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23年[827]新政后,A股市场的IPO和再融资渠道均被收紧。
同时,在光伏行业的大洗牌中,许多企业出现了亏损。
在双重压力下,仅2024年就有至少15家光伏企业终止了IPO进程,其中包括润阳股份、中润光能等行业内的电池片龙头企业。
作者| 方文三
图片来源|网 络
衢州国资接盘一道新能
近期,上海市场监督管理局官方网站公布了一份经营者集中简易案件公示表。
据公示信息显示,衢州工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即将完成对一道新能控股的收购。
衢州工控隶属于衢州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而被收购方一道新能,曾是光伏行业的明星独角兽企业,同样位于衢州。
衢州工控已收购一道新能17.46%的股份,并计划签署表决权委托协议,以取得刘勇及其一致行动人所持有的表决权。
此次交易完成后,衢州工控将控制一道新能不少于34.05%的表决权,从而实现对一道新能的单独控制。
据此,上述交易一旦完成,一道新能将正式转变为衢州国资委的下属子公司。
衢州工控控股后,一道新能源有望依托国资平台探索光储融合业务。
衢州工控,作为衢州市国资委全资控股的平台公司,自2018年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该产业已被确定为衢州市六大支柱产业之一。
据招股书披露,2022年及2023年,三峡集团均为一道新能光伏组件的最大客户,分别占据了当年营收的13.43%和30.69%。
截至2023年,一道新能已构建起30GW的电池产能和30GW的组件产能,成为TOPCon技术领域的领先企业。
衢州国资所接手的股份,来源于三峡资本。
过去几年,一道新能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三峡资本的支持。
过去几年,一道新能是业内少数几家能够依托央企背景的光伏制造企业。
然而,在2023年,公司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同比出现下滑,降至4.59亿元。
更令人担忧的是,受2024年上半年组件价格下跌的影响,公司预计将出现经营性亏损。
此外,公司的资产负债率一直居高不下,2021至2023年均超过86%,面临较大的流动性压力。
此前,公司已与三峡集团在分布式光伏项目中进行了深度合作,未来可能会借助这一优势拓展储能系统集成,形成[组件+储能]的双轮驱动模式。
估值80亿扩张后IPO未果
2023年底,一道新能向深交所提交了IPO申请,计划在创业板上市并募集资金25亿元。
2024年6月底,一道新能更新了其招股说明书。公司计划使用15亿元募集资金用于电池组件产能建设,另外5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
然而,一道新能的IPO并未如愿以偿。
到了2024年8月中旬,一道新能主动撤回了上市申请,标志着其首次IPO之路暂时告一段落。
一道新能IPO募资资金用途一道新能IPO的失败与其所处的行业大环境密切相关。
在终止IPO后,业内传出宁德时代洽谈收购一道新能的消息。
据消息人士透露,一旦交易达成,宁德时代有望注资数十亿元。
但最终,双方因价格问题未能达成一致。
众所周知,自2023年下半年起,光伏行业进入下行周期,业内企业普遍面临资金紧张的困境,一道新能源技术有限公司亦未能幸免。
其招股书显示,2021年至2023年合并报表的资产负债率分别为87.71%、86.54%和86.89%,这一比率显著高于同行业平均水平,迫切需要资金支持。
这可能是其IPO未果后,寻求并购以求生存的重要原因之一。
国资介入成推动技术突破的关键途径
近年来,光伏产业经历了迅猛的发展。
然而,由于供需失衡、技术迭代等结构性问题,该行业逐渐陷入了产能过剩、价格竞争和无效内卷的恶性循环。
在这一背景下,国资的介入成为了破解融资难题、推动技术突破的关键途径。
以悦达集团收购润阳股份为例,这是一起典型的国有资本在光伏行业下行周期中介入的案例。
润阳股份曾是全球光伏电池出货量前三的企业,其核心产品为P型PERC电池。
然而,到了2023年,随着N型电池技术的规模化量产,润阳的技术优势不再,加之IPO失败和高资产负债率的压力,公司面临资金链断裂的危机。
2024年9月,江苏悦达集团作为当地国有资本,增资20亿元成为润阳的第二大股东,有效缓解了润阳的资金困境;
同时,推动了管理层的调整和人力资源的改革,促进了公司的长远发展。
一道新能是近年来光伏领域的一匹黑马,作为N型TOPCon技术路线的领军企业,拥有30GW的电池及组件产能,2024年全球组件出货量排名第八,当前估值约为80亿元。
面对当前国内外光伏市场收缩的趋势,一道新能凭借国有资本的支持,不仅能够实现稳定运营,还为其未来的增长注入了潜力。
而衢州国有资本以较低成本控股技术领先企业,既缓解了民营企业的生存压力,又加强了地方产业链,实现了双方的共赢。
但其能否验证[国民共进]模式的成功,关键在于一道新能是否能利用国有资本资源突破技术瓶颈、平衡市场化效率,从而穿越行业周期,实现重生。
国有资本的介入是光伏行业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通过资源重组实现[专业人做专业事]。
自2020年以来,多地国有资本通过股权转让等方式[托底]濒临困境的光伏企业,为行业保留了技术火种。
然而,也有人担忧国有资本的[托底]可能会延缓产能的出清,延长行业洗牌周期。
核心问题在于地方政府如何在短期稳定与产业升级目标之间取得平衡。
结尾:
国有资本的介入当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救市],而应成为行业从[规模扩张]转向[高质量发展]的跳板。
如果以行政手段保护低效产能,可能会陷入[越救越亏]的恶性循环。
光伏行业的未来,取决于政府的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的有效协同。
部分资料参考:并购最前线:《国资接手,80亿独角兽卖了》,中国企业家杂志:《[宁王]没啃动的80亿独角兽,还是被卖了》,光伏政策:《光伏ICU告急!国资入场,光伏企业一夜变[国资]》,华夏能源网:《三年营收增长12倍,[光伏黑马]转投衢州国资》,新能荟:《重磅!一光伏龙头将被地方国资控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