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预见未来:中国无人驾驶如何持续领跑?

IP归属:北京

文章AI导读

一键萃取文章精髓,核心观点即刻呈现

AI正在交通出行领域掀起一场新变革。

当地时间10月9日,全球权威新闻周刊《时代》将无人驾驶技术列入2025年最佳发明榜单。值得注意的是,《时代》还特意将中国的“萝卜快跑”标注为Waymo在全球“最大的竞争对手”。

这样的评价凸显了中美两国围绕无人驾驶乃至人工智能的角力。诞生于全球最大汽车市场和电动汽车领跑者——中国,萝卜快跑具备先天优势。而且,萝卜快跑正在加速全球布局,将中国市场的技术、经验带到世界各地,让谷歌Waymo倍感压力。

谷歌Waymo之外,特斯拉也将目光聚焦在无人驾驶领域,在美国开放的政策支持下,加快在美国市场的开疆拓土。马斯克甚至放言,计划2025年底前覆盖美国50%人口区域,2026年实现百万辆无人驾驶汽车规模。

巨头均已下场,围绕无人驾驶拥有广阔前景的新蓝海,以萝卜快跑、谷歌Waymo和特斯拉为代表的“三大家”之间的竞争也日益激烈。

从更高层面来看,不仅仅是中美两国,越来越多国家将无人驾驶列为关系未来竞争力的关键领域之一,这是一场名副其实的全球竞赛。从企业到产业,再到国家,最终谁能胜出,将是对技术、成本、政策等多重因素的综合考量。

| 从国内领跑到全球竞速,

萝卜快跑出海加速度 |

放眼全球,萝卜快跑从追赶者到引领者的过程,并不是偶然的突击发展,而是建立在十来年技术积淀与国内成熟运营坚实基础上的。

早在2013年,百度便开启无人驾驶技术研发,历经十余年深耕,已构建起完善的L4级自动驾驶技术体系。

截至2025年,萝卜快跑已进驻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10余个交通场景复杂的城市,而在百度公布的最新财报中,萝卜快跑已累计提供超1400万次无人驾驶出行服务,安全行驶里程突破2亿公里。该组数据不仅远超国内同行,更领先于谷歌Waymo的1.55亿公里,奠定了全球最大无人驾驶出行服务商的地位。

2025年以来,萝卜快跑以“一年进驻三大洲”的速度实现全球落地“多点开花”,先后驶入迪拜、阿布扎比等海外城市,构建起覆盖亚洲、中东及欧洲的全球化网络。

在迪拜市场,萝卜快跑斩获了具有象征意义的001号测试许可及50张自动驾驶测试牌照,并在第四届迪拜世界自动驾驶交通大会上成为唯一提供试乘服务的无人驾驶企业,用实战表现赢得国际认可。

规模化落地的背后是可复制的全球化模式。与多数聚焦算法输出的AI企业不同,也区别于局限于单一市场测试的同行,萝卜快跑的出海始终以“成本低、落地快、规模大”为核心特征。

其第六代无人车成本仅为20万出头,不足Waymo同类产品的七分之一,成本优势源于从技术研发到场景运营的全链条掌控,使得萝卜快跑能够快速适配不同市场需求,在海外实现“落地即运营”的高效推进,这种“战力”正是全球化竞争的核心壁垒。

当然,同行也不是吃素的。萝卜快跑布局海外恰逢全球无人驾驶汽车的爆发期。谷歌Waymo为应对挑战,在洛杉矶、旧金山等5座城市中心规模化运营超2000辆无人车的基础上,计划2026年将业务扩展至迈阿密、达拉斯等多个美国城市,借助政策优势实现服务单量增长。并牵手出行平台Lyft,计划于2026年在田纳西州纳什维尔推出无人驾驶服务。

另一家巨头特斯拉于今年6月在美国奥斯汀推出有限的自动驾驶叫车服务,并在9月全面取消邀请限制,向奥斯汀所有用户开放无人驾驶叫车服务。

Robotaxi(无人驾驶汽车)已经处于全球大爆发的前夜。三大巨头的全球竞速,印证了无人驾驶技术的规模化前景,也预示着行业进入规模化竞争的新阶段,谁能把握政策窗口与市场机遇,谁就能抢占未来出行的主导权。

| 三重核心能力,

无人驾驶规模化出海的“基座” |

汽车产业被誉为现代工业皇冠上的明珠,研发生产销售涉及链路长,对相关产业的拉动效应明显,因此,它也是全球主要经济体的支柱产业。当下,全球汽车产业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变局,而无人驾驶代表的智能化,以及新能源代表的电动化,正式破题的奥义。

如此背景下,无人驾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况且,无人驾驶还是人工智能大规模应用的重要载体,不论是从传统汽车产业视角,还是新兴AI视角看,无人驾驶都极具战略价值。

考虑到无人驾驶能显著提升出行安全性,更使其具备了持续扩大规模的可能。目前,全球每年因交通事故死亡人数超130万,而萝卜快跑的出险率仅为人类司机的1/14,安全价值也是无人驾驶近几年飞速发展的又一个底层逻辑。

