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 Meta Connect 大会,已成为全球 XR 行业的风向标。
从定义 6DoF VR一体机形态的 Quest 2,到探索高端市场的 Quest Pro,再到与时尚品牌联手试水智能眼镜的 Ray-Ban 系列,Meta 几乎每一次发布,都在重塑技术路径与市场预期,牵动着整个产业链的神经。
今年的 Connect 2025 同样备受瞩目。Meta 首席技术官 Andrew Bosworth 已明确暗示将有“重大的可穿戴设备发布”。
综合彭博社、The Verge、The Information 等外媒、KOL 陆续披露的各类信息,这款设备很可能是 Meta 首款面向消费市场的 AR 眼镜 ——Meta Celeste(早期传言代号为Hypernova)。对于 Meta 来说,这款产品的推出无疑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
单目AR光学的背后:LCoS+阵列光波导
Meta Celeste 采用了类普通眼镜形态外观,前框设计和 Ray-Ban Meta 极其相似,左闪光灯右摄像头。镜腿前部理论为其光机所在位置,长度约 10.6mm,镜腿中部长度为 56mm。
Meta Celeste 眼镜前框
Meta Celeste 的核心显示功能是一个单眼平视显示器(HUD)。根据目前披露的信息,这个微型显示器将专注于呈现“一瞥即得”的信息,包括时间、天气、通知、照片预览、导航指引、实时语音转录与翻译,以及 Meta AI 以文本形式提供的回复。
Meta Celeste 选择单目显示方案,是典型的“减法”策略。尽管这牺牲了构建 3D 立体视效的能力,却能在轻量化、成本控制和续航方面获得显著优势,更精准地切入信息提示、导航等轻量级应用场景。当然,也有传言称,单目配置只是 Hypernova 的第一版,Meta 已经在研发双目显示的版本了。
据爆料,Celeste 眼镜内部的应用截图分辨率为 600×600,且为全彩画面。这一信息,结合其追求普通眼镜形态的设计,以及曝光的渲染光机尺寸大小,提供了推断其光学方案的关键线索。
在当前技术节点,要在轻薄形态内实现 600×600 的高分辨率全彩显示,Micro-LED 方案可能存在一定挑战,且上游没有类似的方案匹配,而技术上更为成熟的 LCoS(硅基液晶)概率似乎更大一些。因此,业内普遍猜测,该设备很可能采用了“LCoS 微型显示器+光波导”的光学组合。
三张600×600尺寸的截图
光机尺寸
相对于目前的 Micro-LED 微型显示器,LCoS 具备更加成熟制造工艺,且在高分辨率与色彩方面表现出色。目前的普遍的 Micro-LED 微型显示器的分辨率为 640×480,且在全彩显示方面需要三色光机组合,成本较高。
LCoS 如果想在一定周期内,成为 Micro-LED 的平替,那么首要解决的就是其尺寸、体积问题。过往的 LCoS 面板相关光机主要用于汽车 HUD 和投影仪等大尺寸设备中。为此,不少上游厂商都探索过小尺寸 LCoS 面板的 AR 眼镜光学方案。
2023 年,豪威科技推出了用于 AR、MR 和 XR 眼镜的 LCoS 显示器 OP03011 ,该面板采用 0.14" 光学格式封装,尺寸为 6.85 x 20.0 x 1.99 毫米,像素为 3.8µm,整体分辨率为 648×648。
在 2024 年的光博会上,歌尔光学展示了可量产的 0.7cc 的超小型 LCoS 全彩光学模组,重量低至 1.3g。该款光机基于0.14英寸超小型 LCoS 面板开发,采用创新的照明光学设计,实现了超过 4.5Lm/w 的光效,在低功耗下实现高亮度,同时还具备高对比度,其 FOV 为 28°,可灵活适配不同的光波导方案。
光波导方面,据称 Meta Celeste 采用了来自老牌光学厂商 Lumus 的阵列光波导。长期以来,Lumus 都垄断着阵列光波导的大部分光学专利,在几何光学上拥有一定发言权。
相关资料显示,阵列光波导以 “全反射 + 多层结构” 为核心,优势是高透过率和大视场,但较厚重、成本高;另一种常见的衍射光波导方案则以 “光栅衍射” 为核心,优势是轻薄、低成本,但透过率和抗环境光能力稍弱。
Lumus 在今年一月发布了一款名为“Z-30”的 AR 光学引擎,其采用了Z-Lens 2D 波导结构和更小的视场(30度),可无缝安装在标准尺寸的眼镜中。据 Lumus 称,Z-30 重量为 14.5 克,提供全彩色、像素分辨率以及大于 3000 尼特的亮度,使人们在室外也能使用。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该光学引擎的分辨率为 720 x 720,与 Meta Celeste 并不相同,后者似乎更加注重小体积与眼镜的集成,或为 Meta 定制波导。
交互范式革命:为何Meta押注肌电手环?
