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贷业务的“戒瘾”之战:利率生死线的平衡博弈

IP归属:北京

随着10月1日助贷新规大限临近,监管层左手持“手术刀”切割高息毒疮,右手握“缓冲垫”防范系统性风险,一场关乎万亿资金流向的“戒瘾”之战已进入最为关键的阶段。

对于会员权益及增值权益产品的限制,既是针对高息助贷的“利器”,也是测试金融机构承受力的“探针”。

利率困局:24%生死线与变通之困

当前,助贷市场呈现残酷分层:头部平台凭规模优势勉强维持24%以下利率,而占行业多数的腰尾部平台则依赖24%-36%利率区间生存。

例如,某典型平台将贷款包装为“24%基础利率+75元/月会员费”,使实际融资成本飙升至32%。

这种模式源于资产质量的持续恶化。据媒体报道,行业数据显示,多头借贷比例超过60%的客群普遍存在,平台风控实质沦为覆盖坏账率的“统计学游戏”。

新规实施后,24%将成为法定上限。但若强行全面卡死24%上限,约40%的高风险借款人将失去信贷接续渠道,可能触发连锁性逾期爆发。

资金暗流:银行的“高息依赖”症

高息助贷已成部分地方性银行零售转型的 “救命稻草”。多家号称“零售转型成功”的中西部城商行、农商行,其零售贷款占比超20%,三成以上收入依赖助贷业务。骤然切断高息产品将直接冲击银行流动性,形成“断供式危机”。

知情人士透露,部分银行基层对平台“利率分拆”操作心知肚明,但为完成业绩指标选择默许,仅在监管检查时展示合规样本合同。

资产暗礁:系统性隐患浮出水面

与P2P资金端涉众风险不同,助贷风险集中于资产端——其用户高度下沉且共债特征显著。行业机构警示,若会员权益模式被“一刀切”禁止,大量用户现金流将骤然断裂,导致不良率急速攀升。

更严峻的是,助贷资产规模是当年P2P的数倍量级(许多P2P平台并无真实资产),用户达百万级,一旦引发债务违约浪潮,传染风险将远超单体机构出现风险。

“这不是非黑即白的选择,而是一场动态平衡的精密手术。”一位接近监管的行业协会人士指出。

近期,金融监管总局已向31家消费金融公司下发问卷,重点核查“权益费”导致的综合成本突破问题,谁也不知道,这样的摸底动作是否暗示政策执行将保留弹性空间。

“撤掉梯子,屋顶上的人都会摔死”

当某城商行助贷业务负责人被问及转型计划时,他苦笑着展开两份利率方案:一份标注“24%”的示范合同用于应对检查,另一份捆绑会员权益的真实协议已皱边泛黄。“我们像在刀尖储备粮食,都知道旧模式不可持续,但突然撤掉梯子,屋顶上的人都会陷入困境。”

10月1日并非终点,而是助贷行业深度调整的起点。这场没有硝烟的“戒瘾”之战中,监管的名单制管理如同缓慢拧紧的水龙头,而市场则需在合规底线与生存红线间寻找新的平衡点。

可以预见,当监管套利空间消失,缺乏真实风控能力和合规转型决心的“裸泳者”终将被清退,而持有稀缺牌照、具备客群精细化运营能力的机构将获得新一轮价值重估。

陀螺科技现已开放专栏入驻,详情请见入驻指南: https://www.tuoluo.cn/article/detail-27547.html

商业范儿专栏: https://www.tuoluo.cn/columns/author1912476/

本文网址: https://www.tuoluo.cn/article/detail-10124036.html

免责声明:
1、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陀螺科技观点或立场。
2、如发现文章、图片等侵权行为,侵权责任将由作者本人承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