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电子工程世界 (ID:EEworldbbs),作者:冀凯 付斌
也许我们都低估了机器人的发展速度。
昨日,乌克兰第3独立突击旅发布消息称,在哈尔科夫地区,他们首次成功地仅凭无人机和自杀式地面作战平台,迫使俄军士兵向无人装备投降。该通报称:“历史上第一次,俄军士兵在纯粹由机器人系统发起的进攻中投降。”换句话说,机器人的出现,让俄乌冲突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时间再向前回拨几天,7月2日,消息称乌军的人工智能(AI)战斗机器人已经装备了美国口径为0.5英寸(约1.27厘米)的M2勃朗宁大口径重机枪,目前正在乌克兰战场上发挥作用。
可以说,物理AI、机器人、具身智能这些技术或许成为未来战场决胜的关键。战争形态也正在从“碳基主导”向“硅碳融合”演进。
那么,军用机器人背后有什么值得关注的信息,我国又有什么军用机器人正在发展?
军用机器人怎么分类
军用机器人正全面渗透各作战领域,涵盖空中无人机(UAV)、水面无人舰艇(USV)和水下无人潜航器(UUV)。其中,地面机器人(UGV)因面临的地形最复杂、与环境交互最频繁,成为技术难度最大的领域;无人机发展速度也正在快速发展中。
在地面方面,军用地面机器人类型多、需求大。国外已有不少列装并投入实战,如美国的Pack Bot、TALON等系列。国内暂无明确分类,通常按平台重量分为微型(≤10kg)、小型(10kg~50kg)、轻型(50kg~100kg)、中型(100kg~500kg)、重型(500kg~1000kg)及无人车(>1000kg)等。
地面机器人的技术特征体现在多个维度:感知层需整合激光雷达(LiDAR)、毫米波雷达、视觉摄像头、惯性导航系统(INS)等设备,实现厘米级定位与障碍物识别;决策层依靠机器学习算法处理海量数据,比如用卷积神经网络(CNN)进行目标识别,用强化学习(RL)规划路径;执行层则要适配轮式、履带式、腿足式等多种运动机构,以应对沙漠、山地、城市废墟等复杂地形。
在空中方面,21世纪以来军用无人机在全球快速扩散,频繁现身阿富汗、叙利亚、利比亚等局部战场,应用潜力持续提升,目前已有超80个国家装备各类军用无人机。
根据天风证券,我国军用无人机发展方向包括中高空长航时察打一体无人机、高速隐身攻击无人机-无人僚机、分布式蜂群无人机。
无人机高技术壁垒的核心在于动力技术,光电、雷达等传感器技术,通信数据链以及人工智能等技术,这些领域的发展将带来显著的价值拉动效果。
哪些量产应用值得关注
军用机器人用处繁多,主要包括无人地面车辆(UGV)、无人飞行器(UAV)和无人水下航行器(UUV)。以下从几个值得关注的应用进行盘点。
第一是运输机器人,顾名思义主要作用是运输物资和人员。通常采用轮式、履带式或四足仿生设计,能够在复杂地形中运送弹药、炸弹及其他物资,部分还可用于战场伤员撤离。
2024年珠海航展,无人机“九天”首次亮相珠海航展,它是一款可灵活配置的重型无人机,既能当运输机,也能挂导弹和无人机,是我国目前最大的可灵活配置多用途重型无人机。
第二是搜索与救援机器人,能够在人类难以到达的区域执行任务。比如日本在福岛核事故中部署的救援机器人能在高辐射环境中探测环境并搜救幸存者。形态上也多种多样,主要包括四组机器人、无人机等。
今年6月,由我国联合自主研制的“急救(转运)机器人”“智成医疗救治箱组”“便携式急救设备”“海上远程医学救援装备”四个“国际首创”智成医学救援装备在京亮相。
第三,排爆机器人,通过高精度传感器探测地雷和爆炸物位置,由远程操作员操控完成引爆或拆除任务,显著降低清理雷区的风险。例如,iRobot PackBot在伊拉克战争中因其精准的排爆能力而广受好评。
2024年珠海航展展出的“骠骑”四足机器人,凭借动态平衡设计,能够在复杂地形中执行排爆任务,适用于多种高危场景。
科幻作品中常有高智能重型机甲,现实中也有机械动力装甲类机器人在战场发挥作用,如克罗地亚的“MV-4”扫雷机器人,它是多能机甲,为扫除战乱遗留地雷而生,通体覆金属钢板,造型能保护关键系统,可换装多种设备执行探查、消防、反恐等任务,但自主化程度一般,多需在1500米左右遥控操作。
第四,侦察与监视机器人,它是战场情报收集的核心装备。可以有地面的,也可以有飞行的。
地面四足机器人美国幽灵机器人公司研发的“幽灵V60”机器狗有一定代表性。它前后及侧面装有10多个摄像头以实时感知环境,使用者可通过配套软件工具控制其移动,借助算法、传感器及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等能按指令完成任务,虽有脑-机接口控制试验,但主要靠类似游戏控制器的控制板操控。
无人飞行器如2024年珠海航展展示的“麻雀仿生鸟”和“老鹰仿生鸟”。天上的仿生无人机不但在外形上很难与真正的鸟类区分,而且它们飞行时非常安静,不会像旋翼无人机那样发出明显的噪音,因此很难被对手发现。
