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大家来到今天的Web3 Show。本期我们的主要话题是Web3基金会新任命了一位生态产品经理,我们主要关注这一任命会带来怎样的改变。
这位新任命的生态产品经理首先阐述了Web3基金会的定位与使命。需要注意的是,他明确表示Web3基金会是一家非营利公司,是一个具有明确目标的机构,但并非仅服务于波卡——尽管基金会在波卡上投入了大量资源,比如每年会举办Web3相关的大会。参与其中的许多团队或许并非使用波卡的核心技术,但他们都在推动Web3理念的传播。
同时,Web3基金会是一家非执行机构。基金会的目标是推动整个Web3事业的构建,这一宏观目标对波卡公链的直接影响有限。而关于新职位,这位负责人此前曾担任教育治理项目相关总监,参与过OpenGov相关事务的协调,还从事过技术教育工作并提供战略指导。
新职位聚焦于生态建设,核心是整合整个生态的构建,包括提升社区参与度,以及通过OpenGov推进建设端的资助——即通过OpenGov申请资金,资助生态内的各类项目及相关投资。
他重点提及了“统一战略框架”,这一点值得深入探讨。此前,波卡生态在战略网络治理方面缺乏明确方向,Web3基金会也很少明确提出生态发展需要依靠统一战略框架。从宏观角度看,这一框架将凝聚社区成员、用户和开发者三类人才,核心作用是协调各方资源。
对于这一新战略,他提出了两个要点:一是统一整个生态叙事,二是重构连接方式。直白地说,波卡生态此前的运作方式存在区域化、碎片化问题,导致资源投入分散,未能围绕明确目标推进——尽管在多个领域投入了大量资金和精力,但最终效果未能聚焦。
他认为,波卡当下最需要的是一个清晰的“北极星”,即统一方向、明确战略,向市场、建设者和参与者传递清晰信号,让整个社区朝着同一目标努力。我们认为这一点对波卡当前的发展至关重要,我们此前也撰写了大量关于波卡发展战略的内容。
其中一个观点是,我们希望由官方牵头来制定波卡的治理纲领。因为波卡生态此前较为混乱,提案审核标准不统一——尽管很多人认为某些提案有价值,但从运营或核心团队角度看,可能存在投入产出比低或偏离发展主线的问题。
他预计将在1-2个月内提出清晰的战略蓝图,形成统一对外表达,确立全社区沟通目标。
此外,他明确表示“去中心化是安全网”,即去中心化仍是整个体系运营的核心底层逻辑。未来即使基金会不在了,生态仍能依靠分布式资源保持较强抗压能力。
不过,对于这一点我们存在一些疑问,核心主要是涉及DOT的通胀问题。目前有观点提出将DOT的总量恒定,但这会带来国库资金汇入的问题。早期,波卡国库收入主要来自手续费、Slash惩罚,以及非最佳Staking比例产生的收益。但一段时期内,由于开销较大,国库中DOT的数量急剧下降。后来,波卡通过经济模型调整,强制规定通胀比例(从最初10%总量中的2%,调整为8%中的1.5%),确保国库每年有稳定收入。
若DOT总量恒定,每年增发数量将逐年减少(按固定数字而非百分比),这会导致国库收入明显下降。若未来基金会退出,生态需要资金支持但国库收入不足,将影响生态持续发展,这一点值得商榷。
回到核心话题,“北极星”目标类似于互联网公司或市场运营部门设定的核心目标——即所有工作都需围绕这一目标展开,即使间接相关,只要能为目标赋能就值得推进;而与目标无关的事务则应被剔除。这一设定能让组织发展更聚焦,资源投入更集中,也更注重事务的投入产出比。
波卡当前正需要这样的目标。新任命的负责人表示1-2个月内将推出战略蓝图,而我们早在2023年就希望有这样的统一蓝图或战略目标,只是因非官方身份无法牵头。
尽管尚不清楚官方将提出怎样的北极星目标,我们可以先表达我们的前瞻性观点:波卡生态的北极星目标应且只能是“为波卡生态带来更多阿尔法赚钱机会”。
所谓“阿尔法赚钱机会”,是相对“贝塔赚钱机会”而言的。贝塔可理解为与比特币(BTC)收益相当的机会——由于加密市场缺乏统一指数,比特币的涨跌幅可视为贝塔。就像股市中,很多项目可能随指数(贝塔)增长而增长,若项目涨幅与贝塔接近,即为贝塔机会;而阿尔法机会则是涨幅超过贝塔,由项目自身优势带来的超额回报。例如,比特币涨10%,某项目涨20%,该项目即为阿尔法机会。
将波卡的北极星目标设定为“带来更多阿尔法机会”,是因为公链的崛起往往依赖早期对DeFi项目的支持——DeFi项目的TVL(总锁仓量)和价格增长,会推动公链代币价格上涨。
阿尔法机会的核心在于早期参与或多链布局。公链从0到1的发展过程中,其代币会随项目壮大带来超额收益。而DeFi天然需要资金投入,公链上最可信的资金是公链币,公链还可围绕DeFi推出激励计划。例如,公链针对借贷产品推出激励,用户参与高TVL项目可获得空投,这会促使用户买入公链币投入DeFi,形成正向循环。若项目未发币,用户参与还可能通过积分等方式获得公链币奖励,实现“双挖”,这几乎是所有公链发展的共同路径。
