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商业银行互联网助贷业务管理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简称“助贷新规”)将于今年10月1日正式实施。近期,多家消费金融公司被监管指导下线会员权益产品;多家头部助贷平台被监管叫停24%+资产;互联网大厂拒量导流业务已暂停向24%以上的贷款产品进行导流。
市场频频传递出的信息,已经可以让行业明确感受到:此次助贷新规将彻底促使24%以上高成本资产退出市场,依然心存侥幸、未及时合规转型的助贷平台也将加速走上市场出清的进程。
这场席卷行业的监管风暴,正加速助贷市场的清退与重构。未来能留在牌桌上的助贷平台,绝非侥幸之辈。从目前形势来看,具备以下三大核心特征或许能增加生存的几率:24%以内资产占比及运营能力;上市系背景的技术与资本实力;P2P清退历练出的合规韧性。
生存基石:24%以内资产占比成“生命线”
监管铁腕之下,24%年化利率资产的占比及运营能力已成为行业生死“分水岭”。新规明确要求,所有增信服务费必须计入综合融资成本,且不得突破司法保护上限。
在当前强监管态势下,严守利率红线已是不容置疑的方向。近期部分头部平台会员权益业务被叫停,彻底宣告了“伪装式收费”的终结。能否在24%利率范围内构建可持续的盈利模型,已成为衡量平台生存能力的第一道标尺。
资金端正全面收缩高息合作,银行与消金机构已着手清退36%资产合作,同时收紧24%-36%资产的资金供给,甚至部分资金方要求助贷平台在2026年6月前完成存量高息资产的化解工作。与此同时,36%资产的不良率持续攀升,回收率断崖式走低,已经远超出资金方的容忍底线。而当前24%资产的占比和其所对应的资产运营能力,则成为平台长期发展的基石,也成为了助贷平台在这场行业大洗牌中能否生存的关键生命线。
在此背景下,场景化探索成为重要破局方向。自有或者搭建分期商城等标准化场景,通过嵌入消费生态有效控制风险成本,才是未来可持续运营的资本。
核心壁垒:上市系平台的资本优势
上市系平台凭借资金实力、技术积累与信息透明度,在这场行业洗牌中展现出雄厚资本的竞争优势。上市公司背景意味着更强的资金储备和相对规范的经营管理体系,使其在业务发展过程中更具韧性,能承受转型期的业绩波动。
此外,上市公司有严格的信息披露要求,因而更容易凭借公开透明的财务数据、规范的公司治理和良好的市场声誉,获取资方的信任与青睐,而这也将极大地挤压缺乏这些资质的中小平台的生存空间。
合规经验:P2P整治的觉悟与风险意识
那些经历过P2P时代完整周期的平台,则凭借对监管政策的深刻理解与合规转型的坚定执行力,展现出有别于行业新兵的独特韧性。它们亲历了P2P行业从狂热发展到彻底出清的全过程,对监管的严肃性和执行力有着“切肤之痛”,这种认知使其在当前助贷监管收紧时,更能准确把握尺度,主动进行调整。
完成P2P转型的助贷平台,不仅积累了丰富的业务重构、风险控制和机构合作经验,更在近年来严峻多变的行业环境中,持续发展业务,积累各种能力,从而验证了其转型路径的成功。更重要的是,这些平台的风控体系历经多轮经济波动锤炼,在去担保化、风险自担等方面布局更早,从而具备更强的风险抵御能力。
剩者为王,赢家通吃
助贷新规绝非行业的终结,而是一次彻底的供给侧改革。它驱逐了依靠高息覆盖高风险、模式粗放的投机者,为那些资产优质、技术领先、合规稳健的平台腾出了发展空间。
未来助贷市场的竞争,将是综合成本控制能力、风险管理能力、生态协同能力的终极比拼。唯有将合规融入基因,用科技赋能效率,以生态构建壁垒的平台,才能在这场生存游戏中成为最后的赢家。
行业调整期可能伴随短期阵痛,投资者需关注持牌机构动态,理性评估业务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