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从行业发展趋势观察,智能化与柔性化构成工业机器人的主要发展方向。
伴随AI、5G、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机器人将具备更强的感知、决策与执行能力,能够适应更复杂的工作环境与任务需求。
同时,柔性化生产亦对机器人提出更高要求,需其能够快速切换不同任务,适应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模式。
从驱动因素分析,工业机器人行业的发展受到[成长]与[周期]双重因素驱动。
作者| 方文三
图片来源|网 络
国内智能机器人控制系统顶流冲刺IPO
近日,仙工智能已正式向香港联合交易所递交招股说明书,计划依据《上市规则》第18C章于香港主板上市。
仙工智能致力于解决智能机器人开发中的关键挑战——高成本与技术碎片化,旨在为智能机器人产业提供[基础工具与操作系统]。
创始人赵越将公司比作一家[卖铲子]的企业,其核心在于为客户提供工具与服务,以应对不同终端调用成本高昂及技术迭代频繁的难题。
公司专注于研发作为[机器人大脑]的智能控制器(SRC系列)及云端软件系统。
该系统承担机器人的信号接收、环境感知与定位、决策制定及运动控制等核心任务。
通过提供[控制器+软件+机器人]的一站式解决方案,仙工智能显著降低了机器人开发的技术门槛。
其目标是将原本需庞大专业团队方能完成的任务,转化为[懂机械、懂需求、懂场景]的团队即可高效实施,从而解决终端客户获取成本高企与技术迭代频繁的痛点。
在商业模式方面,仙工智能的收入主要源自销售集成了SRC系列机器人控制器的机器人产品,机器人控制器及配件销售亦占相当比例,软件销售产生的收入占比较小。
此外,公司亦为客户提供包括星云系统、Roboshop和Robocare在内的基础设施及工具链支持。
2020年底,公司完成A轮融资,投后估值达至3亿元,由科沃斯、隐山资本、华创资本及惠银资本参与投资;
次年,IDG资本通过天津德辉斥资3600万元参与A+轮融资,公司估值增至6亿元;
2021年12月,公司完成由赛富投资基金等投资的1.67亿元B轮融资,估值跃升至24亿元。
冲刺IPO前一个月,仙工智能再度完成由洪泰投资与赛富基金共同出资的7000万元C轮融资,投后估值达至32.7亿元。
短短五年内,公司估值自3亿元增长逾十倍。
三年营收近8亿,增速下的风口博弈
2022年至2024年,仙工智能的营业收入分别为1.84亿元、2.49亿元和3.39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35.7%。
同期,仙工智能的毛利润分别为8628.9万元、1.22亿元和1.56亿元,毛利率分别为46.8%、49.2%和45.9%。
据《招股书》披露,仙工智能的业务收入主要来源于机器人、机器人控制器及软件三大业务板块。
2022年至2024年,搭载SRC系列控制器的机器人业务收入分别为1.02亿元、1.49亿元及2.36亿元,营收占比分别为55.6%、59.8%及69.5%。
同期,机器人控制器业务收入分别为4692万元、6606万元及5741万元,营收占比分别为25.5%、26.5%及16.9%。
软件业务收入分别为1018万元、1653万元及2030万元,2024年该业务收入占总营收比例为6%。
根据灼识咨询数据显示,仙工智能于2023及2024连续两年在全球机器人控制器销量排名中位列首位。
然而,快速发展亦为公司带来亏损,同期净亏损额分别为3226万元、4770.4万元及4230.8万元,三年累计净亏损达1.22亿元。
当前行业处于第二与第三发展阶段
①高度定制化阶段:在此阶段,软硬件系统均采用完全定制化模式。
每个项目均需独立进行程序开发与系统部署,典型代表如工业机械臂、磁条导航AGV等设备。
消费级领域仅存在碰撞式扫地机器人,不具备路径规划能力。
②柔性化与智能化萌芽阶段:本阶段特征表现为协作机器人、自动叉车等新型设备逐步兴起,具备基于环境动态调整行为的能力。
软件层面,低代码开发引擎实现普及,支持可视化拖拽操作;硬件层面,模块化设计显著提升机器人搭建效率。
然现阶段仍依赖[场景化软件+场景化硬件]模式:工业客户需依据地图数据及MES/ERP系统调整代码,硬件设备亦需针对特定场景进行适配。
③软件通用化与硬件场景化阶段:实现此阶段的关键突破在于大模型技术打破软件边界,机械臂、移动机器人等设备可能共享统一底层框架。
但受制于安全规范、作业效率及精度要求,硬件仍需保持场景化定制特征。
典型案例如春晚机器人表演手帕抛接时需鱼线牵引辅助(场景化硬件方案),而非采用通用型灵巧机械手。
④软硬件通用化阶段:此阶段核心特征为软硬件系统均实现通用化,人形机器人完成实用化转型,可系统性解决多领域社会需求。然据研判,未来五年内难以出现爆发式增长。
当前正处于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转型的初期,各发展阶段设备将长期并存。
根据华福证券研究报告,2022年我国机器人市场规模达174亿美元,其中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为87亿美元,占比50%。
机器人产业链可划分为核心零部件、整机制造与系统集成三大核心环节。
控制器作为机器人的[大脑],系产业链上游的核心零部件之一,直接决定机器人的性能与功能。
市场规模方面,据头豹研究院预测,至2025年,中国工业机器人本体行业市场规模将达840.4亿元,2020-2025年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4.5%;
测算数据显示,同期工业机器人销量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20%。
结尾:
仙工智能的商业叙事正突破传统硬件厂商的线性增长模式,转向以技术平台为核心的生态化运营范式。
除了仙工智能,乐动机器人与卧安机器人亦受益于机器人产业热潮兴起,近期相继启动香港首次公开募股进程。
此外,针对[杭州六小龙]成员宇树科技及上海明星独角兽企业智元机器人,此前市场亦有猜测称其正在筹备上市事宜。
部分资料参考:投资家:《年入24亿,清华学霸干出一个IPO》,科创投资研究:《年入3.4亿却亏4200万赴港IPO,浙大极客造出全球最强[机器人大脑]》,机器人前瞻:《浙大学霸弃医造机器人,5年融资2.8亿,赴港IPO》,风云IPO:《三个浙大学霸合伙卖机器人,干出一个IPO》,博望财经:《仙工智能冲刺IPO:营收增长却连年亏损,现金流承压,智能机器人风口下的资本豪赌?》,东四十条资本:《三位浙大校友,即将干出一个明星IPO》,创业最前线:《5年估值32.7亿!赵越[弃医]转向机器人,仙工智能[流血]冲港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