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科技圈风头最盛、最让人期待的,莫过于月底将要举办的鸿蒙星光盛典。
据悉,该盛典将由撒贝宁主持,并于国家级媒体平台直播,这场声势浩大的科技晚会背后,是鸿蒙强大的凝聚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去年10月,鸿蒙之夜发布会上HarmonyOS NEXT破土而出,彼时的鸿蒙游戏仍是一片全新的未知地。
过去一年,鸿蒙正在以惊人的速度生长,鸿蒙游戏也随之全面爆发。
远的不说,单看近两个月,鸿蒙游戏的表现格外抢眼。8月ChinaJoy期间,华为游戏中心携手王者、光夜等50+款游戏打造超千平的鸿蒙游戏展区,官宣超6500款鸿蒙游戏上架。到了10月的HarmonyOS 6发布会上,《三角洲行动》上台发声,数十款游戏亮相,鸿蒙游戏数量也飙升至了15000+款,两个月内游戏数量实打实的翻倍。
主流游戏布局基本稳定,越来越多的新游也将鸿蒙作为首发标配,当鸿蒙已悄然转变为游戏厂商必须布局的“必选项”,是什么在驱动着这场变化?
将游戏体验,带到一个新的层面
游戏到底好不好,玩家最有发言权。
对于玩家来说,不论是在什么平台,最直接的问题永远是游戏玩起来怎么样。在这件事上,鸿蒙带来的改变,不只是让游戏跑得更稳、更快,而是开始从一些更根本的层面,提供一些新的体验。
在硬件参数越来越趋同的今天,单纯聊帧率和续航,其实已经有点让人疲惫了。各家旗舰机都能跑高帧率,帧率更多是描绘了流畅度的天花板,而真正决定游戏体验“底线”和“流畅度”的,往往是最低帧率。
在鸿蒙6的发布会上,《三角洲行动》亮相,分享了通过端云Shader编译,对比上一代鸿蒙,游戏的最低帧率能稳定提升24%。最低帧率提升意味着更稳定、波动更小,这在FPS游戏中至关重要,是丝滑流畅体验的真正基石。
此外,方舟多媒体引擎也让《三角洲行动》团队语音也拥有了音频降噪能力,这意味着即便玩家在嘈杂的环境下,也能清楚听到队友的紧急报点和敌人的脚步声吗,是一个能直接影响战局的细节。
这些细节的背后,其实是鸿蒙真正站在玩家视角,针对不同品类、不同需求的游戏,解决玩家更切身的体验难题。
更有意思的,是鸿蒙在基础体验之上做的一些新尝试。
一个很典型的例子是鸿蒙的“碰一碰”。最初这个功能是为了传输文件、视频,但在鸿蒙游戏中,碰一碰带来了更有意思的玩法。
比如在《三国群英传:策定九州》里,两台手机碰一下就能快速建队,省去了互相加好友、输房间号的繁琐;而在《NBA巅峰对决》中,“碰一碰”可以直接近场快传游戏资源包,朋友之间分享游戏,不再需要漫长的网络下载,一碰就分享。
还有一些玩法,比如,鸿蒙展示了与《三国杀》结合的声控玩法,系统能通过AI识别指令并自动完成出牌操作。这种交互方式,为玩家在运动、做家务等场景下继续游戏,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
同时,游戏的体验也在延伸到App之外。像《浮生忆玲珑》就利用创新互动卡片,做了一个可以在手机桌面上直接互动的“云养娃”版本。这种设计让游戏以一种更轻量的方式,融入了玩家的日常生活。
此外,在一些看似微小但极其影响体验的细节上,鸿蒙也下了不少功夫。
最明显的是针对游戏启动速度的提升。简单来说,鸿蒙的“秒级启动”功能,可以大幅提升游戏退出后再次打开的平均速度。当你想在碎片时间里快速进入游戏时,这种“即点即玩”的体验就显得尤为重要。
还有鸿蒙的全场景生态共建和设备间 “无缝流转”特性,在鸿蒙游戏上的体验同样令人惊喜。玩家在手机游玩某款游戏时,家里的智慧屏,汽车的车机也能自动识别当前游戏进程,在有需要时瞬间切换到指定设备,甚至还能根据场景本身的优势,提供一些更特殊的游戏体验。
从这一系列功能就不难看出,“鸿蒙”它太懂玩家需要什么了,它从玩家的实际需求出发,不仅仅是最容易看见的“卡顿”、“待机短”这些问题,而是更深入了解到了玩家碎片化、轻量化的“潜在需求”。这背后能看到一种用心的态度,也让玩家更愿意留在这个生态中。
为什么愿意加入鸿蒙?
