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芯天下丨深度丨日本功率半导体,疲态尽显?

IP归属:广东

文章AI导读

一键萃取文章精髓,核心观点即刻呈现

前言

当JS Foundry的新潟工厂停止运转,当瑞萨的SiC团队解散,当罗姆的员工面临自愿裁员,日本功率半导体产业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寒冬]。

这场寒冬,既是技术迭代与市场变化的必然结果,也是产业生态僵化的代价。

作者| 方文三

图片来源|网 络

日本功率半导体困局巨头集体溃败

当AI芯片在大模型浪潮中掀起资本狂欢,HBM的带宽竞赛愈演愈烈,先进制程与封装技术持续抢占头条时,曾被视为[能源革命核心引擎]的功率半导体,正悄然迎来全球产业格局的剧烈洗牌。

这场洗牌中,曾经手握技术霸权、占据全球半壁江山的日本功率半导体产业,正显露出前所未有的疲态。

扩产计划屡屡搁浅、巨头陷入亏损泥潭、全球市占率持续萎缩。

而另一边,中国企业凭借成本优势、技术突破与规模化产能,正以[黑马]之姿快速突围,逐步打破日本主导的旧秩序。

功率半导体不是光鲜的[流量明星],却是支撑新能源汽车、光伏风电、智能电网的[工业基石],其作用堪比[电子水龙头],直接决定着电能转换效率与设备能耗。

对于能源进口依赖度超90%的日本而言,这一领域的优势曾是国家安全级别的战略资产;

而对于正在加速能源转型的中国来说,功率半导体的突破则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拼图。

如今,这场跨越国界的产业博弈,不仅关乎两家企业的生死,更重塑着全球半导体产业的未来走向。

从霸主到退守日本黄金时代与褪色现实

回溯十年前,日本功率半导体产业堪称[全球标杆]。

三菱电机、富士电机、东芝、瑞萨、罗姆五大巨头牢牢占据全球市场前十的五个席位,凭借在IGBT、SiC等核心领域的技术积累,垄断了高端市场。

2021年Omdia数据显示,这五家企业合计市占率超20%,其中三菱电机以7%的份额稳居全球第四,东芝、富士电机紧随其后。

彼时的日本,不仅有企业的技术硬实力,更有政府的战略加持。

2023年5月,日本政府发布《半导体增长战略草案》,明确提出[2030年前将日本企业在全球功率半导体市占率从20%提升至40%]的野心,同时通过经济产业省(METI)推出专项补贴,支持企业扩产与技术研发。

当时的行业共识是,随着新能源汽车、光伏产业的爆发,功率半导体需求将持续增长,而掌握核心技术的日本,理应成为最大受益者。

然而短短三年,现实便给了日本巨头们一记重击。2024年全球功率半导体市场TOP10榜单上,日本厂商仅剩三席,且每家的全球市占率均不足5%;

曾经雄心勃勃的扩产计划,要么缩水,要么推迟,甚至彻底搁置。

这场[集体退守],并非偶然,而是日本产业痼疾与外部竞争压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以罗姆为例,这家曾计划三年内投入2800亿日元研发SiC半导体的企业,2025财年(截至2025年3月)录得500亿日元净亏损,这是其12年来首次全年亏损。

即便在2025财年第一季度,净利润虽实现29亿日元,却同比下降14%,营业利润更是暴跌84.6%至1.95亿日元。

罗姆不得不将SiC投资缩减至1500亿日元,资本支出同比下降36%,连宫崎县新工厂的SiC量产计划也被迫放缓。

瑞萨电子的处境更为惨淡。2025年上半年,公司净亏损高达1753亿日元,创下同期历史最高亏损纪录;

6月,瑞萨正式宣布放弃进入SiC市场,成为日本五大巨头中首个退出该赛道的企业。

这一决定背后,是双重打击:一方面,其核心SiC衬底供应商、美国Wolfspeed因资金链断裂濒临破产,导致瑞萨提前支付的20亿美元预付款[打水漂],原材料供应彻底中断;

另一方面,日本本土电动汽车普及速度远不及中国与欧洲,瑞萨押注的电动车带动SiC需求逻辑彻底落空,工厂产能利用率一度跌至30%,不得不裁员1050人以削减成本。

三菱电机曾计划5年内投资1000亿日元建设8英寸SiC工厂,将产能提升至2022年的5倍。

如今不仅熊本县新工厂投产时间推迟,原定2026-2030财年的3000亿日元投资也陷入缩减考量;

富士电机2025财年净利预计同比下降12.2%,电动车用功率半导体订单锐减,半导体设备营益暴跌42%;

东芝与罗姆的强强联合更是沦为笑谈。

2023年罗姆斥资3000亿日元参与东芝私有化,计划在研发、生产、销售全链条合作,如今却因技术保密与战略分歧。

除了一个共同制造项目外,其余合作全部陷入停滞,知情人士透露,罗姆已[放弃寻求更深层次合作]。

最具象征意义的是JS Foundry的破产,这家由日本政策投资银行牵头成立、被寄予老旧工厂转型典范厚望的功率半导体晶圆代工厂,成立仅两年半便因161亿日元债务压顶申请破产。

