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大家来到本期Web3 Show。本次我们讨论的话题虽不及上次数量多,但每一个都颇具分量。今天的核心话题是:RWA与稳定币渐起,传统金融争相入局Web3的背景下,波卡将迎来怎样的机遇?
其实,波卡社群中有朋友好奇行业里正在发生什么。实际上行业里在悄然酝酿一件大事,这件大事就是RWA与稳定币。其中,稳定币或许大家相对更为熟悉。
我先简单梳理下稳定币的相关情况。首先,以美国为代表的全球经济核心力量,其经济活动与美元深度绑定。美国推出的《Genius法案》(也称《天才法案》)中,重点提及了对美元稳定币的约定及监管框架。在美国的带动下,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也陆续推出了各自的稳定币相关法案。
为何稳定币如此重要,能让众多强国及地区纷纷出台法案?我们先来看稳定币的基本情况。
稳定币的基本情况及意义
稳定币分为法币抵押稳定币、加密资产超额抵押稳定币、算法稳定币,主要分为这三大类。不过今天我们重点聚焦第一类:法币抵押稳定币。这一领域中,大家最熟悉且体量最大的当属USDT和USDC。它们的核心运作逻辑是:由特定发行机构在链上发行资产并交付给有需求的用户,而链下则有等额美元进行1:1兑换,以确保链上每一笔稳定币都有对应的线下美元支撑。发行机构在稳定币发行后,无需干预链上的使用场景,仅需在用户提出兑换法币需求时,提供1:1兑换服务即可。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链下抵押的美元通常会被用于投资美国短期国债、隔夜逆回购、货币市场基金等超低风险固定回报项目。以USDT为例,其发行规模已达上千亿美元,通过这类收益项目可获得可观回报。
稳定币的意义重大:其一,它解决了线上支付难题。相较于国外依赖信用卡的支付习惯,我国支付宝、微信支付等移动支付已十分发达,甚至跳过了信用卡普及阶段。但对国外而言,构建移动支付基础设施成本高昂,而以公链为代表的区块链技术提供了天然的第三方基础设施,各国可直接在公有区块链网络中构建稳定币,大幅降低基础设施建设成本。其二,跨境汇款更便捷。传统跨境汇款因银行体系、系统差异存在较高信任成本,流程复杂、周期长(通常需数天)且费用高(可达百分之几);而基于区块链的稳定币跨境汇款可秒级完成,费用极低甚至趋近于零。其三,隐私保护更完善。银行系统会记录资金流向,而稳定币交易能减少资金使用轨迹的暴露。其四,支持智能合约实现可编程性,拓展资产使用场景。其五,价格稳定性是核心优势。其他加密货币价格波动较大,而稳定币价格稳定,且转账交易高效、限制少。对于高通胀国家而言,使用美元稳定币可实现资产保值,无需线下排队兑换,线上即可快速操作。
现阶段稳定币领域的参与者日益增多。随着美国等国家出台相关法案,国家级玩家开始入场,此前更多是Web3行业内的企业或项目尝试,且因法律风险存在顾虑。如今,企业(包括电商、互联网公司、跨境公司、金融公司)也纷纷入局,这类企业对跨主体、跨国界的高效交互需求强烈,例如中国的蚂蚁金服、京东、腾讯等都在积极布局。
当前稳定币格局是怎样的?
一是大国博弈加剧。
美国积极推动稳定币,旨在依托美元稳定币的高市场占有率提升美元全球影响力,甚至可能构建围绕美元稳定币的新SWIFT体系,挤压其他货币国际化(如人民币国际化);同时抢占加密行业全球领先地位,成为新兴资产评价者和规则制定者;更重要的是为美债寻找接盘资金。
美国当前深受美债问题影响,相关的“美债危机”核心在于美债利息持续增加,需更多买家购入美债。但美债规模不断扩大,变相降低了其他国家对美国的信心,而信心下降又会影响美元价值。美元前段时间持续走跌,近期虽略有回升,但其内核仍是其他国家对美元及美国未来的信心减弱。
这种信心变化直接影响美债购买意愿。此前,各国因对美国偿债能力有信心,既为获取收益,也为进行外汇储备,会大量购买美债(如中国、日本等),由此形成“美债与美元”的二元结构。但如今美国信用下降、美元贬值,各国购买美债的意愿降低,美国急需资金接盘,于是将目光投向稳定币,试图通过稳定币扩大美元流通量。
具体操作可通过这个案例来看看未来的可能性。6月25日,美国正协商将加密货币作为住房抵押贷款资产,并要求房利美、房地美两大房地产公司做好准备。若该方案落地,可能形成这样的循环:
1. 用美元通过发行机构生成稳定币,用户可再用稳定币购买比特币、以太坊等资产;
2. 将这些加密资产抵押购房,房产又可在传统金融环境中抵押贷款,获得更多美元;
3. 新增美元再次生成稳定币,形成链上循环。
