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芯天下丨热点丨OpenAI在AI基建下重注,与AMD达成百亿芯片供应协议

IP归属:广东

文章AI导读

一键萃取文章精髓,核心观点即刻呈现

前言

2025年10月6日,美股开盘前的交易市场上,AMD股价直线飙升超37%,开盘市值一度突破3679亿美元,即便盘中震荡回落,最终仍以23.71%的涨幅收盘。

这场资本狂欢的背后,是OpenAI与芯片巨头AMD正式官宣战略合作,让长期在AI芯片市场[屈居第二]的AMD,看到了打破英伟达垄断的希望。

作者| 方文三

图片来源|网 络

不止是数百亿订单,更是深度利益捆绑

在AI行业的合作模式中,[供应商-客户]的浅层关系早已屡见不鲜,但OpenAI与AMD的此次合作,却以[算力部署+股权绑定]的双重纽带,构建起一套全新的利益共生体系,其合作框架的冲击力远超市场预期。

根据双方约定,OpenAI计划在未来数年内部署总计6吉瓦的AMD GPU算力,这意味着AMD需要为OpenAI提供数十万块人工智能芯片。

以当前AI芯片的单价测算,仅硬件采购一项,就将为AMD带来数百亿美元的收入,更关键的是,这份收入并非[画饼]。

首批1吉瓦算力将于2026年下半年启动部署,明确的时间节点让市场对AMD的业绩增长有了切实的期待。

真正让资本沸腾的,是双方设计的股权绑定机制,AMD向OpenAI授予了一份特殊的[认股权证]。

OpenAI可在未来5年内,以每股0.01美元的象征性价格,购买AMD至多1.6亿股普通股。

若OpenAI完全行权,将持有AMD约10%的股份,成为这家芯片巨头的重要股东。

乍看之下,AMD似乎[吃亏],近乎无偿地让渡部分股权收益。但深究背后逻辑,这却是一场精准的战略博弈。

对AMD而言,通过让渡少量股权,锁定OpenAI这一[生成式AI时代的旗舰客户],不仅能确保6吉瓦算力订单的落地,更能借助OpenAI的行业影响力,为自身AI芯片产品背书,加速打开市场。

而对OpenAI来说,以极低成本获得芯片供应商的深度支持,既缓解了自身算力采购的资金压力,又与AMD形成[一荣俱荣]的共生关系,在算力军备竞赛中多了一张关键底牌。

从追赶者到挑战者,改写市场格局的三重机遇

对AMD而言,与OpenAI的合作绝非[赚一笔数百亿收入]那么简单。

在过去数年的AI芯片市场中,英伟达凭借CUDA生态的绝对垄断地位,占据了超80%的市场份额,AMD则长期处于[追赶者]角色。

而此次与OpenAI的合作,恰恰成为AMD打破这一僵局的[破局点],为其带来了关键机遇。

在AI行业,头部客户的选择往往具有极强的[风向标]意义,而OpenAI作为生成式AI的[领头羊],其算力采购决策更是直接影响市场对芯片产品的信任度。

此次OpenAI选择AMD的Instinct系列芯片,相当于为AMD的产品性能与可靠性[盖章认证]。

在此之前,互联网公司、云服务商等企业在采购AI芯片时,往往优先选择英伟达,即便AMD芯片在性价比上具备一定优势,也因缺乏顶级客户的验证而难以打开市场。

而随着OpenAI的[入局],后续客户大概率会跟进采购AMD芯片,这将帮助AMD快速突破市场壁垒,逐步抢占英伟达的市场份额。

长期以来,AMD在AI芯片领域的最大短板并非硬件性能,而是软件生态。

英伟达的CUDA平台已形成完善的开发者生态,覆盖了从算法开发到应用落地的全流程,而AMD的ROCm软件堆栈则在生态成熟度上存在差距。

6吉瓦算力的部署需求,意味着OpenAI会与AMD进行深度技术协同。

OpenAI将基于自身的AI模型训练需求,向AMD反馈芯片性能优化方向,双方共同优化芯片架构与软件生态。

这种[客户驱动的技术迭代],不仅能提升AMD芯片的硬件性能,更能加速ROCm生态的完善。

OpenAI的技术团队将为ROCm平台开发适配的算法库、工具链,吸引更多开发者加入AMD的软件生态,逐步缩小与英伟达的差距。

从长期来看,这种技术协同将帮助AMD构建起[硬件性能+软件生态]的双重核心竞争力,摆脱过去[仅靠硬件性价比竞争]的被动局面。

在此之前,OpenAI的算力采购几乎完全依赖英伟达,双方曾签订1000亿美元的合作协议,英伟达一度成为OpenAI唯一的核心芯片供应商。

而此次引入AMD作为[双核心供应商],意味着AMD将与英伟达平起平坐,共同分享AI算力爆发的红利。

狂欢背后的隐忧AI行业的集中化风险

在资本狂欢的背后,OpenAI与AMD的合作也暴露出AI行业潜藏的多重隐忧,这些问题不仅关乎两家公司的未来,更可能影响整个AI行业的发展走向。

从此次合作来看,AI行业正呈现出[资本、股权、算力向少数头部公司集中]的趋势:OpenAI提出算力需求,英伟达、AMD提供芯片,甲骨文等公司建设数据中心,形成了一个[头部企业互相绑定、利益循环]的生态闭环。

