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作为白酒品类中头部梯队的洋河股份发布了2025年半年报,无论是营收147.96亿元,同比下降35.32%;还是归母净利润43.44亿元,同比下降45.34%,似乎都在说明,洋河股份正在陷入增长瓶颈。事实上,洋河的遭遇,也是整个白酒行业身处深度调整期的缩影。
|洋河的困境,不只是业绩滑铁卢|
从半年报的核心数据来看,洋河股份这份成绩单的失利,超出了市场预期。在整体营收、净利双降的同时,其第二季度的业绩下滑更为惊人,营收仅37.3亿元,同比下滑43.7%。
此外,从产品线上来看,2025年上半年洋河的中高档酒和普通酒呈现全线溃败之势,其中,中高端酒带来126亿营收,同比减少36.52%,普通酒带来营收18.4亿元,同比减少27.24%。
而在这种中高端和普通酒水的颓势,也导致洋河在各个区域营收放缓。据半年报显示,期内,省内营收71.2亿,同比减少25.79%,省外营收73.9亿,同比减少42.68%。
更加严峻的是,在省内和省外营收双双下滑时,省外经销商更是出现了高达268家的减少,要知道的是,多年以来,洋河始终坚持的策略是“深耕大本营、深度全国化”,此次半年报的业绩表现,似乎也意味着,洋河的全国化战略遭遇了重大挫折。
半年报中洋河股份的现金流承压明显,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6.16亿元,同比下滑69.85%,来自于企业主业的造血能力大幅减弱。
如果仅从本次半年报的业绩表现来看,似乎洋河股份在2025年上半年业绩突变,但如果将时间拉长则会发现,这种业绩的滑铁卢,并非短期,而是洋河近年来陷入困境的延续。
在2025年一季报中,洋河股份营收同比下跌31.92%,营业利润下跌40.07%,净利润下跌39.98%,归母净利润下跌39.93%,而在更早一些的2024年全年财报中,2024年全年营收为288.76亿元,同比下降12.83%;归母净利润为66.73亿元,同比下降33.37%;扣非归母净利润为68.35亿元,同比下降30.56%,特别是2024年的第四季度,营收13.60亿元,同比下降52.17%,而当季规模净利润为-19.05亿元,同比下降高达915.96%。
经营指标的疲态尽显,让洋河股份从“前三梯队”(前两名为贵州茅台和五粮液)的位次上,直接跌至了第五,被山西汾酒和泸州老窖反超。
|新掌门能否改善前任留下的“烂摊子”|
相较业绩的波动,洋河管理层的动荡,或许才是更加引发外界担忧的。今年6月10日,洋河股份发生了人事变动,曾被寄予“洋河未来掌门人”厚望的杨卫国辞去所有职务。
就在杨卫国辞去所有职务后不久的6月12日,洋河股份前董事长张联东在洋河股份2024年度股东大会上,就公司业绩下滑向投资者公开致歉称,“最大问题在管理层,必须从公司内部找原因,深刻反思”,同时,他还指出,业绩下滑主要是因为品牌建设观念落后,未随时代升级定位换新,部分定位不够清晰,过度依赖传统广告,营销模式创新滞后,过去20年经验已成发展障碍。
而在致歉后不久的7月初,执掌洋河股份四年多的董事长张联东也宣告辞任。接任者为顾宇,从公开资料来看,其曾任宿城区委副书记、区长,这也意味着这位新的掌门人的资源更倾向于政府工作背景,而如何引领洋河股份走出当前困境,也为这位新掌门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值得一提的是,近些年来,洋河股份高管的频繁变动已成常态,据公开信息显示,从2022年至今,洋河已有7次核心管理层的人事变动,同时,后续接任的部分空降高管,毫无酒业从业背景,多为政府或烟草行业等跨界官员。
虽然截止目前,尚未看到作为新掌门的顾宇,给出业务新方向,但可以看到的是,面对白酒行业整体量价承压、场景收缩的趋势时,洋河已经采取了一系列动作,试图逆转颓势。
以营销为例,为了实现品牌形象的年轻化转型,洋河海之蓝携手央视《苏超最前线》特别节目,借势苏超热度,大获年轻人群体的喜爱,再比如通过抖音、B站等年轻人喜欢的平台,推出“微分子酒”科普短视频,通过实验、说唱等方式,以年轻人喜爱的方式向年轻人们传递白酒文化等等。