第五,武装机器人,通过集成武器系统直接参与作战任务。本次出现在俄乌战场的机器人便是这类机器人。
2024年珠海航展上,一群特别像未来战士的“机器狼”刷爆了屏幕。由中国兵器装备集团有限公司研发的“机器狼群”无人作战系统是在典型的四足机器人通用平台上加装不同设备,并借助集群作战概念,让它们能够像真正的狼群那样实现相互分工配合。
这些“机器狼”可在指挥车控制下在2公里范围内协同作战,续航时间达3小时,理论上每个“狼群”最多可由30只“机器狼”组成。考虑到巷战复杂环境特性,为提高局部战场态势感知能力,“机器狼”还可与小型无人机配合作战,实现异构无人集群高效协同作战新模式。
除了身躯小巧的机器狗、机器狼,大型战斗机器人也发展迅速。俄罗斯“天王星”-9是典型战斗机器人,直接用于攻击作战。它不仅具备光电侦察、激光探测、雷达感知等多种手段,更有搭载在装甲车辆上的指控模块这一“大脑”,其包含指控台和战场态势显控系统,可时刻下达指令,使“天王星”-9拥有自主和手动两种运行模式,具备预编程下的自动驾驶与情况处置能力。
“天王星”-9包括多个战斗模块。这些战斗模块搭载在轻量化、通用化底盘上,包括30毫米机关炮、反坦克导弹、机枪等,还可以根据战场需求视情加以调整。
第六,训练机器人,用于模拟实战环境,提升士兵的作战技能。
比如说,Polytronic International AG开发的机器人靶标(RT)系统,为步兵提供交互式实弹训练,模拟真实作战场景。近期研究通过人机引导机器学习技术,支持士兵在训练中实时纠正机器人行为,优化训练效果。
人形机器人用处多
今年无疑是人形机器人的爆发之年,事实上,人形机器人不仅可以作为陪伴机器人或者进厂打螺丝,还能在战场上发挥重要作用。
《解放军报》曾在文章中表示,具备生物学结构和人类环境天然适配性的人形机器人,能够在复杂地形上采用仿生直膝行走与动态步态调整技术、多自由度混联结构的关节设计,通过模拟人类肌肉的收缩与舒张,能够在平坦地形保持常规移速的基础上,灵活调整运动姿态,完成斜坡行走、跨越障碍物、攀登非连续台阶等复杂动作。
很多人或许都看过“天工”机器人夺得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马冠军的新闻。“天工”机器人凭借动态平衡算法,能在非结构化地形连续攀爬134级阶梯,展现出双足形态在废墟、楼梯等战场的通行优势
在武器装备操作方面,类人机械臂搭载力触觉传感器,可完成绝大多数人类士兵的操作任务,实现类人关节结构与现役武器的无缝适配。
此前,俄罗斯一款机器人的仿生“手”可直接操作轻武器,能完成持枪瞄准、扣动扳机等动作,其射击演示视频引发热议。
总之,人形机器人在战场可适应复杂环境、执行复杂动作,提升武器操控与任务效率;能自主决策、作战,优化战术执行;与人协同编组,重塑作战形态;耐受极端环境,持续作业,还可发挥心理震慑作用。
展望军用机器人的未来
军用机器人技术虽有显著进展,但仍面临多重挑战:一是人工智能算法复杂性可能导致决策失误,通信系统在网络攻击下稳定性易受威胁,尽管近期研究通过持续评估纠正机器人行为偏差,但其在复杂地形中的适应能力仍需优化以保障可靠性;二是自主武器的快速发展引发广泛伦理与法律争议;三是军用机器人研发、部署与维护成本高昂。
展望未来,军用机器人有几个技术发展方向:一是集群技术(Swarm Robotics),让大量自主无人机或机器人协同工作,具备侦察、监视和压倒性防御能力,如2024年珠海航展的“蜂群2号”陆战车可携带48架无人机执行多样化任务;二是AI技术,大模型也在加入到机器人中,让机器人能理解士兵指令并实时传达战场观察结果;三是人机协作,不论是外骨骼,还是士兵与机器人并肩作战,这都需要更好的交互式控制接口;四是小型化,例如珠海航展的“机器狼群”四足机器人展现了小型化设计的机动性,这需要紧凑型嵌入式控制系统,支持高密度计算和低功耗运行。
参考文献
[1]80集团军:https://mp.weixin.qq.com/s/Tnu0zqZDYITlAIoFIdm-1w
[2]陆军炮兵防空兵学院:https://mp.weixin.qq.com/s/D5owGe0V0QBvtReck3L8gw
[3]国金证券:https://pdf.dfcfw.com/pdf/H3_AP202412231641392519_1.pdf?1734946865000.pdf
[4]天风证券:https://pdf.dfcfw.com/pdf/H3_AP202205051563618559_1.pdf?1651777809000.pdf
[5]光大证券:https://img.shangyexinzhi.com/xztest-file/report/report_049e77c0eb5c5d907f82340f14cba8a7.pdf
Adafruit MEMENTO Python可编程
DIY相机裸板免费申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