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当长征十二号运载火箭于8月4日在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腾空而起,将卫星互联网低轨07组卫星送入预定轨道时,距离上一次发射仅过去5天。
这一刷新中国低轨卫星连续部署纪录的动作,不仅是中国星网[GW星座]加速组网的缩影,更揭开了全球太空资源争夺战的白热化序幕。
这场跨越星辰的博弈,不仅关乎商业利益,更决定着未来数十年太空通信的主导权。
作者| 方文三
图片来源|网 络
低轨卫星成21世纪的战略制高点之争
地球1800公里以下的近地轨道,正成为继陆地、海洋、天空之后的第四大战略疆域。
国际电信联盟(ITU)的会议室里,一份标注着[先申报先得]原则的文件,正牵动着全球航天强国的神经。
根据规则,申报方需在7年内完成星座部署,否则轨道与频谱资源自动失效。
这一看似简单的规则,催生了人类历史上最激烈的太空资源争夺赛。
SpaceX显然是这场竞赛的先行者。截至2024年底,星链已累计发射7213颗卫星,在轨数量超7000颗,其最终规划的4.2万颗卫星一旦完成部署,将占据低轨可用资源的近七成。
亚马逊柯伊伯计划、英国OneWeb等企业也在加速追赶,全球已申报的低轨卫星计划总量已突破7万颗,远超1800公里以下轨道仅能容纳的6万颗上限。
中国的入局同样迅猛。我国向ITU申请的卫星总数已达5.13万颗,其中中国星网GW星座规划1.3万颗,上海垣信主导的千帆星座计划2030年前部署1.5万颗,蓝箭航天鸿鹄星座申请1万颗。
2025年7月27日至8月13日,星网集团在20天内完成4次发射,部署34颗卫星;
千帆星座重启第六批18星发射任务,这些密集动作背后,是对[无轨可用]危机的紧迫应对。
轨道资源的稀缺只是竞争的表层,频谱资源的争夺更具战略意义。
在卫星通信中,Ku、Ka波段因传输性能优异成为[黄金频段],而SpaceX已占据这些频段的主要资源。
我国星网工程不得不转向Ka频段及更高频的V频段,尽管V频段带宽潜力更大,但技术成熟度仍需时间验证。这种资源卡位的差距,使得中国的追赶之路更具挑战性。
从[举国工程]到[商业制造]的产业链革新
航天产业曾长期被[高精尖、高成本、高风险]的标签笼罩,但星链的成功彻底改写了游戏规则。
这场产业革命的核心,是将卫星从[定制化科研产品]转变为[规模化工业产品],而中国企业正沿着这条变革之路加速追赶。
①火箭发射:火箭发射成本曾是商业航天的最大瓶颈,传统火箭每公斤载荷成本高达5万美元。
直到SpaceX猎鹰9号通过可回收技术将这一数字降至4700美元/公斤,航天经济学才迎来颠覆性重构。
2025年,这一技术竞赛进入新阶段:美国蓝色起源New Glenn火箭已于1月首飞,火箭实验室Neutron、Relativity Space Terran R等加速试飞;
中国阵营中,蓝箭航天朱雀三号完成十公里级垂直起降试验,深蓝航天星云一号实现国内首次入轨级火箭高空回收,星河动力智神星一号计划2025年8月底首飞。
中国企业的技术路线选择各具特色,蓝箭航天朱雀三号采用不锈钢箭体和液氧甲烷发动机,目标将成本降至每公斤3-4万元人民币;
大航跃迁则瞄准更具挑战性的塔架回收,其塔架系统已完成80多次测试,有望成为国内首家实现该技术的民营企业。
这些探索不仅追求成本降低——预计可重复使用技术能使发射成本下降60%以上,更催生了[火箭即服务]的新模式,未来企业可像租用云计算资源一样按需租用火箭运力。
②卫星制造:星链卫星的制造成本从最初的200万美元降至约50万美元,秘诀在于[标准化+批量化]生产。
马斯克计划未来年产1万颗V3版卫星的目标,正倒逼整个行业加速产能建设。
在中国,这场生产革命同样如火如荼。卫星创新院承担千帆星座第一代324颗卫星研制,已具备年产300颗以上能力;
银河航天南通智慧工厂通过模块化设计,将卫星研制周期从18个月压缩至3个月,其卷轴式柔性太阳翼展开面积达20平方米,卷起来仅保温杯大小;
时空道宇则将汽车制造经验嫁接到卫星生产,实现[像造汽车一样造卫星],生产周期压缩至28天以内,年产能力达500颗;
微纳星空、格思航天等企业也纷纷规划年产150-300颗的智能化产线。
这种产能爆发背后是技术路线的全面革新。千帆星座通过[星上处理+智能组网]技术,将卫星重量控制在100公斤以内;
银河航天采用3D打印、芯片集成等技术提升性能;铖昌科技的5nm制程微波毫米波T/R芯片打破美国垄断,批量应用于低轨卫星。
这些突破让中国小卫星制造成本较国际水平低40%,为规模化部署奠定基础。
