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芯天下丨产业丨“无缝”生态之争,从芯片到系统博弈,回归“人”的本质

IP归属:广东

文章AI导读

一键萃取文章精髓,核心观点即刻呈现

前言

当托马斯·弗里德曼的[世界是平的]、克莱·舍基的[未来是湿的]相继成为过去,[未来的世界是无缝的]正在成为新共识,而这场变革的主角,早已不是单一产品,而是串联起用户数字生活的生态系统。

从高端手机市场的价格博弈,到[人车家全生态]的场景重构,再到芯片与操作系统的底层争夺,表面是技术参数的比拼,内核却是一场关于[人]的认知革命。

作者| 方文三

图片来源|网 络

高端手机困局价格战背后的生态焦虑

今年上半年,全球高端智能手机市场呈现出一种矛盾的繁荣。

苹果、三星仍占据主导地位,但华为以24%的增速、小米以55%的增速强势突围,Counter Point Research的数据勾勒出中国厂商的崛起轨迹。

然而光鲜数据背后,却是整个行业的集体焦虑。

当折叠屏吸引力不足,摄像头、屏幕、芯片等硬件陷入性能过剩,高端机型与中低端机型的体验差距不断缩小,价格战成为无奈选择。

从苹果的变相降价到国产厂商的促销策略,看似是市场份额的争夺,实则是生态话语权的预演。

苹果的底气源于iOS生态的长期积累,而华为与小米的快速响应,不仅得益于全球市场的优异表现,更在于其早已跳出[手机单品思维],构建起跨领域的生态协同网络。

小米的布局尤为典型,截至2025年7月,小米汽车累计交付量突破30万辆,用时仅15个月创下新势力纪录,2025年第二季度汽车业务亏损大幅收窄,下半年有望实现单季度盈利。

Counter Point Research指出,高端汽车带来的品牌光环,正反向赋能智能手机业务。

这种[手机+汽车+IoT]的联动,让小米在价格战中掌握了更多主动权。

当用户购买小米手机的同时,还能享受与汽车、智能家居的无缝协同,单一产品的价格敏感度自然被稀释。

华为则走了一条技术深耕的路径,以鸿蒙生态为核心,通过鸿蒙操作系统的底层创新,成功打破了设备间的藩篱,实现了[人、车、家]多场景的无缝协同与智能联动。

通过折叠屏手机、智能座舱、云计算的全场景布局,将技术创新转化为生态壁垒。

这种[无缝发现与连接]的体验,正是华为抵御价格战的核心武器。

此时市场才恍然大悟,高端手机的竞争早已不是参数的堆砌,而是生态闭环的较量。

当苹果用iOS26打通iPhone、Mac、CarPlay、Vision Pro的操作逻辑,让Mac直接接听iPhone来电、运行手机APP;

当华为用鸿蒙系统实现[一次开发,多端部署],吸引150多个头部电脑应用加速适配;

当小米用澎湃OS打造[靠近即发现、手势即触发]的交互。

价格战只是表象,真正的战场,是围绕用户全场景需求的生态构建。

无缝体验的技术密码从系统到芯片的垂直革命

操作系统是无缝体验的[大脑],苹果iOS26的核心突破,在于将Apple Intelligence深度集成至系统层,成为渗透各设备的智能中枢。

新增的[保持音频于耳机]功能看似微小,却精准解决了用户戴着AirPods靠近CarPlay车辆时音乐突然外放的尴尬,这种对场景差异的尊重,正是系统级优化的价值所在。

华为鸿蒙的分布式软总线技术,将不同设备的传感器、算力、存储资源抽象为统一接口。

小米澎湃OS则聚焦[主动智能],系统通过学习用户习惯预判设备组合,一句[打开观影模式]就能同步调暗灯光、启动电视、推送视频,让设备协同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服务。

