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芯天下丨趋势丨小模型从边缘玩具到生产主力,“精算时代”将开启

IP归属:广东

文章AI导读

一键萃取文章精髓,核心观点即刻呈现

前言

当前,大语言模型凭借强大通用能力曾占据主导地位。然而,其高成本、高能耗以及对算力的高度依赖,极大地限制了在特定场景中的落地应用。

近期,英伟达推出的小语言模型,正推动AI 行业从“大模型为王”向“小模型精准赋能”转变。

作者| 方文三

图片来源|网 络

英伟达小语言模型的技术突破

英伟达此次发布的Nemotron-Nano-9B-v2有着独特的技术架构。它是基于Nemotron-H系列的小模型,创新性地将Transformer架构与Mamba的选择性状态空间模型(SSM)相融合。

其中,SSM引入的选择性状态空间模型,能够以线性复杂度处理长信息序列。这一特性使得该模型在内存和计算开销方面优势明显,相比传统架构,能以更少的资源处理大量信息。

在性能表现上,该模型处理速度比同等规模的Transformer模型快6倍。在多项基准测试中,其准确率与Qwen-3-8B、Gemma-3-12B等知名开源大模型持平甚至更优。

而且,Nemotron-Nano-9B-v2内置了“推理”功能,这是一个非常实用的创新。它允许用户在模型输出最终答案前进行自我检查,开发者只需通过简单的控制符(如/think或/no_think)就能灵活开启或关闭这一功能,从而实现对生成内容的精准控制。

另外,模型还支持运行时“思考预算”管理,开发者能够通过限制内部推理的令牌数量,在准确性与延迟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

这种“既快又准”“可定制可调控”的特性,让Nemotron-Nano-9B-v2不仅能部署在高端GPU(如A10G)上,更能适配智能终端、工业设备等低功耗环境。它真正突破了小模型“只能做简单任务”的局限,为其在复杂生产场景中的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小模型愈发被重视的原因

早期小模型受限于架构设计,如传统的RNN或轻量级Transformer,在处理复杂任务时往往表现不佳。

但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近年来出现了诸多创新架构。类似Nemotron-Nano-9B-v2中采用的SSM、Linear Input-Varying(LIV)系统等,通过优化信息处理路径,实现线性复杂度计算、动态权重生成等,显著提升了小模型对长文本、多模态数据的处理能力。

例如,MIT子公司Liquid A发布的LFM2-VL视觉语言模型,基于LIV系统能根据每次输入即时生成模型权重,减少冗余计算。在GPU推理速度上,它比同类模型快一倍以上,同时还能保持高精度。

大模型虽然具有广泛的通用性,但在实际生产中,企业面临着更为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求。企业更需要针对具体场景,如库存分析、客户服务、市场预测等,具备“精准能力”的模型。

小模型通过针对性训练,比如在医疗数据上微调诊断模型、在金融文本中优化风险预测等,能够以更低的资源消耗提供更高的任务相关性。

阿里Qwen3系列开源小模型为例,它在不同尺寸版本上均表现出色,充分证明了小模型在保持低资源占用的同时,也能实现令人印象深刻的性能。这种“小而专”的特性,使得小模型成为企业降本增效的理想选择,满足了企业在不同场景下的精准需求。

且大模型的训练和推理需要昂贵的算力支持,这对中小企业而言,是难以承受的沉重负担。而如英伟达的小模型仅需A10G GPU即可运行,对硬件要求极低。

同时,遵循NVIDIA开放模型许可协议,以开源免费模式提供,可完全商用且无需支付版税。

小模型从“补充角色”到“主力担当”

当前,企业对AI 的需求已经发生了显著变化,从最初的“尝鲜探索”阶段转向了“规模化落地”阶段。

大模型虽然能提供通用能力,但在实际业务中,往往由于其“过重”的特点,如响应延迟高、成本过高,而难以直接应用。

相比之下,小模型低延迟、低能耗、高针对性的特点,将成为企业处理日常任务,如客服对话、文档分析、设备监控等的首选方案。

在工业场景中,部署在本地设备的小模型可实时分析传感器数据,快速预警故障,保障生产的正常运行。

在消费电子领域,嵌入智能手表的小模型能实现语音助手、健康监测等功能,且不依赖云端连接,为用户提供便捷的服务。

可以预见,未来企业的AI 架构将呈现“大模型做底座、小模型做尖兵”的分层模式,小模型直接参与生产流程的比例将持续提升,成为企业 AI 部署不可或缺的主力。

小模型开启“精算时代”

“精算时代”的核心在于通过精细化设计,如对模型架构、推理策略、资源分配等方面进行优化,实现AI能力的最优化配置。

Nemotron-Nano-9B-v2的“推理功能开关”和“思考预算管理”就是这一理念的典型体现。

开发者不再盲目追求“越大越好”,而是根据具体任务需求,动态调整模型的计算深度与输出精度,在保证结果可靠性的同时最小化资源消耗。

这种“按需精算”的模式,不仅适用于企业级应用,如供应链优化中平衡预测准确性与计算成本,也将推动AI在资源受限场景,如物联网设备、偏远地区终端的普及。

AI系统的评价指标将不再单一依赖参数规模,而是转向“单位算力下的任务完成效率”“每美元投入的产出价值”等更精细的维度,实现AI能力的精准评估和优化。

尾:

与此同时,小模型的密集发布,覆盖了视觉、语言、多模态交互等多个领域,进一步丰富了小模型的应用场景。这将形成“技术突破-场景落地-反馈优化”的正向循环,推动小模型生态不断繁荣。

未来,小模型生态将如同移动应用商店一样丰富多样,开发者只需“按需取用”,即可快速构建个性化AI解决方案,加速AI技术的创新和应用。

内容来源于:山自:AI的「精算时代」正式开启,英伟达打响第一枪;直面AI:英伟达最新研究:小模型才是智能体的未来;电子发烧友:英伟达打响“小模型”第一枪;算泥社区:全华人团队,比Qwen3快47倍!英伟达Jet-Nemotron小模型横空出世

陀螺科技现已开放专栏入驻,详情请见入驻指南: https://www.tuoluo.cn/article/detail-27547.html

AI芯天下专栏: https://www.tuoluo.cn/columns/author1911711/

本文网址: https://www.tuoluo.cn/article/detail-10124887.html

免责声明:
1、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陀螺科技观点或立场。
2、如发现文章、图片等侵权行为,侵权责任将由作者本人承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