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利率市场:共债泡沫与监管红线下的需求幻象

IP归属:北京

暮色笼罩着助贷市场的十字路口,风中飘荡着固执的低语:“那24%的利率围城断不可拆——墙外是八千万双伸向虚空的手,失了这扇门,便坠入借贷无门的深渊。”这声音如同锈蚀的齿轮,在转型的阵痛中咯吱作响。

然而,当监管的探照灯刺破迷雾,照见的却似是浮世幻境:许多所谓摩肩接踵的“刚需人潮”,不过是债务锁链串起的提线木偶。每个傀儡的关节都拴着三根以上的提线,在名为“共债”的舞台上演出虚假繁荣的皮影戏。如今的高息平台,却生生把信贷剧场演成了《夜半歌声》,后台堆积的早已不是信贷合同,而是饮鸩止渴者押上蔽体的衣裳。

“36将军所拥者众多,不可斩!”响亮的嘶吼声不过是高息模式下回荡的挽歌,那是被风控失序滋养出的需求幻象。所谓“刚需”,不过是深渊里传来的,最后一声空洞的回响。

共债泡沫:高利率狂欢下的金融暗礁

近十年来,在消费信贷市场的喧嚣声中,有一枚危险的种子伴随着行业的起起落落始终在发芽生长——债务的雪球越滚越大,而支撑它的不过是另一笔债务。

那些被包装成刚需的借贷狂欢,揭开表象,内里却是赤裸裸的债务循环。借款人的资金并未流向消费或生产,而是在各家机构间来回腾挪,拆东墙补西墙,只为延缓债务崩盘的到来。这不是真正的需求,而是一场以信用为燃料的金融击鼓传花:信贷资金很大程度上充当了维持债务链条不破裂的“续命钱”,而非创造新价值。

这种建立在共债基础上的虚假繁荣已难以为继,风险正加速传导。当借款人的债务链条越缠越紧,逾期的幽灵便开始在系统中游荡。更可怕的是,这种风险并非孤立存在——一个节点的断裂,往往会引发连锁反应,将与之关联的金融机构拖入泥潭。

依赖共债驱动的高利率商业模式,其内在不可持续性已被市场验证,系统性风险正在显性化。

监管铁网收紧:锚定24%利率生态

目前,监管层对高利率助贷市场的整治,已从制度框架延伸至全链条穿透式监管。此前,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2024年修订的《消费金融公司管理办法》明确划定贷款核心原则:用途合理、还款来源可溯,并刚性规定持牌机构贷款利率上限不得超过24%。

今年前7个月,共有8家持牌消费金融公司收到9张监管罚单,有2张涉及助贷合作问题:阳光消金与宁银消金被处罚事由均包括合作业务管控“不到位”“未尽职”,其中阳光消费金融还涉及合作模式存在不足、未自主计算授信额度及贷款定价。

这体现了持牌机构依赖高息覆盖风控失败的惰性逻辑,而随着资产质量的真相被逐步揭开,监管的“手术刀”正精准切割债务泡沫,倒逼行业向24%以下的健康生态彻底转型。

针对助贷行业盛行的“24%基础利率+会员权益”变相高息模式(如捆绑提额服务、风险检测费等),监管层近期也是连续出手。7月,北京金融监管局征求意见稿明确禁止通过“会员权益”“增值权益”抬高综合融资成本;金融监管总局同步对31家消金公司开展专项调研,重点核查权益费对利率红线的突破,释放“伪创新”套利空间消亡的信号。此举隐隐透露了监管的核心逻辑:所有息费必须透明纳入综合成本,司法保护的24%或成为不可逾越的刚性约束。

监管态势已明,共债泡沫待破。助贷市场的未来,绝非建立在高利率共债危墙上苟延残喘,而在于彻底摒弃伪需求依赖,依托科技与场景深耕,通过透明的产品信息披露,匹配实际的信贷需求,构建风险定价精准、用户负担可持续的24%以下健康生态圈。

当前的行业困境并不是助贷业务的末路,而是刮骨疗毒后真正服务实体经济、践行数字科技的必由之路。阵痛之后,方见新生。

陀螺科技现已开放专栏入驻,详情请见入驻指南: https://www.tuoluo.cn/article/detail-27547.html

商业范儿专栏: https://www.tuoluo.cn/columns/author1912476/

本文网址: https://www.tuoluo.cn/article/detail-10124237.html

免责声明:
1、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陀螺科技观点或立场。
2、如发现文章、图片等侵权行为,侵权责任将由作者本人承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