裹着糖衣的「苦」生意,2025 VR大空间活下来了?

IP归属:广东

2025年,VR大空间又迎来了新赛点。

商超/景区随处可见的体验项目,处处展现了这个行业的活力。据VR陀螺不完全统计,今年VR大空间的发展也远超行业预期,仅上半年就出现了超100个新项目,同时落地门店数量更是一路飙升,不到20家运营/内容商的落地门店就已赶超1000家,整个势头比去年还要坚定。相关阅读:《【年中特辑】VR大空间中场狂奔:新增100+项目,超1000家门店落地》

VR大空间以新生之力,仿佛已经撬动了线下娱乐方式的新模态。但观察线下娱乐方式的变迁来看,任何一种线下娱乐方式都难逃市场周期的宿命,也有业内人曾发出感言,“都不知道明年VR大空间还在不在”。至于明年VR大空间会如何发展让人既期待又存疑,而从今年市场观察来看,我们也挖掘到了一些新的信息。

裹着糖衣的「苦」生意,一招鲜难以平天下

看似VR大空间是光鲜亮丽的热门行业,其实也是一门裹着糖衣的「苦」生意。

经营成本不低、市场竞争激烈、线下获客难几乎是压倒很多小运营厂商的三座大山,加之涌入的企业的越来越多,让原本还有盈利空间的市场被进一步压缩到了低点。

首先,VR大空间实质是一个经营「空间」价值的行业,不仅需要一定的门店体验面积,也需要精品化的内容支撑,更需要专业化的运营团队。

以加盟一个深圳普通100平的门店为例,假设内容端收费在10万元/2年;其次就是门店租金+装修,据相关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深圳核心商铺租金仍维持高位在1200-2000元/㎡/月,即便按照1000元/㎡/月的价格计算,店铺一个月的租金就需要10万元,再加上人员、设备折旧以及装修费用,初始加盟一个门店成本就在20-30万元左右。

按照人均消费100元来计算,这就意味着每个月至少要有2000人以上前来消费,一家门店才能够真正维持平衡。而据VR陀螺多次走访来看,多地城市多家门店3小时左右进店的体验人数仅三两人,如果说节假日高峰期每日体验人数可以达到300-500人次,或许还能够实现营收平衡,但可想并不容易。

据不少业内人士向VR陀螺反馈,现阶段真正实现赚钱的门店其实并不多,甚至很多门店都是一个月一个月在熬,奔着行业前景进来的人,大多都吃到了苦头。

此外,还有很多线下体验店在向全感体验靠拢,设备、装修成本更是水涨船高,进一步堆高了成本难题。而在门票价格不断下卷的情况下,多数体验门店的生存环境远比想象的要难。因此,也出现了不少企业开始与景区或者文旅集团合作,在政府的背书下先站稳市场。

同时,从形式上来看,VR大空间仅是线下娱乐方式的一种新模式。对于线下娱乐来说,每出现一个新品种,短期内就会看到大量涌入的创业者,业内的以及非业内的都会一并盯上这条赛道,真正留给厂商抢占红利窗口的时间并不多。

以曾经爆火的密室逃脱为例,前段时间,社交媒体上还流传一张来自《中国休闲发展报告(2023-2024)》的数据图片显示,风靡一时的密室逃脱跟三年前(2020-2022)相比,热度暴跌87%(2023),和KTV一起成了「过气娱乐」的难兄难弟。

虽然该数据存疑,但密室逃脱下行的趋势确实已成为既定的事实。据爱企查数据显示,2019-2020年成立的密室逃脱相关企业892家,到了2023-2024年,这个数据跌至401家,锐减一半。从2024年1月至2025年5月底,将近1年半时间,成立的密室逃脱相关企业285家,但已有25家是注销状态,甚至只撑了几个月。

当消费者逐渐对密室逃脱的新鲜感褪去,主题单一、场景同质化严重,更加导致消费者进入审美疲劳期,市场步入下行阶段。而密室逃脱经历的问题,也正是VR大空间所面临的一大现状。

据VR陀螺不完全统计,在2025年上半年100+大空间项目中,历史文化与科幻太空类几乎占据了50%的市场,内容的相似度极高。同时现阶段国内超80%以上的内容,都偏向于科普属性,无论是太空类、自然人文类、艺术文化类都能看到寓教于乐的身影,同质化比较严重。

有业内人士称,现阶段国内VR大空间几乎解决不了复购的问题,尤其对于成年人群体。不同于国外很多VR大空间项目,国外很多项目娱乐属性很高,如果一场体验足够好玩,就会有很多人想再玩一次。国内大空间项目则弱化了好玩度,有文化属性也有用户心理,这就导致VR大空间的体验很少人愿意多玩几次。