在乐观的市场前景下,源于无人驾驶赛道的巨大潜力与百度构建的“技术-场景-生态”三位一体能力体系,萝卜快跑拥有了能与谷歌Waymo、特斯拉同台竞技的实力。

一方面,技术研发的持续投入构成了萝卜快跑的核心竞争力,百度对自动驾驶领域的研发投入从未间断,并直接转化为难以逾越的技术壁垒。

公开资料显示,在算法层面,推出Apollo ADFM大模型重构自动驾驶,让无人车能快速适应不同城市的交通规则与路况差异,无论是国内城市的街巷还是迪拜的高温气候,都能实现精准响应。

持续的技术迭代让萝卜快跑在复杂场景处理、极端天气适应等核心指标上始终保持领先,为全球化落地提供了坚实支撑。

另外一方面,场景落地能力则实现了从“技术可行”到“场景落地”的关键跨越。正如李彦宏所言“AI的价值在于落地应用”。

当然,场景落地能力并非简单复制,需要企业基于本地化需求的精准适配。例如针对中东地区高温天气优化传感器性能,针对欧洲复杂交通规则调整决策算法。

生态开放战略还放大了全球化的协同效应,实现“内外联动”的体系化推进。

对外,萝卜快跑与Uber、Lyft两大全球出行平台达成战略合作,计划在全球部署数千台无人驾驶汽车,借助其用户资源与市场渠道快速打开局面。这种合作模式避免了从零构建出行网络的高昂成本,实现"技术+渠道"的优势互补。

有了生态协同,萝卜快跑的出海合力也就日渐被放大了。

| 无人驾驶时代,

中国玩家如何抢滩万亿市场?|

据媒体报道,萝卜快跑下一步将进军澳大利亚、东南亚、瑞士等市场。在东南亚,其将针对雨季天气优化传感器防水性能与路面识别算法,而在瑞士,将适配复杂山路场景与严格的环保标准,精准适配能力源于国内10余个城市的落地经验积累,使海外试错成本大幅降低。

近两年,中国在通信、新能源、芯片等关键领域连续突破,而无人驾驶领域无疑是又一张王牌。作为《财富》杂志“改变世界公司”榜单入选者,萝卜快跑被Uber CEO评价为“全球最具代表性的科技公司”,它的全球布局不仅输出技术与产品,更输出一套可复制的“中国方案”,从技术研发到场景落地,从生态构建到规模化落地的全链条能力。

今年2月,被称为“女版巴菲特”的“木头姐”Cathie Wood旗下ARK Invest发布的《Big Ideas 2025》报告预测,美国和中国在无人驾驶革命中处于领先地位,谷歌Waymo和百度旗下的萝卜快跑分别是两国无人驾驶出行服务的主要贡献者。

不过,萝卜快跑参与的全球竞赛才刚刚拉开序幕。未来发展空间不仅取决于自身技术与运营能力,更与全球行业趋势、产业政策支持深度绑定。

就目前行业的发展进度而言,在“政策放开+市场增长”的窗口期,无人驾驶正迎来将技术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的关键机遇,萝卜快跑可能会是这场竞赛中的绝对王牌。

毕竟,全球无人驾驶的政策松绑已形成浪潮,为规模化落地创造了有利环境。

甚至,美国计划2026年修订联邦机动车安全标准,彻底消除Robotaxi商业部署的政策障碍;德国、英国已建立完善的自动驾驶商业化监管框架,明确运营权责与安全标准;中国香港也已开启跨区测试,并明确提出"推动商业营运"的发展目标。

政策红利的释放直接带动市场加速,谷歌Waymo正是借助美国宽松的政策环境,在5座城市实现规模化运营,并计划进一步扩张。

正如开篇提到的,无人驾驶的较量存在于企业间,也存在于国家间。既是企业之间围绕核心竞争力开展的角逐,也是大国之间科技硬核实力的一场比拼。不论企业,还是国家,最终的胜出者不仅仅是技术领先者,还要兼具成本优势、安全合规等,当然,还离不开监管政策的支持。

对于无人驾驶这项新技术,保障安全合规的基础上,越宽松的环境,越有助于技术成熟、成本下降和规模化落地,从而实现企业和产业的竞争优势,原本的落后者可能实现反超。相反,则不利于无人驾驶的规模化落地,进而丧失先机,原本的领先者可能落后。

总之,无人驾驶是未来十年甚至二十年,中国最值得期待的产业之一。更多监管支持,更多技术创新,将为中国无人驾驶打开更大增长空间,有望深刻改变全球出行产业格局及中国科技的全球话语权。

图片源于官网,侵删。

陀螺科技现已开放专栏入驻,详情请见入驻指南: https://www.tuoluo.cn/article/detail-27547.html

壹度Pro专栏: https://www.tuoluo.cn/columns/author1912401/

本文网址: https://www.tuoluo.cn/article/detail-10125844.html

免责声明:
1、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陀螺科技观点或立场。
2、如发现文章、图片等侵权行为,侵权责任将由作者本人承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