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人工智能已成为全球科技竞争的核心战场,而AI芯片作为算力基石,直接决定了AI产业的速度和上限。
当大模型参数以指数级攀升、智能应用渗入千行百业,底层芯片的自主可控,不仅是为了应对“卡脖子”的供应链风险,更是一场争夺下一代计算主导权的战略布局。
作者| 方文三
图片来源|网 络
AI芯片作为人工智能产业的算力基石,直接决定着AI技术的应用上限与产业竞争力。其自主可控不仅是应对供应链“卡脖子”风险的关键,更是争夺下一代计算主导权的战略布局。当前国产AI芯片主要面临三大核心挑战:
架构主导能力不足:多数企业仍处于技术跟随阶段,尚未成为关键架构定义者。产业调研显示,50%的从业者认为国产GPU阵营最具技术颠覆性,但在基础架构创新方面仍需突破。
生态体系存在短板:软件栈、开发工具与模型兼容性的差距,制约了硬件性能发挥。31%的从业者认为软件生态是国产AI芯片最需突破的瓶颈之一,其制约效应甚至超过硬件性能本身。
规模化落地受阻:从实验室性能到工业级可靠性、从单点验证到大规模应用的商业化进程仍有诸多瓶颈。调研数据显示,EDA工具链缺失(30%)、先进封装产能不足(27%)被认为是当前国产AI芯片量产面临的两大核心障碍。
通过硬件原生支持稀疏数据处理,跳过无效计算,华为、墨芯人工智能等企业已实现技术落地。墨芯Antoum芯片支持高达32倍稀疏,在大模型推理中性能领先,有效提升了计算效率。
8位浮点数(FP8)在保持模型性能的同时降低功耗与带宽需求。摩尔线程成为国内首批实现FP8算力量产的GPU厂商,相关板卡已在2025年3月启动出货,在Transformer计算中将性能提升约30%。
后摩智能、知存科技等企业探索“近存计算”与“存内计算”两条路径,将存储与计算单元紧密结合,实现能效的数量级提升,广泛适配端侧与边缘场景。
Chiplet(芯粒)、2.5D/3D封装技术成为突破算力瓶颈的核心方向,48%的从业者认为其是当前最关键的技术路径。华为、壁仞科技等企业已在集群产品中应用相关技术。
2024年中国智能算力规模达725.3EFLOPS,同比增长74.1%。华为昇腾、昆仑芯等企业的万卡级集群已落地政府、金融等领域,昆仑芯百舸集群与百度飞桨深度集成,支撑文心大模型训练。超六成从业者倾向选择国产化部署模式,其中全栈国产化(40%)成为首选。
小鹏图灵、地平线征程6P等芯片实现量产,7nm制程成为主流,560TOPS以上算力芯片已适配L2+至L4级智能驾驶。
以下是《2025年度国产AI芯片产业白皮书》部分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