③地面终端:卫星互联网的普及离不开终端设备的革新。亚马逊已研发出成本低于500美元的终端产品,SpaceX Starlink终端用户数超500万。
中国企业在这一领域的突破更具颠覆性:乐众信息推出支持天通卫星、北斗短报文、低轨卫星三模通信的手持终端;
华为与中国星网合作测试的低轨卫星手机直连功能,预计2025年下半年开启众测,届时普通智能手机无需改装即可接入卫星网络。
通宇通讯的Q/V频段地面终端阵列已实现量产,盟升电子的机载/船载动中通设备市占率超60%,地面设备产业链的成熟为卫星互联网落地提供了关键支撑。
国家队与民企的协同突围
在海南文昌商业航天发射场,1号和2号工位的常态化发射任务正紧锣密鼓地进行;
在科创板辅导名单上,蓝箭航天的名字格外醒目——这家企业有望成为科创板首家商业航天上市公司。
这些场景共同勾勒出中国商业航天的独特发展路径:[央国企+地方+民营资本]的多元协同,正在太空竞赛中形成独特优势。
中国星网作为[国家队]的核心力量,整合了航天科技、航天科工等国有资源,肩负着GW星座1.3万颗卫星的部署重任。
其发射频率从之前的一到两个月缩短至3-5天,标志着我国卫星互联网正式进入快速组网阶段。
航天科技五院作为中国卫星产业的骨干力量,从[东方红一号]到北斗导航,始终引领着核心技术突破;卫星创新院则聚焦规模化制造,为千帆星座提供量产支撑。
政策层面的持续加码为国家队保驾护航,2025年《终端设备直连卫星服务管理规定》开放民用市场,海南文昌商业发射场的投用更为民企提供了发射便利。
民营航天企业正在细分领域展现出惊人的爆发力。银河航天作为国内商业航天首家独角兽,已成功发射25颗自主研制卫星,其全球首款卷式全柔性太阳翼技术领先国际,2025年更以民营身份批量交付国家任务;
长光卫星的[吉林一号]星座由117颗卫星组成,成为全球最大的亚米级商业遥感卫星群,分辨率达0.3米;
时空道宇则依托吉利集团的制造优势,将卫星与智能汽车生态融合,其吉利星座在轨卫星已达41颗,计划未来两个月增至64颗,实现除南北极外的全球数据通信。
在火箭领域,民营力量同样多点突破。星河动力采取[固液并举]路线,固体火箭业务已实现规模化运营,2023年完成7次发射,液体火箭智神星一号即将首飞;
中科宇航力箭二号瞄准中型运载市场,低轨运载能力达12吨,未来将承担空间站货运任务;
深蓝航天专注火箭回收技术,[雷霆-1]火箭预计2026年首飞。这些企业通过单点技术突破,在巨头夹缝中建立起差异化优势。
从基础设施到产业重构的应用爆发
卫星互联网的应用场景正从通信向多领域延伸。在矿业领域,开物星空计划2025年发射25颗卫星,构建[星际矿联网],使矿山智能化改造成本降低40%;
在应急领域,航天宏图"女娲星座"通过SAR卫星与无人机协同,在政府应急监测领域市占率超60%;
在交通领域,吉利星座与智能汽车的融合,将实现[车-星-地]一体化通信,为自动驾驶提供厘米级定位服务。
中国电信天通卫星用户从2023年10月的18万激增至2025年2月的200万,直连卫星手机销量突破1600万台。
华泰证券预测,2025年全球卫星互联网服务收入有望突破500亿美元,2030年市场规模或达万亿美元级别。
国内市场中,卫星制造与火箭发射产业未来五年市场规模将超1300亿元,下游手机直连、物联网等应用领域潜在空间达万亿元。
产业链各环节已涌现出一批潜力企业。航天动力占据国内液体火箭发动机80%以上市场份额;天银机电的星敏感器市占率超60%,为SpaceX和G60星链提供核心载荷;
上海瀚讯攻克百G级/秒星间激光通信技术,成为G60星链载荷唯一供应商;佳缘科技专注星间加密控制,单星价值量超300万元。这些企业共同构成了中国商业航天的产业生态。
结尾:
从长征火箭划破苍穹的耀眼轨迹,到商业卫星工厂的流水线作业;从科研人员的技术攻坚,到资本市场的热情拥抱,中国商业航天正经历从[跟跑]到[并跑]的跨越。
这场跨越星辰的征程,不仅是为了争夺太空资源,更是为了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占据制高点。
部分资料参考:大阳金融研究所:《争夺战打响!中国加速布局万亿市场》,直面AI:《中国“星链”悄然崛起》,物联网智库:《国家队出手!中国版“星链”提速》,高层爆点:《航天变局,中美争霸?》,三体引力波:《中国赶超SpaceX,本该从今年起步》,IT时报:《中美欧卫星互联网“太空大战”愈演愈烈》,每日天使:《中美太空争夺战升级?中国商业航天迎来“突围”时刻》,巨潮WAVE:《中美星链明争暗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