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正在用一个万亿机器人市场,消解二十亿人的养老焦虑

IP归属:广东

全球老龄化浪潮下,独居老人意外频发、失能群体照护缺失的隐忧,正随着一项技术突破迎来转机。

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数据显示,2050年全球60岁以上人口将达21亿,而根据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中国的老年人口差不多占世界老年人口的四分之一,传统“养儿防老”模式在少子化、空巢化的冲击下愈发脆弱。护理人员短缺、家庭照护成本攀升、老年人尊严感流失等系统性难题,构成了银发时代的集体焦虑。

现在,这种恐慌正在被科技击碎。2025年2月27日,由中国牵头制定的全球首个养老机器人国际标准IEC 63310正式发布,机器人养老的设终于从科幻走进现实。

机器人养老的设想其实并不新鲜。从机器人炒菜、跳舞等视频在社交媒体平台上扩散开始,年轻人就开始悄悄研究起了机器人养老的可能性,并开始用新公式计算这一养老模式的成本:一二线城市护工月薪过万,而宇树G1人形机器人售价仅9.9万元,按一二线城市通常一天 300 元以上的护工价格,仅相当于雇佣人类护工1年左右的费用。更关键的是,机器人无需休假、不会甩脸色,还能通过情感交互系统播放老歌、陪聊往事,简直是最完美的养老搭子。

图源:网络

当养老机器人的可行性已经被摆上台面,当可以跑步、后空翻、骑自行车的人形机器人变得越来越便宜,我们已经可以预见,在产业规则完善以及机器人“物美价廉”趋势的叠加下,这场机器人的技术突破马上就要演变成一场全球性的养老革命。

老龄化加速催生

机器人养老刚需市场

养老机器人的相关研究始于 20 世纪下半叶,最早是从康复机器人发展而来。当时,主要是为了满足医疗康复领域对辅助设备的需求,帮助患者进行简单的康复训练,其功能较为单一,技术也相对不成熟。

到 20 世纪 80 年代,各研究机构开始察觉到老年人生活的各方面需求都可以通过机器人解决,才开始在老年人群的需求上逐渐聚焦,养老机器人的发展方向逐渐从单纯的康复领域向生活照料、情感陪伴等多个领域拓展。

21 世纪初,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养老机器人逐渐进入市场,产品种类和应用场景不断丰富,特别是近几年,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养老问题已成为世界各国面临的重要挑战,推动着整个行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在我国,老龄化问题同样严峻。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 2023 年底,我国 65 岁及以上人口已达 2.17 亿,占总人口的 15.4%,预计到 2030 年,这一比例将接近 20%,我国将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

在这样的背景下,养老机器人融合了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等人工智能技术后,智能化程度大幅提高,正逐渐成为解决养老难题的重要手段。

相比于过去功能单一的医疗机器人,AI养老机器人能够实现一些简单的人机交互、自主导航等功能,可以承担起日常生活照料、健康监测、康复护理等任务,能够有效缓解养老护理人员短缺的问题,有望在养老机构、家庭等场景中逐步展开应用。

图源:网络

养老机器人正在变得

更灵活、更智能、更懂情绪

严格来说,“更灵活、更智能、更懂情绪”是目前所有通用型机器人的发展趋势,但养老机器人作为服务机器人的一个重要分支,面向的是服务质量要求更高的老年群体,也因此需要对其人性化、智能化以及服务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根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的数据,2023 年全球养老机器人市场规模约为 57 亿美元,在整个服务机器人市场中占比约 22%。而如果我们按照功能和应用场景分类,目前市面上的养老机器人主要可分为康复机器人、护理机器人、陪伴机器人三大类。

其中,康复机器人由于其在医疗康复领域的重要作用,市场份额最大,占比达到 60%,约为 34.2 亿美元;护理机器人市场份额为 34%,规模约为 19.4 亿美元;陪伴机器人市场份额相对较小,占比为 6%,规模约为 3.4 亿美元 。

康复机器人我们已经见过许多,应用场景多在医疗领域。例如可以帮助脊髓损伤等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实现站立、行走等功能的外骨骼康复机器人“ReWalk”,以及由天津大学和天津市人民医院共同研制,是全球首台适用于全肢体中风康复的 “纯意念控制” 人工神经机器人“神工一号”。

图源:网络

而我们设想中可以在家庭场景提供养老服务的,大多指的是护理机器人和陪伴机器人。

护理机器人主要承担老年人的日常护理工作,如协助起床、翻身、洗澡、喂食、大小便护理等。一些先进的护理机器人还能实时监测老年人的生命体征,如心率、血压、体温等,并在出现异常时及时报警。

