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芯天下丨科创丨全球第三、国内第一的CIS企业即将IPO,在全球产业竞速中突围

IP归属:广东

文章AI导读

一键萃取文章精髓,核心观点即刻呈现

前言

索尼、三星这两家巨头占据了全球消费级CIS市场的半壁江山,尤其是在高端手机传感器领域,长期处于[不可撼动]的地位。

但很少有人知道,在工业成像、科学成像等高性能CIS细分赛道,一家来自东北的中国企业早已悄悄改写了格局。

作者| 方文三

图片来源|网 络

在索尼、三星的[盲区]里,挖出国产CIS的蓝海

CIS是现代电子设备的[眼睛],小到手机摄像头,大到工业检测、医疗影像、太空探测,都离不开它。

但长期以来,全球CIS市场被消费级主导。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消费级CIS占比超80%,索尼、三星、豪威三分天下。

而在消费级之外,工业成像、科学成像等高性能领域,由于技术门槛高、市场规模小,2024年全球工业+科学成像CIS市场仅41亿元,成了巨头们的[盲区]。

但正是这个[盲区],成了长光辰芯的[主战场]。

2024年,长光辰芯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细分赛道成绩单:

工业成像领域,全球市场份额15.2%,排名第三,国内第一;

科学成像领域,全球市场份额16.3%,同样位列全球第三、国内第一。

这意味着,在高性能CIS这个曾被海外厂商垄断的高端领域,中国终于有了能与之抗衡的企业。

更难得的是,长光辰芯的产品已打入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海外客户包括Teledyne、Vieworks等国际巨头,甚至在DNA测序、荧光成像、高能物理探测等尖端场景,都能看到它的身影。

为什么能做到?答案藏在它的[技术护城河]里。

自2012年成立以来,长光辰芯始终聚焦高性能CIS研发,攻克了一系列[卡脖子]难题。

全球首款BSI(背照式)sCMOS图像传感器、900万像素GMAX3809相机传感器、面向一次性内窥镜的GXS1508传感器。

截至2024年底,公司已掌握11项专有核心技术,覆盖全局快门像素、低噪声电路、高速读出电路等关键环节,这些技术不仅支撑了产品的高性能,更带来了行业罕见的高毛利。

2022-2024年,长光辰芯毛利率分别为76.2%、63.5%、59.0%,远超消费级CIS龙头,2024年豪威、索尼毛利率均为30.48%。

这种高毛利+高壁垒的组合,正是长光辰芯区别于其他国产CIS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它没有选择在消费级红海与索尼、三星正面厮杀,而是剑走偏锋,在高端细分赛道筑起了壁垒。

从科创板撤回,转道港股的背后

长光辰芯的IPO之路,并非一帆风顺。

2023年6月,公司首次递交科创板招股书,计划募资15.57亿元,用于研发中心建设、封装测试线扩展等。但不到两年,2025年1月,公司突然撤回申请,转而冲刺港股。

从数据来看,2022-2024年,长光辰芯的营收从6.04亿元增长至6.73亿元,复合增长率仅5.6%,增速明显乏力;毛利率虽仍处高位,但持续下滑,3年下降17%;

此外,港股的优势也十分明显,作为国际金融中心,港股拥有更成熟的国际投资者群体,更适合长光辰芯的全球化布局。

公司海外收入占比约30%,且计划通过IPO扩展国际业务;同时,港股对科技公司的包容性更强,更能认可高性能CIS赛道的长期价值,有助于公司获得合理估值。

2025年6月19日,长光辰芯正式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中信证券、国泰君安国际担任联席保荐人。

根据招股书,此次募资将主要用于五大方向:支持工业/科学/医疗/专业影像领域的研发与产品迭代、建设先进CIS研发中心、扩展封装及测试生产线、拓展国际业务、补充营运资金。

对于长光辰芯而言,港股IPO不仅是一次融资,更是一次[破局]。

它需要借助国际资本的力量,突破供应链瓶颈、拓展新业务,才能在全球CIS竞速中走得更远。

机遇与风险并存的[国产CIS突围战]

长光辰芯的崛起,恰逢全球CIS产业变革的关键期。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预测,2024-2029年全球CIS市场将以8.6%的复合增长率增长,从1391亿元增至2103亿元。

其中,非消费级CIS工业、医疗、汽车等领域的增速将远超消费级,尤其是在汽车智能化、工业4.0、高端医疗等领域,潜力巨大。

这为长光辰芯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但机遇背后,风险同样不容忽视:

①供应链[卡脖子]问题仍未解决。长光辰芯采用Fabless模式,但核心环节高度依赖境外供应商。

晶圆代工主要依赖以色列高塔半导体和韩国东部高科,2024年两者采购占比合计47.5%;封装环节主要依赖日本KFT公司。

若地缘风险升级,可能导致产能中断。尽管公司已成立子公司攻关封装技术,但自主化进程仍需时间。

②业务结构单一,新业务拓展缓慢。2024年,长光辰芯95%的收入来自工业成像和科学成像,而医疗成像、专业影像的收入占比仅为3%和1.5%。

科学成像收入甚至从2022年的2.87亿元降至2024年的1.92亿元,跌幅超33%,主要原因是长春光机所及其关联方的贡献从22.5%降至5.8%。

如何摆脱对单一业务、单一客户的依赖,是公司面临的重要挑战。

③行业竞争加剧。随着非消费级CIS市场潜力显现,索尼、三星等巨头也开始布局该领域,而国内的豪威、思特威等企业也在向高端市场渗透。

长光辰芯若不能持续保持技术领先,高毛利优势可能被削弱。

面对这些挑战,长光辰芯已有应对之策。

在技术上,持续加大研发投入,2022-2024年研发费用占比分别为13.9%、21.7%、19.3%,重点突破医疗成像、3D成像等新技术;

在供应链上,积极探索国内替代方案,如与中芯国际等国内晶圆厂合作;

在市场上,通过港股上市募集的资金,拓展国际业务,尤其是在日本、欧洲等高端市场。

尾:

长光辰芯的故事,远不止是一家企业的IPO之旅,它是中国高端半导体产业[从0到1]突破的缩影。

它也是东北硬科技创业的[破局者],打破[投资不过山海关]的偏见,证明东北也能孕育世界级的科技企业。

在全球产业竞速的赛道上,中国硬科技企业正以越来越快的速度突围,而长光辰芯,只是这场突围战中的一个开始。

陀螺科技现已开放专栏入驻,详情请见入驻指南: https://www.tuoluo.cn/article/detail-27547.html

AI芯天下专栏: https://www.tuoluo.cn/columns/author1911711/

本文网址: https://www.tuoluo.cn/article/detail-10125750.html

免责声明:
1、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陀螺科技观点或立场。
2、如发现文章、图片等侵权行为,侵权责任将由作者本人承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