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伽马数据 发布了《2024全球移动游戏市场企业竞争力报告》(简称《报告》)。
该《报告》就全球移动游戏市场产品发展状况进行分享,并剖析了美国、日本、韩国、德国、英国等重点地区的游戏发展,给出了海外游戏市场的一些机会点。具体来看:
市场规模微增至6355.7亿元,中国公司出海难度加大
《报告》显示,2024年,全球移动游戏市场规模达6355.7亿元,同比增长4.8%。
其中,中国移动游戏市场规模增速已经连续两年高于海外移动游戏市场,目前其占据全球移动游戏市场比例达到37.5%,这一比重,较前两年的32%有所增长。
从近5年的数据来看,海外移动游戏市场的增长速度趋于平缓,行业间的竞争加大。《报告》指出,中国游戏厂商出海难度正在持续加大,海外移动市场的新品突围难度较高。
具体来看,玩法类型上2024年海外市场流水TOP200移动游戏中,策略类、消除类、博彩类为前三大品类。体育竞技、沙盒、AR品类看似具备一定的拓展机会,但实际已较难进入,中国游戏企业在相关领域的拓展意愿与布局力度很小。
大量的中国游戏厂商进攻了策略游戏赛道。在2024年中国自主研发移动游戏出海收入TOP100中,策略游戏占比达41.38%。但这很考验厂商的长线运营能力。
除此之外,射击和角色扮演类也是中国厂商出击的重点,占比均超过10%。消除类、休闲类品类则是部分海外游戏企业擅长的强势领域,且旗下产品具备先发优势。不过,近些年,出海中国游戏厂商也在思考突围的方向,其中从玩法融合、题材创新等维度进行切入成为主流。
TOP200产品中仅5.5%为当年新品,海外移动游戏市场固化趋势明显
在海外移动游戏市场增长放缓的同时,海外移动游戏市场整体也已呈现固化态势,无论是成熟产品还是新品均面临较大的竞争压力。
《报告》显示,2021年至2024年海外游戏市场有6成移动游戏流水排名呈现增长或者稳定,有4成产品排名下降或大幅下降,这意味着有部分的产品难以维持稳定收入,这也在考验厂商的长线运营手段。与此同时,厂商获得新增收入的成本也在持续提升。
注:大幅增长指当年排名较上年提升20名及以上;增长指当年排名较上年提升6~19名;稳定指当年排名较上年变化-5~5名;下降指当年排名较上年降低6~19名;大幅下降指当年排名较上年降低20名及以上。
老游戏流水排名固化,新游突围难度自然增加。以2024年为例,海外TOP200产品中仅5.5%是当年新品,同样的范围内国内新品占比达20.5%。国内游戏产业新品活力更足,这也是过去两年,三七互娱、中手游、心动等游戏企业强化国内投入的关键。
注:成熟产品指,在对应的期间内上线超1年的产品。
从新游玩法类型来看,2024年海外市场流水TOP100移动新游中,卡牌类产品占据了较高的流水比例,达到22.9%。MMORPG、ARPG新品流水占比超10%,主要是MMORPG品类更迭速度较快,受区域性市场影响较大。
大盘数据之外,《报告》分析了美国、日本、韩国、德国、英国等地的游戏市场发展情况。可以说各有特色,但这些市场成熟度较高,入局的难度不低,相比而言,俄罗斯、印度等地区的机会更大。
美、日、韩、德、英等地区游戏规模各异,每个地区新游活力度不一
首先来看美国市场,2024年美国移动游戏市场规模超过1500亿元,增长率维持在9%左右。从市场游戏大盘来看整体呈现出固化趋势,产品整体生命周期普遍较长,市场收入增长主要受到头部老产品的带动,如《Roblox》《MONOPOLY GO!》《last War:survival》等。
老游戏流水的固化影响着新游的活力,数据显示,2024年美国地区流水TOP200移动游戏中新游数量占比仅为3.5%,低于大盘数据5.5%。
在美国流水TOP200移动游戏平均生命周期变动的观察中,2022年、2023年、2024年,其游戏平均生命周期分别为5.8年、6.5年、6.8年,均高于大盘数据。
与之相反,日本市场新游活力较高。《报告》显示,2024年,日本移动游戏市场规模达到717.8亿元,按人民币计算同比下降7.5%,若以日元统计则降幅收窄至1.4%。
日本流水TOP200移动游戏中,新游占比达到11.5%,平均运营年限为5.5年,显示出相对活跃的新品供给能力,表现优于全球多数市场。然而,从具体产品来看,新游整体呈现“腰部聚集、头部偏弱”的特点,缺乏真正能拉动市场增长的爆款产品。
