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被大众熟知的一家功能性饮料公司,红牛不太被了解的另一面,还有其在体育、传媒、广告等领域的投入,甚至看上去更像是经营体育/传媒的公司,毕竟红牛的生产已全部外包,而红牛本身也表现得对体育/传媒更为感兴趣。
在奥地利红牛官网上处处彰显着红牛对极限内容制作的偏爱,不仅于2D内容。近期,红牛与Jonathan Griffith Productions合作打造了一部长达一小时的沉浸式纪录片《Touching the Sky》,目前已在Meta Quest上推出,该影片旨在带领用户沉浸式跟随欧洲阿尔卑斯山的翼装跳伞者和喜马拉雅山的滑翔伞队的脚步,感受极限运动的魅力。
沉浸式内容难做,《Touching the Sky VR》能得几分
沉浸式内容几乎被视为弥补VR内容匮乏的重量级作品,苹果官方对其的评价也是颇高。只是沉浸式内容的生产成本极其昂贵,就连豪气的苹果也只能慢慢释出这些内容。
据了解,专为苹果拍摄视频的商业相机URSA Cine Immersive,售价就高达30000美元(约合22万元),几乎相当于8.5台苹果Vision Pro的价格。可见其定位,而更难还有技术问题以及拍摄沉浸式内容的过程。
能够同时解决拍摄、技术以及成本问题的企业很少,而且沉浸式内容的播放对硬件设备也存在一定的依赖,配置不高的硬件也会对视频的画质,体验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目前除了苹果系列沉浸式内容让人感到惊艳之外,大多数内容表现都很平平。
就体验而言,《Touching the Sky》也仅过及格线。据介绍《Touching the Sky》由Meta Quest和红牛媒体工作室「Red Bull Media House」联合出品,影片采用定制的 3D 360 摄像机拍摄,从内容本身来看,拍摄过程存在一定的难度,翼装跳伞者弗雷德·富根就表示,拍摄中最大的挑战是带着摄像机进行自由落体飞行。
该影片的幕后功臣是电影制作人、摄影师兼登山家乔纳森·格里菲斯(Jonathan Griffith),据称花了两年时间进行前期筹备,又花了一年时间进行实地拍摄。乔纳森·格里菲斯也是另外两部著名VR电影《亚历克斯·霍诺德:孤身攀岩VR》和《珠峰VR:世界之巅的旅程》的摄影师。
该影片记录了红牛阿尔卑斯山越野飞行赛冠军亚伦的飞行,还跟拍了在欧洲阿尔卑斯山脉进行翼装飞行的运动员,以及一支穿越巴基斯坦境内喜马拉雅山脉的滑翔伞队伍。红牛拍摄影片的目的是为了让没有飞行经验的普通人,也能身临其境地进入「人力飞行」的世界。
虽然拍摄过程让人佩服,但从Meta Quest上观看,画面存在一定的模糊感,观看20分钟后就会产生明显的眩晕感,同时播放的内容也并非全是360°全景视频,中间也会插播一些飞行员的空间照片以及一些其它录像,如同观看2D电影。
尤其对于已经看过多部沉浸式内容的用户来说,《Touching the Sky》所能够给到的震撼度就更加十分有限,但对于普通用户来说,体验到飞行员的第一视角,在7000米的高空飞越喀喇昆仑山脉时还是会被眼前的场景震撼到,美中不足的就是画面的清晰度有待再提升。
其他方面,影视内容的一些部分转场还会出现卡顿的现象,当卡顿与模糊的画面同时出现时,观看的感受会大大降分,同时眩晕感的增加也会想快速退出观看画面。正如前文所述,沉浸式内容不仅对硬件设备有要求,拍摄与制作都存在一定的难度,《Touching the Sky》虽然还未达到满分,但也是目前较少的完整作品,且真实记录了极限运动场景,也可谓是一部VR纪录片佳作。
牵手Meta,红牛的另一面
打开奥地利红牛官网,你会发现红牛对各种极限运动的偏爱有多深,各种极限运动赛事、各种活动(包括翼装飞行、极限攀登、山地自行车等等)以及各大运动员信息布满了整个官网,关于能量饮料的提及仅寥寥几笔。
据称,截止目前红牛已经举办了超1500场极限运动,而了解的越多就越发现红牛像一个体育/传媒的公司,2012年红牛还专门推出了关于极限运动和冒险生活方式的流媒体平台Red Bull TV,如今已适配各大主流手机、电视以及PS5等。而还值得一提的是,Red Bull TV还抢先Netflix推出了Apple Vision Pro原生应用。
