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0日下午,由VR陀螺与CIOE中国光博会联合主办的「AI · 光启新元|第六届中国AR技术应用高峰论坛」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宝安新馆)圆满落幕。
本届AI+AR技术应用高峰论坛以“AI · 光启新元”为主题,共探智能眼镜产业生态构建与协同发展路径,论坛特邀多位行业专家、企业代表、媒体人,聚集AR产业链展会一线,讨论市场行情、展望AR潜力,共同助力产业的升级与发展。演讲内容干货满满,现场气氛火爆。
以下内容为「AI · 光启新元|第六届中国AR技术应用高峰论坛」的演讲精华内容汇总(选取摘录):
《碳化硅(SIC)衍射光波导在信息提示类智能眼镜中的应用》
广纳四维 CTO 史瑞
史瑞指出,AI进入大模型时代,智能眼镜有望成为出货量最大的AI硬件载体,已从无屏向单绿小屏、全彩小屏演进,信息提示类眼镜未来将以全彩小屏为主,而高质量衍射光波导是关键。
衍射光波导需满足薄、轻、无干扰彩虹纹、纯色彩、无正面漏光、符合FDA抗冲击标准六大指标。目前有阵列光波导、氧化钛刻蚀、碳化硅刻蚀、纳米压印、体全息五条技术路线。
对比来看,碳化硅衍射光波导在厚度(主流0.5mm)、重量(单镜片约3g)、彩虹纹(视野内零彩虹纹)、抗冲击(可全贴合增强)上优势显著,色彩均匀性也较好,仅正面漏光(10%)略逊,成本(比其他材料贵3倍)是短板。因此,碳化硅光波导或成高端智能眼镜首选。
《蜂鸟II:开启AR全彩革命》
JBD 首席运营官 徐慧文
徐慧文博士指出,AR眼镜的发展始终围绕更轻的重量和更佳的佩戴体验。单色眼镜已能实现轻便和全天候使用,但全彩眼镜因体积、功耗,以及技术难度限制,距离这一目标仍有差距。
尽管如此,市场对全彩的需求日益强烈。与单色相比,全彩不仅能承载更高的信息密度和效率,还能提供对应的情绪价值。然而,目前市场上全彩显示的轻量化AR眼镜占比极小,主要受制于“不可能三角定律”,作为一款轻便型眼镜,需要同时满足极小的体积、极高的亮度、极低的功耗,还需要一个适合大众的价格。
针对此,JBD最新推出了“蜂鸟Ⅱ”彩色光引擎,采用JBD全新0.1英寸MicroLED微显示屏,并将X-Cube架构推向极致,实现了0.2立方厘米的超紧凑体积和0.5克的超轻重量,较前代均缩小了50%,成为目前已量产最小的彩色光引擎。徐慧文博士认为,“蜂鸟Ⅱ”是打开全彩AR市场的一个重核炸弹。
《打通消费级AR最后一英里-衍射光波导的全面规模化量产》
鲲游光电 高级研发总监 楼歆晔
楼歆晔指出,AI驱动消费级AR爆发,光波导因贴近常规眼镜形态成AR显示最终方案,其中SRG表面浮雕光波导凭性能与量产优势成消费级首选,鲲游光电已聚焦该技术近十年。
客户需求从早期关注性能、外观、成本,逐步转向光效、重量、可靠性、彩虹纹优化等,核心诉求是AR显示媲美传统显示、外观如普通眼镜、适配性强且可量产低价。鲲游光电提出“全局优化找最优解”“自助餐式解决方案”两大理念,聚焦解决效率、均匀性等行业痛点。
鲲游光电“天工”系列实现光栅隐形、高透过率、抗冲击与轻盈平衡;材料上覆盖树脂、低密度玻璃、碳化硅,可满足多元需求;生产制造上以量产高端PDK、最小化设计制造偏差、持续保持量产一致性为目标,目前鲲游光电压印与刻蚀波导的产能分别达到2kk pcs/年和300k pcs/年,到明年年底刻蚀的产能将提升至800k pcs/年。
《全天候多模态-恒玄科技低功耗多模态AI眼镜方案》
恒玄科技 商务拓展副总裁 高亢
恒玄指出,智能眼镜芯片成本未来三年内将显著下降,性能大幅优化。当前市场火热,预计2025年全球AI带拍摄眼镜销量达1450万台(中国150万台),2025-2029年复合增长率超50%,2029年销量或达6000万副。
用户核心需求是全天候佩戴(舒适、清亮、强功能)与智能交互,前者瓶颈在电池减重,需靠降功耗突破;后者需多模态交互。恒玄布局BES2800系列(6nm,集成多模块)与2026年主推的BES6000系列(蓝牙7.0 ready、WiFi升级到80MHz频宽,AI算力提10倍+)芯片,语音/视觉待机功耗分别低至10mW、50mW。
其方案优势显著:对比安卓方案整体成本有显著降低;对比MCU+ISP拼接方案,单芯片集成多模块,功耗与成本更优。未来3-5年,恒玄将升级制程、提升端侧算力、扩展功能,还将推进生态合作,提供底层技术支持。
《AR显示的困境-LCoS与MicroLED》
