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币领域正进入一个加速应用的时期,这一阶段可与ChatGPT等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早期的增长情况相媲美,预计到2030年其市值可能突破1.6万亿美元。
根据花旗集团全球视野与解决方案部门于4月24日发布的一份新报告,稳定币的应用场景如今正从Crypto资产领域向更广泛的金融和公共部门领域拓展。
这一转变的支撑因素包括监管清晰度的提升、机构兴趣的增强,以及全球市场对以美元计价的数字资产的需求。
该报告将ChatGPT早期采用阶段与当前稳定币的增长阶段相类比,认为2025年将成为稳定币与全球经济体系进一步融合的转折点。
在花旗的乐观预测情境下,到2030年,稳定币市场的总市值可能超过3.7万亿美元。目前,稳定币市场规模已超过2300亿美元,在过去五年间增长了近30倍。
机构需求与宏观驱动因素
花旗报告指出,监管方面的进展,尤其是在美国和欧洲,是推动稳定币超越其原本在Crypto资产交易和DeFi中原有角色实现扩张的关键因素。
2025年初,美国出台了新立法,旨在为稳定币的发行和储备建立法律框架。与此同时,欧盟的《Crypto资产市场监管法》(MiCA)也在整个欧盟范围内设定了标准。
这种监管层面的积极进展与新兴市场的需求不谋而合。在新兴市场,美元获取渠道受限,同时金融机构也在探索利用稳定币基础设施进行支付、结算和流动性管理。
报告指出,银行和支付提供商正开始将稳定币整合到现有金融体系中,打破了以往稳定币仅限于Crypto资产原生应用的局限。花旗特别预测,稳定币的需求将为美国国债创造新的购买需求。
到2030年,用安全、流动性强的资产作为储备的稳定币发行方所持有的美国国债规模,可能会超过任何现有外国司法管辖区。在花旗的基本预测情境下,这将为美国国债市场增加超过1万亿美元的需求。
应用场景超越Crypto资产范畴
尽管Crypto资产交易仍是稳定币目前最大的应用场景,占当前稳定币交易量的95%左右,但花旗预测,稳定币在B2B跨境支付、消费者汇款以及机构资本市场活动等领域的使用也将迎来增长。
阿根廷、尼日利亚和土耳其等新兴市场也在推动稳定币在零售领域的采用,因为稳定币可作为对冲通货膨胀和货币波动的工具。与此同时,由于成本更低、结算速度更快,汇款渠道正逐渐从传统方式转向基于稳定币的汇款方式。
在机构层面,大型资产管理公司和金融科技公司正在试点基于稳定币的资金结算、资金运营和流动性提供服务,这反映出它们对稳定币基础设施和监管环境的信心。
花旗将稳定币的潜在发展轨迹与银行卡支付行业进行了类比,认为尽管可能会出现少数占主导地位的发行方,但国家参与方和公私合作模式预计也将大量涌现。
这可能与巴西和印度等国家区域性银行卡网络的兴起类似,在这些国家,当地法规支持国内金融主权。报告强调,信任、储备透明度和用户体验是决定哪些稳定币能够实现主流渗透的关键因素。
报告还指出,期待已久的监管清晰度已消除了该行业的最大障碍之一,使现有参与者和新进入者都能在更可预测的法律基础上构建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