足以看出红牛对极限运动的热爱,因此当VR初步崭露头角时,红牛就已盯上这条路径。早在2017年,红牛就与三星达成合作,宣称将共同制作更多360°全景VR内容。虽然后面信息并不多,但足以表明红牛对VR这条赛道的看好。
2020年,红牛与XR企业Giant Lazer合作推出了红牛飞行日大赛VR体验版本,让公众在VR中体验飞行日的欢乐。据了解,本次活动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人排队通过HTC Vive进入游戏,创建自己的飞行器。而在这场红牛飞行日VR大赛中也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活动赞助,实现一场欢乐多的独特营销。
不停加码,2023年红牛还与XR企业Virsabi合作,推出了一项VR悬崖跳水体验。如今又再度牵手Meta,与Jonathan Griffith Productions合作制作了《Touching the Sky》,内容精品度逐步提高,也让人感受到红牛在VR这条赛道上确实越走越深。
但这并不是红牛第一次与Meta合作,之前红牛还推出了《Arena Defender》游戏,通过Meta Quest 3,让球迷化身虚拟角色参与互动,实时感受极限运动的刺激,实现虚实结合的沉浸式体验。
而红牛之所以对极限运动如此钟爱,很重要的一大原因则是通过赞助极限运动大幅拉高了红牛全球知名度,例如2012年红牛近太空跳伞活动,跳伞狂人Felix Baumgartner从3.9万米太空边缘玩自由落体,红牛不仅全程直播,还剪成纪录片卖上iTunes——YouTube播放超10亿次,观众峰值是伦敦奥运会的16倍。可口可乐前营销副总裁都表示:“让玩命的人替你拍广告?这买卖太划算了!
红牛像是发现了宣发最好的方式,不是购买广告位,而是自己做内容、做直播。据称,其旗下Red Bull TV、官网及APP年播出时长超5000小时,YouTube总粉丝突破2000万+。在红牛一番运作下,红牛确实成为了仅次于可口可乐、百事可乐的全球第三大软饮料品牌。
或许也正因为如此,红牛感受到了传媒的力量之后,便开始对极限内容一发不可收拾。因此,当VR崭露头角时,即便只是一部分市场,红牛也不舍放弃。VR无疑是极限内容最好的表现渠道,但至于红牛能够发展到哪一步还有待观望。只是红牛这么多年在极限运动市场的深耕,必然也会成为其发展沉浸式内容的一大推力。而当红牛沉浸式内容制作越来越专业,或许将会成为沉浸式内容领域的佼佼者。
结语
在苹果Vision Pro销量市场不堪时,古尔曼曾出来表示,苹果已陷入两难的困境,一方面Vision Pro需要沉浸式内容推动销量,但也正因为Vision Pro的销量不佳,苹果对Vision Pro沉浸式内容的投入力度就会放缓,以至于苹果虽然在推沉浸式内容,但每部内容的推动节奏都非常慢。
而缺乏内容支持的硬件设备,最终就会影响市场表现。对于头显市场的发展而言,苦内容已久矣。当Vision Pro上市之际,沉浸式内容便被给予了很大希望,并且沉浸式内容的表现也让市场为之惊叹。但也正如前文所言,沉浸式内容并不好做。
一方面,沉浸式内容制作的时间成本很高,很多小厂商难覆盖。红牛本次推出的《Touching the Sky》也历经了两年时间的打磨,两年对于很多小的内容厂商来说,已成为很大的成本,资金上就很难支持其花费这么久的时间去磨一个作品。
另一方面便是技术以及其他拍摄成本了,XR行业虽然已经发展了很多年,但大多数内容厂商的生存环境并不如想象中那么理想,因此很少看到某某内容厂商上线沉浸式内容的信息,甚至大企业的动作也并不频繁。红牛本次推出沉浸式内容,是在情理之中,但也让人感到意外。对于市场而言,也是一个较好的消息,相信随着入局者越来越多,沉浸式内容终会迎来更好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