AVEGANT CORP. 创始人兼CEO EDWARD TANG
AVEGANT深耕显示领域,现聚焦LCoS开发。EDWARD TANG认为AR 眼镜有望成下一代多模态AI人机界面,像Ray-Ban Meta销量超300 台,但显示器整合难度大,因波导效率低需高亮度光机,目前行业的主流方案是LCoS和MicroLED。
MicroLED看似体积上较小,全彩款“0.4cc”封装外需加配件,还因高反射率需大角度安装,实际体积超 2cc;AVEGANT的LCoS方案内置鬼影抑制,二代产品仅 1.4cc,搭配同波导整体更小。效率方面,MicroLED光展量高,30度视场耦合效率约 6%;LCoS 可与波导光展量匹配,效率更优。功耗上,APL超6%时LCoS功耗低于MicroLED,AVEGANT的“Spotlight”技术还能降90%功耗、提高10%对比度。
《AI+运动穿戴,重新定义户外运动体验》
BleeqUp超影擎 联合创始人 李辉
李辉认为,在AI智能化浪潮中,智能眼镜行业正迎来快速“跟随-迭代”与多形态发展的阶段。通用型产品仍以大厂为主导,创业公司更适合选择深耕垂直领域,聚焦特定细分场景,避免与通用产品正面竞争,从而在关键场景的体验上建立不可替代性。
BleeqUp正是通过将AI能力深度结合骑行需求,实现了设备整合、长续航拍摄、安全护甲及一键成片等功能,重塑了运动穿戴的体验边界。Oakley作为骑行领域领导者也在朝该方向发力,印证了垂直类AI眼镜的巨大市场潜力。
《电致变色在AI AR眼镜中的应用》
唯酷光电 穿戴事业部总经理 黄琰羚
唯酷光电从市场视角分享电致变色技术,将墨镜划分为三时代:1.0单色防紫外线、2.0化学变色,3.0为电致变色时代,主打“光管理”与“光体验”,用户可自定义透光率,实现一副眼镜多场景通用。
唯酷光电的电致变色技术,核心是基于柔性PC膜夹液晶的“三明治结构”,具备三大优势:膜片仅0.21mm厚且可弯曲,0.1秒内即可快速变色,单片最高功耗仅0.06毫瓦,同时支持曲面贴合量产。对比PDLC(雾度高)、SPD(高电压)技术,其专注的液晶电致变色技术在响应速度,光学性能上都更适配穿戴设备。
此外,电致变色技术还能解决多领域痛点:在日常场景中,可应对隧道场景快速调节透光率以保障安全,也能让运动人群无需频繁更换镜片;在AR/AI领域,唯酷光电与VITURE合作,解决了BB眼镜的消光问题,实现0.5%-40%的透光率调节,同时提升波导对比度,目前小米AI眼镜已采用该技术。
《Meta消费级AR眼镜背后:阵列光波导光学方案解析》
VR陀螺 总经理兼主编 案山子
案山子认为,从AR眼镜产品形态演进来看,AR设备正从头盔型(如Google Glass、Hololens、Magic Leap)向眼镜型转变,这是目前可以预判到的。随着重要技术突破,接下来全彩双目衍射光波导产品重量有望降至40克左右。目前单目重量虽已低于40克,但尚未集成麦克风、扬声器和摄像头等模块。重量、体积、显示效果、形态、续航、成本和功能之间的权衡,是所有AR厂商面临的核心挑战。
像Meta即将发布的新品Meta celeste,我们认为是目前阶段各种考虑权衡下的产物,但并不会成为终极方案。对于Meta的新品,其价值主要体现于市场教育、产业链拉动和供应链成熟等方面。鉴于其首款拍摄眼镜并未取得巨大成功,对第一代产品的市场表现应不宜过度期待,其更大意义在于构建内容生态和探索应用场景。预计到2026-2027年的第二代或第三代产品,才能真正实现规模化量产。
《几何光波导光学方案解析》
理湃光晶合伙人 李雨雪
李雨雪表示,AR光学从2012年棱镜方案,到如今市场主流纳米压印单色衍射方案,再到Meta即将发布的全彩阵列方案,正沿“可用到可佩戴”演进,光波导方案因轻薄、高透过率等优势成主流,其中,几何光波导高显示性深受业内认可。
她指出,现阶段衍射光波导单色方案成本低,但做到全彩且兼顾显示性能需用到刻蚀方案,甚至可能会用到碳化硅材料优化彩虹纹,其工艺、量产性和成本等仍待验证;且光学显示需看光机与波导综合成本,这可能也是Meta选LCoS+几何光波导的原因之一。
几何光波导靠光的全反射传输,用普通光学玻璃即可实现大视场,几何光波导分为一维、二维扩瞳,其光效通常在3%-15%、透过率超90%、漏光率低至0.3%,还具高对比度、轻量化优势,能保护隐私、提升交流体验,现已有二维产品实现FOV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