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芯天下丨科创丨估值69亿本源量子将IPO,国产量子计算将迎第一股

IP归属:广东

文章AI导读

一键萃取文章精髓,核心观点即刻呈现

前言

[十五五]规划蓝图刚展,量子科技便被推至[抢占未来科技制高点]的核心位置。

本源量子冲击科创板,有望成为A股[量子计算整机第一股]。这不仅是一家企业的里程碑,更折射出全球量子计算的竞速格局。

作者| 方文三

图片来源|网 络

量子计算竞速格局

当前,量子科技的竞争主要集中在中美两国,中国在量子通信领域领先,量子计算则仅次于美国。

美国的动作尤为激进,谷歌发布[悬铃木V4]量子计算机,特定任务运算速度比全球最快超算快1.3万倍,宣布5年内实现商业化;

摩根大通抛出1.5万亿美元十年投资计划,押注量子计算在风控、加密交易的应用;IBM、英伟达则持续推出量子芯片与算法平台。

面对竞争,中国的优势在战略聚焦与生态协同。

根据中国信通院预测,2025年中国量子计算市场规模将突破115.6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32.7%,形成硬件45%+软件25%+云服务30%的黄金三角结构;

到2030年,量子计算将使全球算力效率提升100倍,直接推动AI芯片、工业机器人、商业航天等领域的指数级跃升。

本源量子的角色,正是中国在超导路线上的主力军。

在全球329家量子计算企业中,中国占36家,而本源量子凭借全栈技术与商业化能力,成为少数能与IBM、谷歌同台竞技的中国企业。

从[留住人才]到[扛起大旗]

2013年前后,中科院院士郭光灿与弟子郭国平站在实验室里,看着眼前的困境。

国际上,谷歌、IBM已开始将量子计算从科研推向工程化,加拿大D-Wave甚至推出了[全球首款商用量子计算机];

而国内,量子计算仍困在实验室的象牙塔里,研究生、博士生面临[毕业即失业]的尴尬。

没有企业愿意承接这一远期赛道,人才要么转行,要么流向海外。

郭光灿与郭国平曾试图说服国内互联网巨头入局,却屡屡碰壁,企业们认为量子计算的商业化至少要等10-20年,不符合短期商业利益。

无人牵头,便自己上阵。2017年,75岁的郭光灿院士与40岁的郭国平教授,带着中科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的博士团队,在合肥高新区创立了本源量子。

[本源]二字,取[追本溯源]之意:他们要做量子赛道的[原点],让中国人在这一前沿领域有自己的话语权。

初创之路并不容易,直到两位关键投资人的出现。2017年,郭国平在党校学习时结识了合肥高新建设投资集团董事长蔡霞与哈工大机器人集团董事长王飞。

听完团队的愿景,两位投资人看到了量子计算的产业潜力,也认可这支[与IBM、谷歌技术路径同源]的团队,他们给出2亿估值,在种子轮注入3000万资金。

这笔钱,不仅解了燃眉之急,更定下了本源量子的底色:不接受一分钱外资。

郭国平后来解释:[量子科技是大国博弈的核心战场,自主可控必须从资本源头开始。]