韩国移动游戏市场2024年规模达到292.4亿元,按人民币计算同比小幅下降1.6%,但若以韩元统计则实现1.5%的增长。韩国游戏市场整体市场规模波动较小,呈现出相对稳定的发展态势。
TOP200流水榜单数据显示,韩国市场游戏平均生命周期不足4年,显著短于海外市场整体水平,同时2024年新品占比高达21%,凸显出韩国市场独特的快速迭代特征。
高频的产品更新节奏,显示出激烈的市场竞争,也让新品具备较高的市场机会和突围可能性,为开发者提供了持续的发展空间。
2024年,德国移动游戏市场规模达168.4亿元人民币,实现11.1%的同比增长,主要得益于头部产品的强势表现。其中Supercell通过运营策略调整成功激活《Brawl Stars》的市场热情,使其成为带动整体市场增长的核心驱动力。
值得注意的是,德国市场呈现出显著的国际化和开放性特征,2024年流水TOP100中本土产品占比不足10%,反映出较高的海外产品接受度,为国际游戏厂商提供了重要的发展机遇。
英国移动游戏市场规模达到119.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达13.8%,主要得益于《Coin Master》《Roblox》《Candy Crush Saga》等长青产品的稳定表现,以及新兴爆款《MONOPOLY GO!》的强势带动。
市场数据显示,近三年英国流水TOP200移动游戏的平均生命周期为5.8年、6.2年及6.5年,已达到国际市场主流水平。也反映出该地区玩家对经典游戏IP的持续青睐以及付费习惯的日益成熟。这种“经典产品+新锐爆款”的双轮驱动模式,也是英国作为成熟移动游戏市场的典型特征。
俄罗斯、印度为新潜力市场,厂商或可在ARPG、剧情互动下功夫
剖析完各地区游戏发展,《报告》也指出了国内游戏厂商出海的致命点——本地化。其提到,在中国移动游戏出海过程中,仍然存在一定的本地化阻碍,有较多的产品无法做到在一些特定的地区上线,而相关地区本身也具备较高的市场规模与用户体量。
另外,《报告》也提到有30%的头部中国移动游戏没有登陆俄罗斯市场、24%没有登陆印度游戏市场。原因在于:一是政策壁垒,部分国家对电子游戏实施严格的监管政策,进而使得外来游戏企业产品上线的难度进一步加大。
二是文化障碍,特别涉及到宗教的文化内容,需要深度本地化改造,这对厂商构成了较大挑战。最后是支付、网络、硬件等不同地区移动游戏自身发展要素的复杂性,也将对中国移动游戏上线造成较大困难。
注:头部中国出海移动游戏指,2024年出海流水TOP50的中国企业自研移动游戏
突围新市场外,在游戏玩法以及题材方面,出海厂商亦有拓展空间。《报告》显示,中国企业在卡牌、策略、休闲等头部品类中的布局已经相当密集,尽管放置类新品表现一般,但该品类头部市场也基本由中国占据。
但是在一些细分品类上中国企业或许还有拓展空间。例如ARPG、体育竞技、剧情互动等细分赛道虽然目前在头部产品中占比较低,但新品表现活跃,展现出可观的发展潜力。
数据显示,中国产品在前六大品类中占比高达44%,而其他品类中中国产品仅占22%,这一差异表明在保持核心品类优势的同时,中国企业有必要加大对新兴细分领域的战略布局。
文化题材是未来游戏厂商产品破局重点。眼下,受制于设备表现、操作能力,移动游戏产品在玩法创新层面上的难度已经越来越大,因此,文化题材创新成为近年来的重点。
例如,对于科幻题材游戏的挖掘程度在持续提升,这也使得科幻题材的新品较为活跃。而基于全球范围内,可供挖掘的文化题材种类较多,且基于不同的区域性市场,用户群体自身也有着独特的文化偏好。
因此对于出海游戏企业来说,挖掘更多创新性的文化题材或将成为获取用户的要点。且游戏文化题材本身的发展并不局限于自身领域,从影视、动漫、文学等多个领域均可寻找到不同且创新的文化载体,因此,题材创新也将成为我国产品出海的关键。
从上述伽马数据的报告来看,全球游戏市场已有所回暖,但竞争同样不少,中国游戏厂商出海的难度只会越来越高,如何把握成熟市场的发展节奏,因地制宜地推出相关的产品成为厂商出海的关键之一。另外游戏厂商也需要探索新兴市场,在游戏类型、文化题材方面下更多的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