渠道方面,洋河还试水即时零售,并与京东、美团闪购深度合作,创下了新品预售直接秒空的纪录。
在产品矩阵上,锚定年轻人群体的洋河,在今年一口气上线了38°微醺果酒、8°低度米酒等年轻人喜爱的新品。
虽然,洋河在营销、渠道和产品矩阵上的发力,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放在眼下从追求规模增长,到追求韧性增长的白酒行业来说,通过上述策略,为洋河带来逆转性的转变,仍需时间检验。
|行业寒冬下,白酒企业转型求生|
事实上,洋河困境背后是整个白酒行业步入深度调整期的真实写照。2025年以来,白酒行业景气度持续承压,存量竞争加剧。
具体表现为,消费者更加理性,微醺和性价比更受消费者青睐;另一方面,即便是“顶流”贵州茅台,也在此前,将2025年的营收增速目标下调至9%,这一数字创下其2016年以来的最低记录,而这些还只是白酒行业寒冬之下的一个缩影。
从2024年多家白酒企业发布的财报来看,包括舍得酒、酒鬼酒以及金种子酒等多家企业,也均受到行业调整期的波及。
其中舍得酒业2024年实现营收53.57亿元,同比下降24.41%;归母净利润3.46亿元,同比骤降80.46%,为2016年以来最大跌幅;金种子酒,2024年则录得营收9.25亿元,同比下降37.04%;归母净利润为-2.58亿元,亏损额同比扩大近十倍;酒鬼酒处境更为艰难,年报显示,其2024年营收仅14.23亿元,同比下降49.70%;净利润1249万元,同比暴跌97.72%。
值得注意的是,面对行业调整期时,大部分白酒企业纷纷开展自救,通过三大方向寻求新增长。
首先,是发力低度酒。舍得酒业推出“舍得自在”;五粮液宣布推出低度化新品“29度五粮液·一见倾心”;泸州老窖对外宣布,已研发出28度国窖1573,将适时投入市场;洋河股份则计划集中上市果酒、露酒和低度潮饮等产品。
其次,是在规格和促销上发力,降低消费者的购买门槛。比如近日,有消息称,茅台将为53度500ml飞天茅台酒,新增每箱4瓶的规格(以往500ml飞天茅台酒整箱规格主要为每箱6瓶和每箱12瓶),降低消费者的购买门槛;再比如五粮液针对五粮液1618等产品持续推出宴席开瓶赠酒等活动(满足一定的宴席规模和开瓶数量即可赠送对应的白酒产品或礼盒)。
最后则是渠道的创新。比如茅台、五粮液等与淘宝闪购合作布局即时零售等动作,为自身的业务和受众人群带来新的增量。
此外,部分白酒企业还寄希望于科技创新。上个月,茅台和五粮液纷纷成立科技类公司,一个注册1亿,一个出资10亿,希望通过加大技术研发力度推动产业升级。
据天眼查信息,宜宾五粮液科技创新有限公司于7月17日成立,注册资本1亿人民币,经营范围包括科技中介服务、发酵过程优化技术研发、工程和技术研究和试验发展、信息系统集成服务等。
7月22日,贵州茅台发布公告称,与关联方中国贵州茅台酒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共同出资成立贵州茅台酒厂(集团)科学与技术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公司以货币+实物(实验仪器)形式出资 4.9 亿元(占股 49%)。新成立的公司经营范围包括技术服务、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交流、技术转让、技术推广;工程和技术研究和试验发展;生物化工产品技术研发;发酵过程优化技术研发;工业酶制剂研发等等。
业内人士认为,存量时代,头部白酒企业加码科研,是苦练内功的表现,有助于培育驱动转型升级的核心引擎。
|结语|
当洋河“最惨”半年报,揭开白酒企业集体从“抢增量”转向“守存量”的“淘汰赛”序幕时,或许对于白酒企业来说,与其向消费者单方面灌输历史悠久的品牌文化,不如先从产品规格、度数和渠道上,拥抱年轻人,把库存变成现金流,才是当务之急。毕竟,只有先活下来,才能有机会谈高端和品牌复兴。
图片源于官方,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