如今,这支以90后为主、研发人员占比超75%的团队,已成为中国量子计算人才的[蓄水池]。

高价值赛道跑通付费闭环

量子计算的商业化,曾被视为[遥不可及的未来]。但本源量子用实际案例证明,这条赛道已能产生真实营收。

2024年,本源量子营收达9938万元,毛利率高达58%;2025年一季度营收2858万元,同比增长134%,净亏损1787万元,同比收窄21%。

这样的财务数据,在仍处成长期的量子行业里,已属亮眼。而支撑营收的,是三大高价值赛道的付费闭环。

金融领域:与中信银行、国泰君安等金融机构合作,本源量子将量子计算用于期权定价与风险计算。

不同于传统超算的[高耗时],量子算法能大幅提升计算效率,单笔任务收费5万元,复购率达60%,累计完成2.8万笔实盘交易。

这意味着,金融机构已愿意为量子算力的[效率价值]买单。

②生物医药:在药物分子筛选环节,传统实验往往需要耗费数百万甚至上千万元成本。

本源量子联合恒瑞医药、药明康德,利用[本源悟空]开展量子模拟,平均为客户节省700万元实验成本。

基于这一价值,双方签订1.2亿元长期框架协议,按20%的成本节省分成计算,这一合作的商业潜力仍在释放。

③CFD领域:中国商飞、国家电网提供流体力学模拟服务,是本源量子在工业领域的重要突破。

以飞机气动设计为例,传统超算需要数天才能完成的模拟,量子计算可缩短至数小时,单个项目金额达200-500万元。

这不仅解决了工业场景的[算力痛点],更证明量子计算能直接服务于国家重大装备研发。

截至2025年,本源量子已与500多家单位开展100多项合作,覆盖国防、金融、医药、电力、航空等领域。

从免费试点到付费合作,本源量子走出了量子计算商业化的路径。

从芯片到生态的自主突围

不同于多数企业聚焦单一环节,本源量子从创立之初就定下[全链条可控]的路线。

从量子芯片、EDA工具、测控系统,到操作系统、云平台,每一个关键环节都要握在自己手里。

这条路线的成果,集中体现在[本源悟空]身上,它是中国第三代自主超导量子计算机,搭载72位[悟空芯],在量子比特数量、相干时间等关键指标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更关键的是,[本源悟空]的背后,是一整套技术体系的突破:

①量子芯片:[悟空芯]集成100+计算量子比特与180+耦合比特,[玄微]系列半导体量子芯片实现纯电控操控,稳定性与可扩展性领先。

②测控系统:第四代[本源天机4.0]支持500+量子比特,标志着我国具备量子计算工程化生产能力。

③极低温设备:自主研发的SL400/SL1000稀释制冷机,能提供接近绝对零度的环境,打破国外垄断,2025年还拿下国际大额订单。

④软件生态:量子操作系统[本源司南]、芯片设计软件[本源坤元],构建了从[硬件到应用]的完整链路。

截至2025年6月,[本源悟空]已在超算中心、高校等多地部署,为全球143个国家和地区的用户完成超50万个量子计算任务,全球访问量突破3000万次。

其中美国、加拿大等量子技术强国的访问频次最高,美国用户量稳居境外第一。这意味着,中国自主量子算力已真正走向规模化应用。

技术壁垒的背后,是专利与标准的话语权。本源量子累计申请专利612件,发明专利占比82%,数量居全球第六、国内第一;

同时牵头7项国家标准,在全球25家超导路线企业中,构建起[专利-标准-生态]的差异化优势,与IBM、谷歌形成技术制衡。

合肥这座[量子之城]的土壤

在合肥高新区,有一条不足千米的[量子大道],这里聚集了国盾量子、国仪量子、本源量子等国内顶尖量子企业。

用投资人的话说:[做量子投资,先去量子大道和中科大。]

如今,合肥已集聚全国近1/3的量子科技企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超90家,产业规模居全国首位,全球排名仅次于美国旧金山。

这份底气,源于半个多世纪的积累。1970年,中科大南迁合肥,安徽省领导曾喊出[再苦,安徽人民不吃不喝也要保住中国的科学苗子]。

如今,这颗[苗子]已长成大树:中科大成为量子人才的[摇篮],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提供科研支撑,省市两级政府更拿出真金白银。

安排不少于3000万元资金,打造60个量子城市场景与产业场景,设立20亿元量子产业基金,投资12个上下游项目。

这种[基础研究-技术攻关-工程化-产业化]的完整生态,让合肥成为量子科技的[沃土]。

目前,中国入围全球前20强的4家量子企业中,有3家来自合肥;国盾量子已登陆科创板,国仪量子完成IPO辅导验收,本源量子若成功上市,将形成[合肥量子三巨头]的资本格局。

正如合肥高新建设投资集团当初的判断:[量子计算不是单一企业的战争,而是整个生态的比拼。]这座被称为[最强风投城市]的地方,用数十年的耐心,押中了中国量子科技的未来。

尾:

本源量子的IPO进程,早已超越一家企业的融资行为,它是中国量子科技从实验室走向产业界的里程碑,是合肥[科技立市]战略的成功验证,更是中国在前沿科技领域自主创新的缩影。

部分资料参考:东四十条资本:《合肥又一家独角兽要IPO了》,趣上市:《国内量子计算龙头公司启动IPO辅导备案》,不慌实验室:《本源量子69亿估值背后:技术、商业、生态构建三重优势》

陀螺科技现已开放专栏入驻,详情请见入驻指南: https://www.tuoluo.cn/article/detail-27547.html

AI芯天下专栏: https://www.tuoluo.cn/columns/author1911711/

本文网址: https://www.tuoluo.cn/article/detail-10126465.html

免责声明:
1、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陀螺科技观点或立场。
2、如发现文章、图片等侵权行为,侵权责任将由作者本人承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