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从AI大模型爆火,到机器人在各大舞台崭露头角,再到智能驾驶技术的逐步普及,AI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融入各个领域。
AI眼镜作为这一技术的重要载体,同样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
眼下,诸多科技品牌纷纷入局,“百镜大战”一触即发,AI眼镜进入博弈新周期。
作者| 方文三
图片来源|网 络
从尝鲜到普及的跨越
近年来,AI眼镜市场规模呈现出显著的增长态势。据相关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AI眼镜市场规模达40亿美元,分析师预测2025年全球智能眼镜市场规模将达到48亿美元 。
这一增长背后,是技术进步、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共同作用的结果。
从技术层面来看,AI算法的不断优化、芯片性能的提升以及传感器技术的发展,为AI眼镜的性能提升提供了坚实支撑。
在市场需求方面,消费者对于便捷、高效的智能设备的追求,推动了AI眼镜的市场需求增长。
产业发展上,各大科技巨头纷纷布局AI眼镜领域,投入大量资源进行研发和推广,加速了AI眼镜的产业化进程。
品牌之间的竞争不仅推动了产品的创新和升级,也提高了消费者对AI眼镜的认知度和接受度,使得AI眼镜从极客尝鲜的小众产品,逐渐走向大众消费市场。
在工业领域,AI眼镜可用于远程协助、设备巡检、质量检测等,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
据国际数据公司(IDC)预测,2030年AI眼镜在医疗、教育等B端市场的渗透率将超过30% ,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国内新品:科技巨头与新锐品牌的角逐
小米首款AI眼镜的发布,在市场上引起了轩然大波。这款眼镜配备1200万像素主摄,支持第一人称视角拍摄,内置超级小爱,提供图文识别、物体识别、植物动物识别和翻译能力。
在续航方面,小米通过差异化的芯片方案来增强眼镜续航,复杂的场景如拍摄由主芯片实现,简单的场景如听音乐和文字问答,则调用副芯片,从而降低功耗,大幅延长了眼镜使用时间。
此外,还推出了电致变色版本,用户可以通过简单手势调整镜片颜色,让眼镜变身时尚单品。
价格上,小米AI眼镜以1999元起的售价,极具性价比,有望吸引大量追求性价比的消费者,推动AI眼镜的普及。
雷鸟创新在AI眼镜领域表现突出。2025年1月推出的雷鸟V3 AI拍摄眼镜,配备1200万像素索尼IMX681传感器和16mm超广角镜头,支持4K照片拍摄和多种视频录制格式,用户可通过第一视角随时记录身边精彩瞬间。
在AI方面,产品与阿里通义达成独家深度合作,打造业内首个面向智能眼镜的AI大模型,AI平均响应速度仅为1.3秒,远超同类产品。
5月27日,雷鸟创新又推出了全彩AI+AR眼镜雷鸟X3 Pro,该产品搭载全彩Micro-LED光引擎,并与应用材料公司联合研发纳米光刻刻蚀RayNeo光波导,实现43英寸全彩3D空中透明屏显示效果。
还首次实现了Apple Watch手表控制,并支持镜腿五维导航、语音、手机联动等多种交互方式融合,大幅提升交互效率,展现了雷鸟创新在显示技术和交互功能上的不断探索。
Rokid与蓝思科技联合开发的AI+AR眼镜Rokid Glasses正式下产线。该款眼镜仅重49g,外观接近于普通眼镜,却拥有前沿AR显示功能。
并且全面接入AI大模型,集成了通义千问、DeepSeek、豆包、智谱清言、纳米搜索等多个大模型,支持智能提词、实时翻译、AI识物、AI问答、导航及消息提醒,还支持随手拍照查看、声纹支付等多种功能。
其中,内置支付宝的“看一下支付”功能,使得用户可在忙碌或不便操作手机时直接在眼镜内支付,目前该产品已有25万台全球预售订单,展现出强大的市场竞争力。
国外新品:国际巨头的布局与创新
Meta在AI眼镜领域动作频频。2023年与太阳镜品牌雷朋(Ray-Ban)合作推出的AI智能眼镜Ray-Ban Meta,一经面世就成为爆款单品,截止目前销量已突破200万台。
2025年6月20日,Meta与美国知名运动品牌欧克利(Oakley)联合发布了新款AI眼镜Oakley Meta HSTN Performance,定位为“高性能AI眼镜”,主打运动场景。这款眼镜的核心功能包括拍照、听歌、接电话以及Meta AI语音助手。
它搭载1200万像素的摄像头和5麦克风系统,支持3K分辨率视频录制,具备防水功能,充一次电可运行8小时,配合充电盒可以支持48小时续航。
从官方宣传片可以看出,其应用场景丰富,如在运动时可以随时询问天气、风速等信息,还能记录精彩瞬间并分享,进一步拓展了AI眼镜在运动领域的应用。
在Google 2025 I/O开发者大会上,Google宣布与中国AR科技公司XREAL深度战略合作,联合发布新一代AR眼镜——Project Aura,这是全球首款搭载安卓XR平台的AR眼镜,预计搭载Gemini AI助手,具备精准理解用户意图、翻译、物体识别、导航等AI功能。
此次合作将Google的AI技术与XREAL的硬件优势相结合,有望为用户带来更加流畅和智能的体验,同时也将推动安卓系统在AR眼镜领域的生态建设。
跨越鸿沟的关键战役
尽管硬件性能提升显著,但光波导良率仍低于70%,SLAM定位误差超过3厘米,制约高端产品普及。
用户认知层面,调查显示仅12%的消费者愿为AI眼镜支付超3000元,多数用户将其定位为“拍摄工具”而非“智能入口”。
如何将健康监测、无障碍服务等刚需场景做深,是提升用户黏性的关键。
行业亟需建立统一的技术标准。中国信通院已发布AI眼镜评价指标,涵盖显示效果、交互延迟、隐私安全等维度。
产业链协同方面,中国移动推出eSIM版眼镜,实现脱离手机通信;OPPO、vivo通过专利布局抢占交互技术高地。未来,跨平台兼容性协议或成为破局关键。
结尾:
随着国内外众多科技公司纷纷推出AI眼镜新品,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在这场博弈中,无论是国内品牌注重的性价比、功能创新,还是国外品牌在时尚、运动、系统生态等方面的拓展,都在推动AI眼镜技术不断进步,应用场景不断丰富。
内容来源于:电子工程专辑:小米AI眼镜:引爆“百镜大战”的鲶鱼效应;环球网:AI眼镜“破圈”迎来爆发元年 2025年“百镜大战”一触即发;北青网:国产AI眼镜爆发 智能穿戴开新篇;科创板日报:从“好看”到“好用”?Meta将与运动品牌Oakley联名推出新款AI眼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