陪伴机器人则侧重于满足老年人的情感需求和社交需求,通过语音交互、娱乐功能等方式陪伴老年人聊天、玩游戏、听音乐、讲故事等,缓解孤独感和寂寞感。

不过从近期全球范围内推出的一些机器人产品来看,护理机器人和陪伴机器人有功能融合的趋势,复杂的家庭使用场景对机器人提出了较高的能力要求,特别是在融合AI技术之后,现在的家庭机器人不仅要能够完成各项服务任务,更要在工作的同时为人类提供情绪价值,其定位开始从“保姆”向“家人”过渡。

在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上,复旦大学工程与应用技术研究院智能机器人研究院就展示了一款聚焦养老护理需求的人形机器人“光华一号”,从外观上看,“光华一号”在外形上与人类相近,身高 165cm,体重 62kg,全身拥有 45 个变传动比的混联智能关节和层次化生成式具身大脑模型,以最小自由能原理驱控关节、躯体和全身,能够自如地摆动手臂和直立行走。

图源:网络

同时光华一号在情感表现上也高度仿人,在机器人设计过程中,研发团队融合了多巴胺和内啡肽等生物机制,形成了一套AI算法逻辑,使得机器人能够具备类似于人的情感,让光华一号可以做出喜、怒、哀、乐四种表情,还能读懂人的表情并生成相应情感回应。

护理能力方面,虽然光华一号还处于实验室研发阶段,但根据研发团队的说法,该款机器人不久后将在多地开展测试,并不断优化护理功能,确保动作更加安全、精准、柔和,实现把老人从床上扶起、搀扶老人到厕所等多任务能力。

而除了对失能老人的护理外,深度学习算法的应用使得养老机器人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处理复杂的信息,这意味着养老机器人的服务范畴可以从机械化的病人护理扩展到做家务等更加细节、更加生活化的任务。

通过大量的数据训练,机器人可以提高语音识别、图像识别的准确率,更加准确地识别老年人的指令和周围环境中的物体。

不久前,智元机器人发布了首个通用具身基座模型——智元启元大模型(Genie Operator-1),其 Vision-Language-Latent-Action (ViLLA)架构由 VLM(多模态大模型)+MoE(混合专家)组成,可让机器人利用人类视频学习,完成小样本快速泛化,降低了具身智能门槛,并成功部署到智元多款机器人本体,持续进化。

几乎同一时间节点,李飞飞团队也提出了一种面向多样化家庭任务的全身操作综合框架——“行为机器人套件”(Behavior Robot Suite,BRS),其核心组件的实现成本还不到500美元,就能让用户利用运动学孪生臂和任天堂Joy-Con控制器,在实现对机器人高效全身控制的同时,提升机器人的策略学习效果,让机器人能够快速学会生活中实际的日常任务。

实验结果表明,搭载BRS方案的机器人能完成包括清洁房屋、清洁厕所、倒垃圾、放置物品等多种家庭任务,让养老机器人朝着实现真实世界日常家庭任务所需的全身操作迈出了重要一步。

图源:网络

在AI加持下,原本模糊的养老机器人家庭应用场景已经变得越来越清晰,我们甚至没办法想象机器人不能做什么。

几天前,智元灵犀X2机器人已经学会了骑自行车,展示机器人运动灵活性的方式已经从原先的跑步、爬楼梯进化到了跳舞、后空翻甚至是骑车。

图源:网络

除了灵犀X2外,宇树G1机器人不仅可以学习任意舞蹈动作,还能流畅地打出拳击动作、完成高难度的回旋踢;来自深圳市众擎机器人的人形机器人“PM01”于近日完成了全球首例前空翻特技。

在深圳岗厦北枢纽 “深圳之眼” 进行试点的帕西尼感知科技地铁人形安检机器人“TORA-ONE”已经可以凭借近 2000 颗 ITPU 高精度多维触觉传感单元,结合 800 万像素 AI 手眼相机,自动识别乘客是否携带背包、行李物品及液体,并据此实施安检分流,提示携带行李的乘客将行李过机安检,携带液体的乘客检测液体。