但仅有系统还不够,芯片是无缝体验的[心脏],自研芯片能从根源上减少协议转换的延迟和功耗,实现多设备待机时的精细化调度。

当手机、平板、电脑互联时,芯片可仅激活低功耗协处理单元维持连接,大幅提升续航。

芯片提供统一的能量调度,系统负责决策,AI跨端互联技术构成神经网络,硬件则成为解决用户需求的[四肢]。

没有足够多的产品触点,吸引不来开发者;没有开发者,建不起应用生态;没有生态,用户不愿买单,企业也不敢持续投入系统和芯片。

互联网向移动互联网迁徙时,微软、黑莓、诺基亚的折戟沉沙;十年前乐视[生态化反]的轰然倒塌,都印证了生态建设的艰难。

但即便如此,海尔、美的布局全屋智能,格力、蔚来造手机,追觅从扫地机器人拓展至家电、汽车、无人机。当[无缝]成为必然趋势,没有人愿意错过下一个入口。

生态博弈的全球格局开放与闭环的路径之争

当华为鸿蒙电脑正式问世,全球操作系统市场迎来[第三极],标志着华为[1+8+N]全场景战略的关键落子。

[1]即智能手机作为核心入口,[8]涵盖PC、平板、智慧屏等八大终端,[N]则通过鸿蒙智联接入海量智能设备。

华为则走了一条[开放共赢]的路线,鸿蒙系统的开源特性吸引了老板、美的、九牧卫浴等家电品牌,以及赛力斯、奇瑞等车企的深度融合,让用户享受跨品牌的智能家居体验。

目前鸿蒙电脑应用已覆盖办公、设计、娱乐等多个领域,预计年底将支持超过2000个应用,这种开放性与苹果的闭环生态形成鲜明对比。

苹果的生态逻辑是[群内闭环],依托iCloud云服务,iPhone、iMac、iPad构成互通圆环,同一账号即可实现应用、音乐、电影的自动同步。

这种模式保证了极高的软硬件匹配度和安全性,但也限制了用户的选择权。

苹果设备难以与非苹果产品深度协同,生态壁垒同时也是用户体验的边界。

回归人的本质AI时代生态竞争的终极答案

从PC互联网[世界是平的],到移动互联网[未来是湿的],再到AI时代[未来是无缝的],本质都是不断压缩与用户的距离。

这种距离不是物理上的靠近,而是体验上的[零摩擦]、认知上的[零负担]、情感上的[零隔阂]。

真正的无缝,不是设备的简单堆叠,不是协议的强行打通,而是对人意图的精准理解、对场景的主动适应、对服务的自然交付,让技术隐于身后,让用户专注于需求本身。

华为[天工计划]的推出,正是对这一本质的呼应。计划投入10亿元扶持AI生态创新,孵化超过1万个AI原生元服务与5000多个智能体,核心不是追求技术参数的领先,而是让AI服务更懂用户。

小米的[人车家全生态]则将这种理念落到实处,其AIoT平台已连接近10亿设备,拥有5件及以上连接设备的用户数达2050万,这些用户的复购率更高、获客成本更低,形成了[设备越多-数据越全-AI越智能-体验越好]的正向循环。

放眼全球,AI基建竞赛的背后同样是[人的需求]驱动。

阿里巴巴推进3800亿元AI基础设施建设,英伟达向OpenAI投资1000亿美元建设10吉瓦AI数据中心,微软、谷歌扩建算力网络。

DeepSeek发布的R1模型之所以7天注册用户过亿,正是因为它以低成本、低算力、开源的方式,满足了全球用户对AI普惠的需求。

这些投入不是为了算力而算力,而是为了支撑更智能、更便捷的用户服务。

尾:

2025年的生态之争,早已不是单一企业的胜负,而是整个科技产业的认知升级。

从价格战到生态战,从硬件比拼到体验竞争,从技术驱动到用户中心。当所有巨头都意识到[无缝]的本质是[以人为本],这场博弈才真正找到了方向。

未来,谁能持续精准地理解人的需求,谁能将技术创新转化为[无感]的体验,谁就能在智能时代的竞争中,真正掌握关于[高端]的话语权。而这,或许就是科技发展最本真的意义。

部分资料参考:新熵:《苹果俯身、华米亮剑,高端手机进入竞争新阶段》,中国企业家杂志:《无缝战争》,陆玖商业评论:《人车家生态战争:小米领先,巨头混战,谁才是终局赢家?》,机器人产业应用:《科技巨头的具身智能霸权争夺战》,证券日报之声:《从AI基建竞赛看全球科技产业格局重构》,21世纪经济报道:《华为5年投750亿,下一盘生态大棋》

陀螺科技现已开放专栏入驻,详情请见入驻指南: https://www.tuoluo.cn/article/detail-27547.html

AI芯天下专栏: https://www.tuoluo.cn/columns/author1911711/

本文网址: https://www.tuoluo.cn/article/detail-10125782.html

免责声明:
1、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陀螺科技观点或立场。
2、如发现文章、图片等侵权行为,侵权责任将由作者本人承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