其CEO酒井明彦的坦言道破了日本企业的集体困境:[我们曾坚信自己在功率半导体领域仍处于全球领先地位,从未想过中国技术会追得这么快。]

当中国企业以1.8万日元/片的价格报价时,JS Foundry的6英寸晶圆成本高达4万日元,且产能效率远不及中国的8英寸产线,最终在无订单、无资金、无技术优势的三重打击下轰然倒塌。

内部痼疾难破,外部冲击加剧

日本功率半导体的褪色,并非单一企业的经营失误,而是产业生态的系统性危机。

从内部看,日本企业长期深陷各自为战的泥潭,难以形成协同效应;

从外部看,中国企业的崛起与全球市场需求的变化,正不断压缩日本的生存空间。

日本功率半导体产业的最大短板,在于碎片化。

五大巨头市场份额接近,各有技术壁垒,却缺乏一个能主导整合的龙头企业。

这种格局的形成,源于日本企业对专有技术的极致保护。

这种技术保密文化直接导致企业间合作困难重重。

以罗姆与东芝的合作为例,罗姆擅长电动汽车芯片,东芝在工业领域有优势,本可形成互补,但在研发数据共享、产能调配等核心问题上,双方始终无法达成一致。

罗姆担心工业领域技术被东芝借鉴,东芝则顾虑汽车芯片的客户资源流失。

最终,这场被市场寄予厚望的合作,沦为仅停留在纸面上的共同制造。

更关键的是,日本企业的战略差异进一步加剧了整合难度。

罗姆从收音机电阻器制造商起家,长期专注于[小而精]的元件领域;

而东芝、三菱电机隶属于大型电子或汽车集团,业务覆盖从芯片到家电、汽车的全链条,两者的战略重心截然不同。

罗姆希望集中资源突破SiC技术,东芝则更看重功率半导体与自身工业设备的协同。

日本并非没有意识到问题。2024年,METI曾组织专项小组委员会,提出[通过设计与制造流程整合培育竞争力]的政策,并承诺为富士电机-电装联盟提供705亿日元补贴,为罗姆-东芝合作提供1294亿日元支持。

但相较于对台积电日本工厂、本土初创企业Rapidus的万亿日元级投入,功率半导体的补贴堪称[杯水车薪];

更重要的是,政府的干预未能打破企业间的信任壁垒,最终沦为象征性支持。

如果说内部整合难是[慢性病],那么中国企业的崛起则是[急性冲击]。

短短五年间,中国功率半导体企业不仅在中低端市场实现替代,更在高端SiC、GaN领域快速追赶,直接动摇了日本的技术霸权。

中国企业的第一个优势是成本控制。功率半导体的核心原材料是衬底,而衬底制造的能源成本占比高达30%-40%。

中国凭借丰富的水电、光伏资源,能源成本仅为日本的1/3-1/2;同时中国企业通过规模化生产进一步摊薄成本。

天科合达在深圳基地的SiC衬底年产能达25万片,天岳先进更是实现8英寸衬底量产,单片晶圆芯片产出量比日本的6英寸产线提升40%以上。

在SiC衬底市场,中国企业的报价比日本低30%-50%,迫使日本企业陷入[不降价丢订单,降价丢利润]的两难。

中国企业的第二个优势是市场响应速度。

作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中国2024年电动汽车销量占全球60%以上,这为本土功率半导体企业提供了天然试验场。

天科合达、天岳先进通过与比亚迪、蔚来等车企深度合作,快速收集客户数据,迭代产品性能;

而日本企业则因本土电动汽车普及缓慢,2024年日本电动车渗透率不足10%,产品迭代周期比中国长6-12个月。

更关键的是,中国企业采用分工协作模式,将衬底制造、芯片设计、封装测试拆分给专业厂商,效率远高于日本企业的[垂直整合(IDM)]模式。

日本企业需内部协调从晶体生长到封装的全流程,而中国企业可集中资源突破核心环节。

例如英诺赛科专注于8英寸GaN晶圆制造,士兰微聚焦IGBT芯片设计,最终形成各环节高效协同的产业生态。

尾:

从全球视角看,功率半导体产业的竞争不仅是企业间的较量,更是国家能源战略的博弈。

随着[双碳]目标的推进,功率半导体的需求将持续增长,预计2029年全球市场规模将突破600亿美元。

在这场竞争中,日本若能实现产业整合,仍有望凭借技术积累守住高端市场;中国若能持续突破核心技术,将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甚至主导全球产业标准。

陀螺科技现已开放专栏入驻,详情请见入驻指南: https://www.tuoluo.cn/article/detail-27547.html

AI芯天下专栏: https://www.tuoluo.cn/columns/author1911711/

本文网址: https://www.tuoluo.cn/article/detail-10125197.html

免责声明:
1、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陀螺科技观点或立场。
2、如发现文章、图片等侵权行为,侵权责任将由作者本人承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