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红书被查,商业化与合规的博弈

IP归属:北京

文章AI导读

一键萃取文章精髓,核心观点即刻呈现

小红书被查,再给商业化路上添一道“疤痕”。

据彭博社消息,小红书2025年盈利预计会增长200%至30亿美元,去年的盈利约10亿美元,甚至业内预估其估值在三个月内上涨了19%,达到310亿美元。

在一度引发市场高看后,接下来的故事开始呈现戏剧化。

国家网信办发布通报,针对小红书在热搜榜单重点环节“频繁呈现多条炒作明星个人动态和琐事类词条等不良信息内容”的违规行为,依法开展查处工作。

小红书作为内容平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逐利自然无可厚非,但倘若将饭圈内容过度植入其中,无论是其经营基础还是资本梦想,都会受到反噬。

作为深受当下年轻人喜爱的社交平台,小红书此次“翻车”,暴露出的问题远不止通报中所指出的内容管理疏忽。因为规范性管理层面的失守,大概率源于在商业化挑战上的焦虑,而小红书的挑战又恰恰在此。

这会让业界普遍认为,在小红书IPO日渐进入冲刺阶段时,发展过程中的激进与流量合规之间的平衡,将深度考验着小红书的战略定力。

|小红书有流量焦虑吗?|

小红书拥有3.5亿月活跃用户,忠实用户群体将其视为日常新闻与娱乐的来源以及生活点滴分享的社区阵地。

从表面看,坐拥庞大流量池的小红书似乎无需担忧“流量短缺”,但深入行业肌理便会发现,它的流量早已渗透在商业化探索的每一步中,且一路下来并不容易。

渗透是因为,内容平台通常依托于自身的用户规模基础,再借助广告和电商进行变现和盈利,流量是其经营利润的核心粮仓。

最好的例子是,抖音依托短视频场景,2024年电商交易总额突破3.5万亿元,且《2025抖音电商兴趣产业带数据报告》显示,过去一年平台店播GMV过百万的商家达1.4万家。

以图文内容起家的微博,在2025年上半年报告期内,微博广告及营销收入为3.834亿美元,同比增加2%,占8.42亿美元总收入的86%,彰显内容流量平台的巨大价值。

对比其他平台,小红书尽管用户黏性高,但多年商业化进程始终承压。为了打开商业化局面,小红书曾多次尝试拓展业务边界,或者说在此方向持续求索探寻。

早在2020年,平台便推出过团购板块,引入旅行社、酒店商家入驻,试图借助自身“种草”优势切入商旅市场。用户在浏览旅行攻略笔记后,可直接跳转至商家页面预订产品,形成“内容-决策-消费”的闭环。

比达咨询数据显示,2020上半年,用户在进行旅游决策时,对传统OTA平台、旅行垂直社区依赖降低,小红书成为用户最常使用的出行决策平台,有63.7%的用户使用。

然而,从实际变现成效来看,这一尝试并未达到预期,当下美团、携程、同程、去哪儿等占据行业90%以上份额,以至于其他可被忽略不计。

核心问题在于,小红书的用户心智仍停留在“内容参考和攻略分享”等传播层面,多数用户习惯在平台获取旅行灵感后,转至专业预订平台完成交易,平台未能有效转化消费流量。

除了商旅领域,小红书在电商业务上的探索也面临瓶颈。

早在2020年8月,小红书首次向淘宝开放外链权限,试图与阿里联手打通购买端口,不过双方的合作不到一年便停止。此后,小红书正式推行“号店一体”机制。

到了在2022年5月,小红书又上线《社区商业公约》,要求交易必须在站内完成,“请不要在个人页、评论、私信等场景把交易引导到站外”。

看上去,小红书此前更想做自己的生意,即不希望交易倒流至其他平台。虽然后来小红书与淘天、京东等大型电商平台合作,不过此时要想构建属于自身自营的电商交易体量,则难得多了。

另据广发证券2024年2月研报数据,2023年广告营销贡献了小红书约70%~80%的营收。此外,公开资料显示小红书电商GMV超过4000亿。与此同时,抖音的3.5万亿GMV和快手的1.39亿面前,显而易见,小红书的电商贡献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今年8月28日,小红书举办电商媒体交流会。在会上,其交易市场负责人来克分享了对新上线的小红书“市集”的思考。他表示,在小红书购物的用户数正在快速上升,尤其是年轻用户。因此小红书新增“市集”作为一级入口,进一步提升用户购买心智。

早期的“号店一体”模式虽然降低商家入驻门槛,鼓励博主直接开店带货,但受制于供应链、物流售后等环节的短板,其电商业务规模始终有限。

因此,小红书需要更大的招数,可步子大了就容易出问题。

|商业化进程失衡|

彭博社预测其2025年盈利将达30亿美元,可这一商业化目标背后,需要平台在短期内找到高效的流量变现路径。

考虑到明星内容自带高曝光、高话题度属性,成为平台眼中“低成本、快见效”的流量抓手——头部明星一条日常动态的互动量(点赞+评论+收藏)可达百万级,远超普通博主内容,能够快速拉动平台活跃度与广告收入。