图源:网络

当这些机器人技术也开始应用在养老机器人上,或许我们就能获得一位不仅能够做家务,还能骑车接送孩子放学、日常巡视房屋安全的机器人家人了。

国内多地政策齐发,

竞逐万亿机器人市场

在机器人养老的现实条件越来越充分下,由中国牵头制定的全球首个养老机器人国际标准应运而生。

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日前发布的养老机器人国际标准(IEC 63310《互联家庭环境下使用的主动辅助生活机器人性能准则》)依据老年人生理和行为特点,为各类养老机器人的产品设计、制造、测试和认证等提供基准。

该标准涵盖了可用性、可靠性、无障碍、能耗和噪声等通用要求,还特别针对养老机器人的健康状况和紧急情况监测服务、与家人及医护人员的通信支持、多样化的家务、娱乐、家居管理、照护等活动支持、外出和助行等移动性支持以及信息和数据管理性能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技术要求。

从标准中提及的养老机器人功能来看,护理、陪伴机器人也是未来国内机器人产业发展的重点。

从区域来看,亚洲地区由于人口老龄化程度较高,且对养老服务的需求增长迅速,成为全球最大的养老机器人市场。从国家层面来看,日本、中国、美国、德国等国家是养老机器人的主要消费市场,也是产业发展较为领先的国家。

其中,中国作为全球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养老机器人市场潜力巨大。据政协委员、广东老龄产业研究院院长梁焯辉介绍,2025年中国智能护理机器人产业市场规模预计将突破 300 亿元,年均增长率超 20%;到 2035 年,中国智能护理机器人产业市场规模有望突破万亿元。

图源:网络

因此,早在多年前,中国政府就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养老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如《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 - 2020 年)》《“机器人 +” 应用行动实施方案》等,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养老机器人的落地应用。

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各地方政府也纷纷出台具体措施,推动养老机器人产业的发展。一些经济发达、科技实力较强的地区,如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地,积极布局养老机器人产业,通过建立产业园区、出台扶持政策、举办创新创业大赛等方式,吸引企业和人才入驻,促进产业集聚发展 。

2022 年 1 月,广东省出台《广东省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十四五” 规划》,明确提出要推动智能养老设备发展,加快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 等信息技术和智能硬件在老年用品领域的广泛应用。广州、深圳等地积极打造智能养老产业园区,吸引了一批养老机器人企业入驻,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

2023 年 10 月,上海市发布《上海市促进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 年)》,提出要聚焦养老等重点领域,推动机器人的应用示范,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机器人企业。同时,上海还设立了机器人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对养老机器人项目给予资金支持,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产品质量和性能。

江苏省则规划到 2027 年,使机器人产业综合实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在养老助残、医疗康复等领域实现广泛应用。通过扶持 “小而精、精而专、专而强” 的创新型企业成长,加强产学研用的协同合作,重点扶持智慧养老应用的示范项目,旨在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或产业基地。

国家及地方政府在科技研发、产业扶持等方面给予养老机器人产业大力支持。通过设立专项科研基金、降低企业的研发和生产成本的方式,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养老机器人关键技术的研发,突破技术瓶颈,催生了一批中国企业在养老机器人领域的显著进步。

除了前面提到的未来可能在养老领域大放异彩的机器人产品外,还有诸如腾讯 Robotics X 实验室推出新一代养老机器人 “小五”,在养老场景中功能丰富,能够帮助老人从床上起身并抱至轮椅上,还可推着老人散步、取快递等,为老人的日常生活提供切实帮助,以及优必选的 Walker X 人形机器人等,能自主操控家电,完成按摩、拧瓶盖、端茶倒水等家居任务,未来有望在养老护理场景中发挥作用。

图源:网络

结语

预计未来几年,全球养老机器人市场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随着全球老龄化程度的进一步加深,以及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养老机器人的功能将更加完善,性能将不断提升,成本也将逐渐降低,这将推动养老机器人市场需求持续增加。

在细分市场方面,康复机器人和护理机器人仍将占据主要市场份额,但陪伴机器人的市场份额有望快速增长。随着人们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关注度不断提高,陪伴机器人在满足老年人情感需求方面的作用将日益凸显。同时,随着技术的进步,养老机器人将逐渐向家庭市场渗透,家庭养老机器人的市场规模将不断扩大,成为推动市场增长的重要力量。

陀螺科技现已开放专栏入驻,详情请见入驻指南: https://www.tuoluo.cn/article/detail-27547.html

前方智能专栏: https://www.tuoluo.cn/columns/author1911845/

本文网址: https://www.tuoluo.cn/article/detail-10120676.html

免责声明:
1、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陀螺科技观点或立场。
2、如发现文章、图片等侵权行为,侵权责任将由作者本人承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