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当一台机器能将数字世界的奇思妙想变为触手可及的实体,3D打印技术正从工业车间悄然走进寻常百姓家。
近日,来自深圳的创想三维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试图成为[消费级3D打印第一股]。
然而,在[全球最大消费级3D打印厂商]的光环下,隐藏着以价换量的增长焦虑、利润持续承压的经营困局,以及被后起之秀步步紧逼的竞争压力。
作者| 方文三
图片来源|网 络
IPO募资从弃A转H到生态野心
创想三维此次赴港IPO,并非首次冲击资本市场。
2024年1月其曾在深圳证监局备案辅导,2025年4月完成第五期辅导后,突然转战港交所。这一[弃A转H]的选择,折射出企业对上市节奏的考量与资本市场环境的适应。
从政策环境看,港交所对科技企业的包容性为创想三维提供了机会。近年来港交所持续优化IPO政策,吸引了不少在A股遇阻的科技企业转战港股。
对于消费级3D打印这种尚未有A股上市公司的细分赛道,港股的上市门槛相对更低,审核节奏更快。
根据招股书,此次IPO募资将主要用于四方面:一是研发投资以加强技术能力;二是搭建运营创想云及海外电商平台Nexbie;三是全球品牌推广与渠道开发;四是战略性投资并购及营运资金补充。
公司计划利用募资加强海外本土化运营,包括设立海外业务中心、完善售后服务网络等。
股东结构显示出深圳资本的深度参与。IPO前四位创始人合计持股81.98%,牢牢掌握控制权;
前海母基金、深创投、腾讯创投等深圳本土机构分别持股5.81%、4.32%、2.16%,既体现了资本对产业的信心,也为企业带来了资源支持。
这种[创始人主导+产业资本加持]的结构,有助于在上市后保持战略稳定性。
目前A股上市的3D打印企业多为像铂力特、华曙高科工业级企业,消费级企业存在估值空白。
若上市成功,创想三维有望获得流动性溢价,但需面对盈利波动、竞争加剧等因素的估值压制。
技术创新是绕不开的核心命题。长期以来,创想三维的研发投入强度低于销售投入,导致产品竞争力依赖性价比而非技术领先。
IPO募资若能有效投入研发,在多材料打印、智能算法等关键领域取得突破,或将改变竞争格局。但技术转化为产品优势的周期较长,短期内难以见效。
从深圳20平米办公室到全球赛场
2014年的深圳龙华区,一间20平米的办公室里,四位年轻人围着一张信用卡盘算着资金周转,这是创想三维最初的创业图景。
创始人陈春、敖丹军、刘辉林、唐京科在一场3D打印展会上相识,彼时消费级3D打印市场几乎被国外品牌垄断,一台设备售价动辄上千美元,他们敏锐嗅到了市场空白。
创业初期的突破来自2016年的爆款产品CR-10,这款定价500美元的设备,直接打破了海外市场上千美元的价格壁垒,月销量突破2万台,为企业赢得了第一桶金和全球市场的入场券。
十年后的今天,创想三维已构建起覆盖3D打印机、耗材、扫描仪、激光雕刻机的全产品线,并在武汉、惠州、深圳布局生产基地。
截至2025年3月,其全球销售网络涵盖74家自营在线门店和2163家经销商,足迹遍布140个国家和地区。
支撑这一扩张的是亮眼的营收增长曲线。2022年至2024年,创想三维营收从13.46亿元增至22.88亿元,年复合增速达30.4%。
其中北美与欧洲市场贡献超五成营收,从2022年的4.61亿元飙升至2024年的11.68亿元,年复合增速高达59.17%,成为不折不扣的增长引擎。
在南美、大洋洲、非洲等新兴市场,其年复合增速分别达到26.72%、107.08%、35.82%,全球化布局成效显著。
有趣的是,与海外市场的高歌猛进形成反差的是中国市场的式微。
作为发家之地,中国地区营收从2022年的6.72亿元微降至2024年的6.67亿元,营收占比从49.9%腰斩至29.1%,成为唯一营收下滑的区域市场。
这种[外热内冷]的格局,既反映了全球消费级3D打印市场的区域差异,也暗藏着企业战略重心的倾斜。
[全球最大]的数字游戏与市场真相
在招股书中,创想三维多次以[全球最大消费级3D打印产品及服务提供商]自居,其依据是2020年至2024年累计出货量的27.9%市占率,较第二名高出10.2%。
但这一[全球第一]的头衔,在资本市场引发了不少争议。
若单看2024年的出货数据,行业格局已悄然生变。
当年创想三维消费级3D打印机出货量超70万台,市占率16.9%,退居全球第二;
而成立仅5年的深圳同行拓竹科技以120万台出货量、29%市占率登顶。
更严峻的是,排在第三、第四的智能派科技、纵维立方出货量均超50万台,与创想三维的差距不足20万台,追兵已近在咫尺。