每一代计算平台的迭代,本质上也是交互上的变革。
在去年的 Meta Orion 上,Meta 展示了肌电手环(EMG)与 AR 眼镜的结合 —— 这一技术组合恰好填补了语音交互的场景空白,尤其适用于不便直接通过语音与 AI 沟通的公共场合。
据悉,肌电手环主要应用表面肌电图(surface Electromyography, sEMG)技术,简而言之,是通过读取从大脑传递到手部肌肉的微弱电信号来解读用户意图进行的手指动作。
Celeste 配套的 sEMG 手环将作为其主要的控制方式,来自网上的 @Biocca 爆料显示,在肌电手环的加持下,Meta Celeste 会有压力检测等功能,用户可通过类 Vision Pro 的捏合等手势,实现 AR 眼镜的交互。
Meta 将肌电手环作为标配而非可选配件捆绑销售,这一决策本身就揭示了其深层战略意图,作为未来真 AR 眼镜的一环, Meta 认为它一定需要一个交互配件,仅仅依赖语音或需要抬起手才能被识别的手势追踪,并非全天候交互的长期可行方案。
肌电手环一定是 AR 眼镜交互的终局吗?那也不一定,早前报道称,Meta 还在与制造商合作以开发智能手表产品。相对于仅为 AR 眼镜提供交互支持的肌电手环,一款具备更多健康功能交互的智能手表,似乎更具吸引力,即使把它当做一款单品使用。
此外,Meta Celeste 配备的单颗摄像头也引发了关于其空间定位能力的猜想。理论上,基于计算机视觉技术,它或许能实现有限的 6DoF 追踪,让数字信息在现实空间中“锚定”。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这与 Quest 系列头显基于多摄像头阵列实现的、高精度的 Inside-Out SLAM 存在本质区别。
受限于单目摄像头的视角、算力和功耗,Celeste 启用单目 SLAM 的概率微乎其微,该摄像头更多可能还是聚焦于拍照、摄影、AI 多模态。Meta Celeste 的核心交互,依然高度依赖肌电手环。
Meta的妥协,800 美元起步
早在四月份,Gurman 就曾表示 Meta 计划以“超过 1000 美元,甚至高达 1300 至 1400 美元”的价格销售这款产品。
但现在,Gurman 报道称,Meta 已经“找到了一种方法,将面向消费者的价格大幅削减至约 800 美元”。他解释说,这部分原因在于 Meta 决定接受较低的利润率以刺激需求。
这是 Meta 的一贯做法,对于一个消费者不熟悉的新品类而言,相对较低的价格能快速撬动市场,降低尝鲜门槛。通过规模效应摊薄成本后,培养用户习惯,在竞争初期筑起壁垒。
不过,Gurman 也指出,这大约 800 美元将仅仅是起售价,各种款式和镜片选项,如处方镜片,将“迅速推高”许多人的购买成本。
图源:网络
Meta Celeste 将是一次有趣的实验,它将检验一个小型 HUD 和手指手势控制对于智能眼镜的价值有多大,以及它们是否值得更高的价格和略显笨重的设计。当前的技术是否足以吸引对更高端产品的需求?还是说,Ray-Ban Meta 的成功,本质上是源于其相对较低的价格、时尚的设计、品牌效应和广泛的门店渠道?
Meta Connect 2025 将于 9 月 17 日起举行,预计 Meta 将届时发布 Celeste 并开放预购,如果项目没有延迟的话,产品将于十月发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