虽然没有相关情况表明此举是小红书的某种策略,不过从官方公布的查处内容来看,平台的确存在此种倾向。

这个道理很容易理解,小红书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是UGC内容的真实性与“利他性种草文化”,普通用户分享的“平价好物测评”“租房改造攻略”“职场经验”等内容,才是维系社区氛围、吸引用户留存并进而转为商品购买力的关键。

所以平台需要借助一些手段吸引人和留住人。而任何一家内容平台,在吸引人和留人之际,最大的风险莫过于平台在“用户价值”与“商业利益”选择之间失去了平衡。

但往深层次分析,这实际上反映出行业平台在短期流量的诱惑下,存在抛弃自身核心价值主张,偏离了“生活分享”的平台定位的风险,将本属于大众的公共讨论空间,让给了饭圈的私域流量,最终引来了监管的“利剑”。

实际上,小红书最初想要营造的,是一个鼓励分享、尊重多元、充满善意的社区环境——通过发布笔记,分享者能获得被认同的满足感,阅读者也能收获切实可用的参考建议。

这种双向奔赴的价值理念,共同培育出一个充满活力的内容生态,在此基础上稳健地构建变现的商业模式其实无可厚非。然而,站在行业视角,当平台流量的天平开始向饭圈文化倾斜,平台的社区氛围也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改变。

这种转变的导火索,可能是一位头部明星的入驻。比如,演员赵露思因个人原因注销微博,转而将小红书作为分享日常的主要平台时,其庞大的粉丝群体也随之涌入,截止目前其粉丝数已经超过2300万。

这本身是个人的自由选择,毕竟追星是年轻人常见的兴趣爱好之一。但问题在于,平台似乎从中找到了“流量密码”,打起了“歪主意”。平台利用算法,对明星的日常点滴进行高强度、跨圈层推荐,使其内容频繁出现在普通用户的首页和热搜榜上。

这一系列操作,本质上是将平台的核心资源最大限度地向明星娱乐内容倾斜,让平台从一个公共的“生活分享”社区,悄然变成了专属的“娱乐追星”平台。这种定位的偏离,不仅违背了平台的初心,也是对那些分享真实生活、创造实用价值的普通博主及其对平台贡献的忽视与变相否定。

那么,业内玩家为何要如此“顺水推舟”,甚至不惜违背初心、模糊定位呢?答案或许并不复杂,这直指互联网行业一个老生常谈却又无法回避的问题:流量焦虑与商业变现的压力。明星自带流量,能以最低成本、最快速度拉动这些核心指标,对平台来说是极具吸引力的“增长引擎”。

然而,这种增长模式很容易形成路径依赖,一旦尝到甜头,平台可能就会沉溺其中,忽略内容生态的健康程度与用户群体的多样性,最终导致“劣币驱逐良币”——那些有价值的消费决策内容被淹没在娱乐八卦的海洋里。

|持续翻车还是长期主义?|

需要注意的是,小红书的这次“翻车”并非个例,很可能是整个互联网行业“流量病”爆发的一次集中体现。

从微博到抖音,许多平台都曾经历或正在经历类似的过程:从垂直领域的“小而美”,到追求流量后的“大而乱”,倘若继续不加约束,最终将陷入“公地悲剧”的深渊——每个平台都为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而过度开发“用户注意力”这片公地,最终会导致内容质量下滑、用户认知能力下降、社会理性共识被削弱、创新能力枯竭,甚至整个网络生态恶化等情况。

对于小红书及其他平台而言,真正的“长期主义”,不应是追逐转瞬即逝的流量泡沫,而应是深入挖掘社区价值,构建健康、多元、可持续的内容生态。

平台应回归初心,思考如何利用自身的技术和社区优势,去弘扬“真善美”,批判“假恶丑”,在商业利益与社会责任之间找到平衡点。这不仅是规避监管风险的需要,更是赢得用户长久信任、实现长远发展的根本。

归根结底,网信部门对小红书的这次查处,不应仅仅被看作是对一家平台的监管处罚,更应成为整个互联网行业深刻反思的契机。一旦内容平台在短期利益与长期价值之间迷失方向,都将付出沉重的代价。

只有当平台真正意识到,其存在的意义不仅在于吸引眼球,更在于肩负起塑造认知、引领风尚、服务社会的责任,才能在流量至上的商业竞争中,真正站稳脚跟。

回顾小红书曾经的价值主张,其商业化加速和试图打造更大规模的电商梦想自然可以理解,只不过在推进相关动作的同时,合规价值或许应当放在第一。

接下来,能否在守住合规经营底线的同时,顺势实现自身商业化战略目标,考验着这家踌躇满志的社区内容平台。

图片源于网络,侵删。

陀螺科技现已开放专栏入驻,详情请见入驻指南: https://www.tuoluo.cn/article/detail-27547.html

壹度Pro专栏: https://www.tuoluo.cn/columns/author1912401/

本文网址: https://www.tuoluo.cn/article/detail-10125366.html

免责声明:
1、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陀螺科技观点或立场。
2、如发现文章、图片等侵权行为,侵权责任将由作者本人承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