业绩规模的差距更为直观。2024年拓竹科技营收突破55亿元,近乎创想三维的两倍,在消费级市场份额超40%。
资本的态度也泾渭分明,拓竹科技在2024年C轮融资后估值超百亿,而创想三维自2021年完成5.08亿元A轮融资后,已四年未获外部输血。
这种差距背后,是两家企业不同的发展路径。
拓竹科技凭借多色打印技术、AI建模工具和活跃的用户社区MakerWorld,在中高端市场站稳脚跟;
而创想三维长期依赖低价策略,其天猫旗舰店销量最高的Hi Combo入门级打印机国补后价格仅1300元左右,相当于一部中低端智能手机。
低价策略在短期内快速拉动了规模,但也埋下隐患。
2024年创想三维尝试高端化转型,产品均价同比提升21.88%至1965.1元,却导致销量同比减少17.24%,被竞争对手进一步缩小差距。
对比拓竹万元价位的H2D多功能一体机的3000+销量,创想三维的高端化尝试尚未找到市场突破口。
更值得注意的是市场竞争的多元化。不仅有拓竹这样的专业选手,跨界玩家也开始入场。
2024年4月安克创新推出的全彩3D纹理UV打印机eufyMake E1,在众筹平台Kickstarter获得超1.7万名用户支持,募资额达4676万美元,用消费电子的品牌势能撕开了市场缺口。
消费级3D打印的战场,正从单一的硬件比拼升级为技术、生态、品牌的综合较量。
增长的代价让利润承压+资金链隐忧
营收规模的持续扩张,并未给创想三维带来利润的同步增长,反而陷入[增收不增利]的困境。
2022年至2024年,其归母净利润从1.04亿元增至1.29亿元后,2024年骤降至0.89亿元,净利率从7.72%腰斩至3.87%,甚至低于工业级3D打印企业。
在3D打印这种技术密集型行业,这一策略显然难以持续。
截至2025年3月末,公司存货账面价值达5.16亿元,较2022年末的1.84亿元增长180%,存货周转天数从75.74天延长至93.69天。
由于电子组件快速贬值,2022年至2025年3月累计计提存货减值5040万元,成为利润吞噬的又一黑洞。
截至2025年3月,公司现金及等价物4.56亿元已不足以覆盖当期负债,上市募资成为[输血]的迫切需求。
这种资金紧张与海外扩张的节奏密切相关。为应对美国关税政策和旺季需求,创想三维提前在美囤货,导致资金占用增加;
而依赖亚马逊等平台的销售模式,回款周期长达14天,进一步加剧了现金流压力。
2024年原材料成本占销售成本的76.4%,在供应链波动下,成本控制的难度持续加大。
消费级3D打印的中国战场
创想三维的崛起与困境,是中国消费级3D打印产业的一个缩影。
根据CONTEXT数据,2024年全球入门级3D打印机96%来自中国供应商,中国企业已主导这一细分市场,但内部竞争也日趋白热化。
从市场格局看,消费级3D打印呈现[中国头部企业垄断]的特点。
2024年全球消费级3D打印机前五大厂商均为中国企业,合计占据超70%市场份额。
其中拓竹科技以29%市占率居首,创想三维16.9%紧随其后,智能派、纵维立方等企业也在快速追赶。
这种高度集中的格局,既反映了中国供应链的优势,也意味着头部企业间的贴身肉搏将更加激烈。
在主流的FDM(熔融沉积)技术领域,拓竹科技凭借多色打印、高速打印等创新功能主攻中高端市场;
创想三维通过全价位覆盖吸引广泛用户;纵维立方则依托供应链整合能力主打性价比。
而在光固化技术领域,另有一批专精企业占据细分优势,形成多层次竞争生态。
结尾:
2024年全球消费级3D打印机市场规模达41亿美元,预计2029年将增至169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33%;出货量从410万台增至1340万台,年复合增长率26.6%。
无论创想三维能否如愿成为[消费级3D打印第一股],它的探索都为行业提供了宝贵经验:在全球化竞争中,技术创新与生态建设才是长久之计;
在规模与利润的平衡中,找到可持续的增长节奏至关重要;在资本市场的追逐中,不忘技术普惠的初心方能走得更远。
部分资料参考:全球财说:《创想三维IPO:大玩文字游戏背后,营收狂奔换不回利润增长》,猎云精选:《腾讯押注!深圳又一行业龙头IPO,年入23亿》,IPO早知道:《创想三维冲刺港交所:全球最大消费级3D打印机厂商,营收复合年增30%》,铅笔道:《深圳四位85后卖3D打印机:年入22.88亿,全球第一,港股上市》,雨果网:《年入22.88亿!深圳3D打印机大卖冲击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