关负责人告诉红星资本局记者,价格调整是省分公司决定的,不清楚具体情况。
即使不久前某快递公司强调,“进一步让总部和加盟商成为真正的利益共同体。”
二、艰难求生的快递网点
“目前已有部分电商商家为缓解上涨的物流成本压力,将仓库及快递业务转移至价格较低的地区,如一位东莞手机壳商家,便选择在安徽六安设仓”,新黄河记者如是报道。
电商对价格向来高度敏感,快递成本一旦上涨,快递网点客户流失在所难免。
如此一来,无论快递涨价前,还是涨价后,夹在行业链条中间的快递网点,始终是承受压力最直接的一环。
截至7月,快递公司单票收入持续下滑,这一场无声的消耗战,不断压缩着快递网点的利润,不少快递网点面临着盈利覆盖不了成本的生存危机。
打开咸鱼、小红书等平台,随处可见快递网点转让,快递网点老板跑路的消息,更有曾经营过快递网点的老板,分享了自己运营期间亏掉数百万元的亲身经历:价格战、各种罚款、房租、贷款……
就在快递网点还在为生存难题焦头烂额时,快递涨价的消息悄然落地。这本该是行业“去内卷化”、为快递网点释放利润空间的契机,却因客户流失等问题,让不少快递网点陷入了“涨价后还是不好过”的新困境。
快递网点的困境,折射出整个快递行业转型期的深层矛盾。一方面,加盟制模式下的利益分配机制、考核体系积弊已久,导致政策红利难以传导至末端;另一方面,国家邮政局持续推进“反内卷”,希望通过价格调整让行业回归理性,摆脱“低价恶性竞争”的泥潭。
对此,不少人呼吁,快递涨价应涉及全国,而不是某一个地区。
此外,快递并不是孤立的点,而是串联起电商平台、商家与消费者,构成完整商业链路的关键枢纽,某一区域单独涨价极易打破链路成本平衡——客户会流向低价地区,导致区域间业务量失衡。而快递网点作为链路中脆弱的环节,久而久之,便独自承担风险,最终让“反内卷”的政策初衷难以落地。
真正的改善,或许需要全行业一起打破“行业分割、各自为战”的僵局。
如今,快递涨价的“阵痛”仍在持续,无数快递网点还在生存边缘挣扎。但这场困局也让整个行业意识到,只有摆脱“内卷式低价竞争”,建立健康的利益分配机制,才能实现长远发展。
未来,快递行业能否真正“去内卷化”,快递网点能否走出困境,仍需时间给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