甚至还有业内人士认为,明年说不定就会看到很多门店在陆续关闭,大空间还能不能存活下去,都是一个问题。无论明年会如何发展,现阶段无疑VR大空间无疑已陷入内容质量参差不齐、题材同质化严重、体验雷同等等困境,想要激活消费市场,大空间所展现的活力显然还不够。

变中求变,寻找VR大空间新拐点

随着市场涨势惊人,千店规模的到来,业内也开始反思行业存在的问题,不断寻求转变。

首先是大店综合体模式的出现,1000平以上的体验门店越来越多。很多运营商开始叠加服务,以扩大覆盖客群。例如北京798超维视界落地的3500平门店,集展览、体验、周边、休闲于一体的综合经营,让VR体验升级为大型年轻人钟爱的Citywalk新地标,既提高了生意的转化率,也让门店看着好玩很多。

而类似798超维视界采取的这种运营模式,则不断在业内铺开。西安、重庆、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均有大综合体门店落地,不仅如此,很多景区的大空间也采用了综合经营的门店模式。在这一点上,大家也算是狠狠尝试了一把创新。

其次则是小店的经营模式越来越多。各大「百城百店、百城千店」的计划便是一次落地的实践,相比于大店的经营模式,小店的占地面积通常只在100平左右,甚至有的门店低于100平,直接去掉了休闲娱乐的空间,只保留了体验的区域,很适合走连锁门店的道路,便于实现坪效最大化。

小体量经营的模式好处还有,单店的投资成本不高、还有效解决了线下商业模式的两大痛点,租金与人力开支,整体上经营压力会小很多,也更容易实现快速回本。

现在很多线下娱乐都采用了小店经营的模式,例如这几年KTV的转型,过去主流KTV品牌大多采用大店模式,多为重资产直营模式,单店投资超千万元,面积1500平方米以上,包厢数量60间起步,如今像星聚会、魅KTV等都摒弃了传统门店的做法,开始主力推300-800平空间的门店,控制投资总成本的同时,也便于大规模持续扩张。

那么,VR大空间的小店模式也与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如大千迷境合作的超220家门店,便也是如此的模式。整体门店体验面积都不大,选址也很灵活,抗风险能力也高,比较适合新入局的厂商。

开辟第二增长曲线,出海成为新选项

虽然业内尝试了不同的新模式,但对于很多厂商来说,也在不断寻找「第二市场」,出海已经成为诸多厂商的新选项。

据VR陀螺了解,自今年以来,陆续能够看到不少厂商项目出海的案例,先是以展览的形式在海外露出,后陆续落地海外。例如,《永远的盛唐》出海法国蓬皮杜国家艺术中心,《敦煌·千色之旅》、《隐秘的秦陵》、《唐宫夜宴》《探秘海昏侯国》等亮相日本,《丝绸幻旅》落地日本大阪、《熊猫的世界》落地卡塔尔首都多哈旺多姆广场,《金字塔幻象》亮相迪拜、《海天之间-妈祖沉浸式体验展》落地马来西亚等等。

而这波出海国家主要集中在东南亚,部分项目分布在日本、法国、英国、芬兰等地。以出海作为新支点,厂商们也正在构筑下一阶段的竞争门槛。

企业布局方面,元象科技预计今年还将会在法国、芬兰、英国、马来西亚等地开设线下互动影院,宇宙猜想宣布其2025年全球巡映计划,包括迪拜、巴黎、纽约、土耳其、泰国、越南、加拿大、韩国、比利时等国家,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联合中国-东盟中心、中国文物交流中心、丝路工业互联网促进中心、国文聚、恒信东方文化、咪咕文化、聚好看科技等还组织了东盟国家专题推介会,旨在促进VR大空间文化出海。

不过值得提醒的是,虽然国内厂商已经在陆续将其VR大空间项目推向海外,但对比海外大空间来看,国内大空间内容想在海外长期落地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毕竟文化属性不同,观察无论是Sandbox VR、VR ZONE DC还是英国的OTHER WORLD、Layered Reality,澳大利亚的Zero Latency等厂商的内容均偏向于娱乐性,大多依据游戏IP或者爆火内容IP改编而来;而国内这波出海的内容则偏向于文化类,文化之间的差异则可能导致国内大空间项目出海并不能完全获得市场,甚至难以取得市场成绩。

但站在全球化的道路上,厂商们出海的尝试也是寻求第二增长曲线。虽然存在不小的挑战,但同样机遇很大。如果本轮国内大空间厂商能够真正在海外市场落地经营,这些跑得快的企业,不仅能够不断适应市场变化,还构建了品牌长效竞争优势。

陀螺科技现已开放专栏入驻,详情请见入驻指南: https://www.tuoluo.cn/article/detail-27547.html

VR陀螺专栏: https://www.tuoluo.cn/columns/author1286744/

本文网址: https://www.tuoluo.cn/article/detail-10123974.html

免责声明:
1、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陀螺科技观点或立场。
2、如发现文章、图片等侵权行为,侵权责任将由作者本人承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