这种模式虽然能加速技术落地,头部企业可通过资源整合快速推进算力基建,但也意味着风险的高度集中。

若OpenAI的商业化不及预期(目前OpenAI仍处于亏损状态,2025年预计亏损超50亿美元),或AMD的芯片出现技术问题导致部署延迟,整个产业链都将受到冲击。

而AMD作为[新晋玩家],在供应链稳定性、抗风险能力上仍不及英伟达,一旦出现问题,其恢复能力将面临严峻考验。

无论是OpenAI的千亿级算力采购,还是AMD的芯片研发投入,都需要巨额资金支撑。

但当前AI行业的商业模式仍以[烧钱换规模]为主,商业化变现速度远滞后于基础设施投入。

对OpenAI而言,其2025年的年收入预计约为130亿美元,而仅算力采购支出就高达600亿美元,收入与支出的严重失衡意味着OpenAI需要持续通过融资来支撑算力基建。

若未来AI行业出现[降温],融资环境恶化,OpenAI可能被迫削减算力预算,这将直接影响AMD的收入预期。

对AMD而言,虽然此次合作带来了数百亿美元的收入预期,但这些收入需分多年兑现,且依赖OpenAI的持续采购。

尽管AMD借助与OpenAI的合作获得了快速发展的机遇,但英伟达作为行业龙头,绝不会坐视市场份额被抢占,其反击可能在短期内对AMD形成压力。

从技术层面来看,英伟达计划于明年发布新一代Vera Rubin芯片,承诺其性能将是当前Grace Blackwell芯片的2倍以上,这将进一步拉开与AMD的硬件性能差距。

OpenAI的[算力棋局],不把鸡蛋放一个篮子里

OpenAI与AMD的合作,并非一时冲动,而是其长期战略布局的重要一步。

在过去一年多时间里,OpenAI一直在通过多元化合作,摆脱对单一供应商的依赖,构建[多核心、多维度]的算力供应链体系。

此前,OpenAI已与甲骨文达成3000亿美元的云服务合作协议,与英伟达签订1000亿美元的芯片采购协议,此次与AMD的合作,进一步丰富了其供应链布局。

这种多元化策略的核心目标,是降低供应链风险。

在AI芯片供应紧张的背景下,单一供应商可能因产能不足、技术故障等问题导致算力中断,而多元化供应链则能确保算力供应的稳定性。

与此同时,OpenAI还在积极探索[自研芯片]路径,近期已与博通达成100亿美元的合作协议,计划联合开发定制化AI芯片。

通过[外部采购+自研]的双轮驱动,OpenAI正逐步掌握算力供应链的主动权,避免在算力采购中陷入被动。

值得关注的是,OpenAI的供应链布局还带有明显的[资本绑定]特征。

无论是与英伟达的[投资换采购],还是与AMD的[股权换算力],OpenAI都通过资本手段将供应商与自身利益深度捆绑。

这种模式既降低了OpenAI的算力采购成本,又能确保供应商为其提供优先支持,在算力军备竞赛中占据优势地位。

尾:

从整个AI行业来看,AMD与OpenAI的合作标志着AI算力基建进入[深度绑定]的新阶段。

资本、技术、市场的高度协同将加速算力技术的迭代,但也需警惕集中化风险与可持续性挑战。

未来,如何在技术创新与风险防控之间找到平衡,如何实现[烧钱换规模]向[盈利可持续]的转型,将是所有AI企业需要面对的核心课题。

部分资料参考:格隆汇APP:《飙涨23.7%,芯片巨头终于等来[泼天机遇]》,新浪科技:《抬股价套白狼,OpenAI让黄仁勋和苏姿丰赶着送钱》,科创板日报:《OpenAI+AMD=英伟达最大噩梦?》,智东西:《OpenAI入股AMD,签百亿订单,AMD股价飙升25%》,硬AI:《[股权换采购]--AMD与OpenAI的协议是[半导体历史上罕见]的》

陀螺科技现已开放专栏入驻,详情请见入驻指南: https://www.tuoluo.cn/article/detail-27547.html

AI芯天下专栏: https://www.tuoluo.cn/columns/author1911711/

本文网址: https://www.tuoluo.cn/article/detail-10125866.html

免责声明:
1、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陀螺科技观点或立场。
2、如发现文章、图片等侵权行为,侵权责任将由作者本人承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