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伟达的市值完成从5000亿美元到5万亿美元的跨越,只花了四年零四个月的时间。我们一般称呼超级牛股“十年十倍”,而英伟达是四年十倍;如果从2022年下半年的低点算起则更快。
- 英伟达的市值从4万亿美元增长到5万亿美元仅用了113天,充分体现了在业绩增长强劲、市场情绪乐观的情况下,“强者恒强”的效果是多么恐怖。
- 即便在上涨了这么多之后,英伟达的动态市盈率还是只有56倍,P/E/G小于或等于1.0(取决于你使用多长的预测周期)。也就是说,英伟达竟然还是比一大批科技成长股更便宜(无论是哪个国家的)。
- 在人类历史上,已经多年没有出现过一家主要做To B业务的公司市值凌驾于所有To C公司之上的情况了。苹果,作为一家典型的To C公司,长期占据着世界市值第一;长期有希望挑战苹果的谷歌也是一家To C公司。微软同时拥有庞大的To B和To C业务,但是To C发展的同样快,尤其是在通过收购动视暴雪做大游戏业务之后。而英伟达不但To B(主要是数据中心)业务规模远远大于To C,而且绝大部分增长均来自To B。
- 上面所说的情况,让人想到了1990年代末的第一次纳斯达克互联网牛市,当时市值第一的微软,虽然也是To B + To C公司,但是To B业务比例要高于今天。包括思科、Oracle、IBM在内的一批To B信息技术公司也是风光无限。而当时消费互联网的商业模式还没有真正跑出来,没有人能预料到十多年后To C公司会统治资本市场。现在,圆舞曲似乎又跳回了类似的位置?
- 英伟达最近大涨的主要驱动力是Blackwell+Rubin的出货量指引大幅提升:到2026年底累计出货2000万颗,累计收入5000亿美元。这个指引比此前的市场一致预期高出30%。作为一家已经被市场盯得很紧、研究的比较透彻的大市值公司,能如此大幅度超预期实属不易。
- 另一个重要因素是,美国表态愿意放松对Blackwell芯片的出口管制——这对英伟达绝对是特大利好。本来就连老黄都不再抱任何希望了,现在投资者重新燃起了热情。不过,一个巴掌拍不响,美国愿意出口,另一方也需要接招才是,现在的变数还很多。
- 有人认为,英伟达对诺基亚的投资,是打算“把AI算力建到通信基站上”:把两家的技术融合一下,基站就变成所谓“推理算力最前沿”了。还有人告诉我,这次英伟达投资诺基亚的意义,堪与2019年收购Mallox(从而获得重要的InfiniBand技术)相提并论。因为我不懂通信,在此就不评论了,不知道市场主流意见是不是这么看的?
- 英伟达在AI技术上的所谓全栈能力,除了指它拥有全套硬件、软件和网络生态之外,更是指它拥有“自洽的、封闭的”生态,这个生态主要不是基于开放式的第三方技术,而是基于自有的、闭源的、不通用的独家技术。例如,在服务器内部的GPU互联上,AMD选择了通用的PCIe,而英伟达选择了自有的NVLink;在驱动程序方面,AMD果断拥抱开源并将此视为一项核心竞争力,而英伟达至今仍只有极小范围开源;在服务器组网技术上,AMD选择了通用以太网技术,而英伟达通过收购获得了InfiniBand。至于CUDA软件生态这种被人讲烂了的话题,在这里就不赘述了。
- 事实上,如果没有ChatGPT的横空出世,英伟达的“自建技术生态”和AMD的“借助通用技术生态”模式,究竟孰优孰劣还不好说——前者在理想条件下的性能明显较优,但后者的通用性似乎较强而且会让客户心理上更舒服一点。可是生成式AI革命毫无预兆的降临,英伟达手里的武器就把所有竞品捅了个稀巴烂。这并不是说AMD或其他竞争对手做错了什么,只能说:第一,人算不如天算;第二,老黄是个偏执狂,虽然大部分偏执狂都完蛋了,但赢到最后的也是偏执狂。
- 如果你在今年1月底,DeepSeek刚发布,全网(包括一部分英文媒体)集体唱衰英伟达的时候抄底,到现在应该已经赚了80%了。
- 今年2月初我在越南休假期间,至少有300人跑到我的社交媒体账号下问我:“你不是说CUDA没法被绕过吗?不是说NVLink很牛逼吗?被打脸了吧?”我一直特别希望再有机会跟他们展开交流,但他们消失的无影无踪,活不见人,死不见尸。这充分说明科学技术进步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不论是我的意志、他们的意志,还是老黄本人的意志。
祝贺英伟达成为历史上第一家5万亿美元市值公司
IP归属:甘肃
文章AI导读
一键萃取文章精髓,核心观点即刻呈现

# 梳理该事件的完整脉络
# 该文章有哪些有意思的观点或数据
# 大家对该事件的态度表现如何?
陀螺科技现已开放专栏入驻,详情请见入驻指南: https://www.tuoluo.cn/article/detail-27547.html
免责声明:
1、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陀螺科技观点或立场。
2、如发现文章、图片等侵权行为,侵权责任将由作者本人承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