从游戏厂商和开发团队的视角来看,加入鸿蒙生态,究竟能带来什么?
如今,腾讯、米哈游、完美世界等一线厂商基本都已入场。其中,腾讯系已有超过60款产品全面上架,与此同时,大量的小游戏和独立游戏也在加速涌入。当整个行业从头部到中腰部都开始行动时,这背后显然就不再是简单的“多一个渠道”的考量了。
在整个行业面临流量瓶颈,获客成本高企的当下,厂商的每一个选择都异常谨慎。他们的踊跃加入,说明鸿蒙已经从一个新兴平台,变成了一个能为游戏企业提供切实支持的合作伙伴。
究其原因,是因为它真为游戏企业“护航”。
首先是流量。截至10月22日的官方数据,搭载鸿蒙5的终端设备数量突破2300万台。而这距离上一次宣布鸿蒙终端数量破1000万仅过去了两个月,两个月内翻倍暴增,这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用户基础。而在更关键的“将流量转化为有效的用户”方面,鸿蒙打通了游戏中心、应用市场、浏览器、负一屏、智慧语音等多个系统级入口,并在此基础上,提供了一套越来越精细化的运营打法。
以国产刷宝游戏《英勇之地》今年5月在移动端首发上线鸿蒙平台为例,借助定制化的分发方案,首周流水就超过300万,预约转化率高达40%。这对于一款新游戏来说,是一个相当不错的开局。
而对于经典IP的长线运营,鸿蒙也有对应的策略。比如《三国志·战略版》,就通过小艺建议、负一屏等系统级入口,对“武将招募”、“城池被攻击”等游戏内事件进行提醒,使玩家的复访率提升至97%。这种深入到系统层面的运营,为新游和老游都带来了新的增长机会。
其次,是深入到研发环节的技术支持。随着游戏精品化程度越来越高,性能优化已经成为开发过程中一个相当耗费精力的环节。
鸿蒙在这方面提供了一套名为HGS(鸿蒙游戏开发者服务)的一站式支撑体系,帮助开发者“减负”。
其中就包括游戏性能诊断工具HiSmartPerf、代码深度分析工具Graphic Profiler、游戏性能管理GPM等。它的意义在于,将这些技术能力系统化地开放给开发者,让他们不必在底层优化上耗费过多精力,可以把资源更集中地投入到玩法、内容和创意本身。
最后,是真金白银的激励扶持。为了鼓励开发者,鸿蒙推出了多个投入巨大的激励计划。例如投入70亿元的“耀星计划”,以及计划三年投入百亿的“鸿飞计划”。
这种有针对性的扶持,很能说明一件事:鸿蒙不仅仅是希望扩大生态的规模,而是与开发者共同成长,让开发者可以将重心更多地放在打磨创意和内容本身,而不是过度为商业化和生存问题所困扰。
一个面向未来的生态,现在就需要布局
综合来看,鸿蒙为游戏行业带来的,可能是一个久违的、生态级的机会。
首先,鸿蒙的生态并不封闭。它的目的不是要建立一个闭塞的“渠道”,用早期的资源扶持来“拉拢”开发者和玩家。恰恰相反,它从一开始就表现得很开放。玩家不必担心自己的账号资产,就能在鸿蒙上获得一个超越当下平均水准的游戏体验;开发者也不需要推倒重来,适配的门槛正在不断降低。
并且,这并非“一锤子买卖”。鸿蒙正在试图构建一套贯穿游戏整个生命周期的服务体系,从新游扶持到长线运营,它所提供的支持是持续性的。这种模式的意义在于,它正在改变过去渠道与游戏之间短暂的“首发合作”或“买量合作”关系,转而建立一种更长久的、共同成长的伙伴关系。
另外,当越来越多的大厂开始将鸿蒙作为重要新品的首发平台之一时,这背后所体现的是一种长线投资的判断。眼光毒辣的大厂们自然清楚,鸿蒙不单单是一个分发渠道,而是一个值得长期投入的生态,不然也不会在首曝时就带上鸿蒙版本。
甚至可以预测,鸿蒙所带来的体验升级,可能会反向推动整个游戏品质的提升。当一个游戏的鸿蒙版本,能够实现更极致的画面表现、更创新的交互玩法,或是更无缝的多端体验时,它就为整个产品设立了一个新的品质标杆,这种成功经验也能为游戏在其他平台上的优化提供参考。
我们知道鸿蒙是一个面向未来的平台,但它的成长速度确实令人惊讶,让这个未来显得不再那么遥远。随着越来越多开发者的加入,这个生态正在变得日益丰富和成熟。对于整个游戏行业来说,这或许意味着,在经历了多年的存量搏杀之后,一片值得去探索的增量市场,正在真正成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