这类阿尔法机会多源于早期空投带来的低成本回报。当公链完成DeFi生态构建后,会寻找第二类型阿尔法,这与公链定位相关(如聚焦AI项目)。但核心是,这些阿尔法项目必须与波卡(DOT)产生关联——参与这些项目必须使用DOT。
举例来说,Base链上的Virtuals Protocol(一个AI智能框架项目)使用自身代币,而非Base链的公链币(Base未发行公链币),导致其价值与Base链关联较弱。如果Base链有公链币,原本应该用公链币去捕获其中的价值,结果全让Virtuals Protocol自身的代币捕获了价值了。如果Virtuals Protocol是在BNB链上,那么Virtuals Protocol的会截留本应属于BNB的价值。因此,对Web3基金会、波卡、DOT持有者及建设者而言,核心目标是“为波卡生态带来更多阿尔法机会,且参与这些机会必须使用DOT”。
需警惕的是,若将北极星目标设定为“推动波卡技术广泛应用”,可能出现“技术被使用但与波卡无关”的问题。波卡生态发展的核心是吸引用户,而吸引用户的关键是赚钱效应,而非单纯的技术优势——毕竟比以太坊技术好的公链很多,但以太坊的成功源于其他因素。
此外,负责人还提及了一些计划,如优化OpenGov流程。目前OpenGov申请流程繁琐,需耗费大量时间精力,若没有对波卡的信仰,很难坚持。因此,急需额外机制降低门槛,消化小型需求,但这并非重点,核心仍在于新战略。
关于OpenGov与治理,由于负责人此前参与过治理协调,其角色更多是协调,流程优化难度较大,短期内难以“精兵简政”,但只要核心战略落地,流程复杂一些也可接受。
另一个热门话题是Web3基金会成员Filippo提出的“是否将JAM升级定义为波卡3.0”。波卡2.0即将上线,而JAM的定位此前引发误解——有人认为JAM与波卡无关、是独立技术,甚至传言会出现第三个代币。对此,提案明确:JAM仅是技术升级,不是新项目,JAM链将替代现有中间链基础设施,升级完成后即进入波卡3.0时代。
后续规划中,技术上仍以Web3为主,品牌宣传上不再将JAM作为独立品牌,避免混淆。社区有观点认为,波卡此前投入大量资源(如请明星、赞助球队)宣传Polkadot品牌,若随意调整品牌会浪费资源。此前有一项关于“是否将Polkadot品牌升级更名为JAM”的意向公投,因反对票居多而取消,这是积极信号。
针对“波卡已死”的言论,内部强调应宣传正面内容,强化品牌长期形象,同时承认运营驱动存在挑战,但生态具有韧性,品牌与DOT需统一体现这种韧性。
JAM的推出曾被过度拔高,导致误解,未来需将其纳入波卡体系宣传。JAM的稳定和量产需要持续投入,核心是吸引更多人参与,而非单纯投入资源。负责人表示这些是个人观点,鼓励通过“愿望清单”收集社区意见。
但核心是,生态发展才是第一要务,品宣和技术升级都应服务于此。公链作为“产品”,繁荣的生态才是核心,而非仅靠技术。波卡此前的品牌宣传(如投广告)效果有限,因为当时波卡不支持智能合约,DOT使用场景少,生态未发展,吸引来的用户无处参与。因此,波卡生态发展的关键是推动平行链(Parachain)上线及应用生态建设。
最后一个话题是OKX交易所的OKB项目调整——通过销毁+限定总量的方式调整经济模型,带动OKB价格拉升。这引发了“波卡若调整总量,是否会有同样效果”的讨论。
两者逻辑不同:OKB是交易所公链逻辑,可参考币安(BNB)——2021年,币安将BNB定位为公链代币,通过构建生态(借鉴以太坊模式),使BNB从交易所平台币转变为公链币,生态发展需要大量BNB,催生需求场景,配合早期DeFi项目的阿尔法机会(如DEX、借贷项目的潜在空投),推动BNB价格上涨。
OKB此次调整后,计划通过交易所支持其公链X Layer生态,可能复制BNB路径。其核心逻辑是扶持生态项目,创造阿尔法机会,且参与这些机会需使用OKB,形成生态与代币的协同增长。
对波卡而言,虽逻辑不同,但可借鉴部分经验:波卡正在调整经济模型,若通胀减少,短期内可能带来利好,但效果难以持续。真正的增长需要生态协同——生态阿尔法机会增多,用户参与需大量使用并锁仓DOT,形成供不应求的情况,推动价格上涨。
因此,相较于Web3基金会新任命、波卡2.0升级,我们更应关注平行链上线及生态激励计划推出。判断波卡未来发展的核心指标,是生态内阿尔法投资的数量——这类投资越多,波卡的发展越值得期待。
今天的分享到此结束,若大家有更多想了解的话题,可在社群或推特上与我们互动,我们将在下一期直播中讨论。感谢大家的收听,祝大家晚上休息愉快,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