同时,链下环节中,稳定币发行机构会用持有的美元购买更多美债。整个过程中,美元通过“链上循环+链下购债”实现用一美元做了好几美元做的事,可为美债提供海量购买力,缓解美债的购买危机,形成了新的“美债、美元、稳定币”的三元结构。不过这一效果的前提是稳定币相关方案能顺利推行,因此美国必然会推动美元稳定币落地。
其他国家为避免落后也不得不跟进,例如中国官方已在陆家嘴论坛等场合提及稳定币和加密货币,以及各国自身需求驱动。对内可依托许可性基础设施运行面向国内的CBDC(央行数字货币,中国的CBDC被命名为数字人民币,简称DC/EP),实现资金溯源、经济政策精准执行、可编程经济(如通过智能合约确保工程款专款专用)、自动化税收征管等,还可加强监管、打击犯罪、降低信任成本(减少审计人力)并提高税收效率。对外则需离岸稳定币,在公平公开的基础设施上与其他国家交互,提高对外的资金流效率,并设置专门互换端口,方便用户使用和监管层监管。
二是技术基础变革。
稳定币支付体验优于PayPal等传统支付方式,流通量已超越部分大型传统支付公司,且稳定币计息方式逐渐增多,可能替代银行业部分功能,倒逼传统支付和银行业转型(如传统支付公司收购Web3支付公司布局未来)。
三是稳定币的发展趋势。
稳定币的发展中,目前常见的多为不生息的类型。不过,若稳定币背后的资产为国债等,或结合其他有收益的场景,就可能逐渐具备生息能力。具备生息能力的稳定币可与传统银行形成对比——若生息稳定币的收益超过传统银行业,就能满足更多人的需求,其发展也必然会成为重要方向。
至于如何实现生息,目前各类探索方式各有特点,相关模式仍在探索阶段,值得关注。
稳定币对基础设施有哪些明确需求
稳定币所需的基础设施应具备以下特性:
1.主权性:发行主体通常希望基础设施由自身主导(可能是偏中心化或完全中心化模式),例如自行发行类似Rollup的基础设施。原因在于稳定币常涉及高频支付场景,对基础设施的性能和费率要求极高。若依托公链(如以太坊),可能因其他热门项目导致网络拥堵、转账费率上升,进而影响稳定币正常运行——尤其金融类项目需避免业务受其他项目干扰,因此主权性是稳定币项目的重要诉求。
2.稳定性:需保障持续运行,避免频繁断网或卡顿。
3.高性能与低费率:支付场景已拓展至全球,且可能涉及微支付(如1美元支付),若费率过高(如0.5美元)会显著增加成本;同时,全球用户高频使用对网络性能要求极高,性能不足会严重影响用户体验,制约项目发展。
4.兼容性与扩展性:区块链技术不断迭代,基础设施需适配未来波卡等更多区块链技术的发展,而非依赖老旧技术。
而波卡具备上述所有特性,因此波卡有望凭借对稳定币需求的适配,自然发展成为稳定币所需的基础设施。
当前热门的RWA方向是怎样的,波卡又如何从中获益?
除稳定币外,RWA(真实世界资产)上链也是热点,今天重点关注股票上链。股票上链旨在打通数字货币与股票交易壁垒,实现币股同场景交易。目前主流项目包括发行美股的Xstocks,全球知名券商Robinhood也将许多美股上链了,并计划推出Layer2,不仅如此它还将未上市优质企业(如OpenAI)股票上链。那这样一想的话是不是可以把很多加密行业的玩法都可以结合起来,因为加密行业有非常多的资产发行方式。比如说围绕着资产发行,我们可以提供非常多的预售空投,设计很多积分玩法,这样是不是就可以把更多的传统的这种玩法给激活。此外,第一个在美国上市的交易所Coinbase也在酝酿币股交易。
那么波卡(尤其是DOT)能够如何从中受益呢?
ETF推动
传统资金正通过ETF大量买入比特币、以太坊(近期多次出现连续多周大额买入),这类资金流入是推动加密资产(如DOT)增长的直接方式。目前DOT在美国的ETF申请由Grayscale和21Shares主导,虽已被延期多次,但按规定,今年11月将迎来最终决策(无法再以延期为由搁置)。
借鉴“微策略模式”
微策略是首个大量购买比特币的上市公司,其逻辑适合业务规模较小(如年营收数百万至千万美元、主业发展一般)的公司——大型公司(如苹果)若效仿,可能弱化自身核心业务,因此难以采用该模式。
微策略的具体操作逻辑为:
1.宣布用公司资金购买比特币;
2.股市作为“预期驱动市场”,会对该行为赋予溢价(例如用1亿美元购买比特币后,股价可能按比特币价值的数倍溢价,使公司估值高于所持比特币实际价值);
3.利用溢价通过发行股票或债券融资,再将融资资金用于购买比特币,进一步推高股价和溢价,形成循环。对波卡而言,可向上市公司推广DOT,使其成为加密资产储备标的(部分上市公司会配置多类加密资产,而非仅比特币、以太坊)。
收购上市公司“借壳”
类似波场、Conflux收购上市公司“借壳”的模式——收购后宣布用该上市公司资金购买对应代币(如TRX、CFX),再通过上述微策略的逻辑形成循环。波卡也可探索此类路径。
依托币股交易
币股交易会吸引大量股票资金流入,若同时带动稳定币规模增长,公链上的资金量将增加,进而溢出至生态项目,推动波卡生态繁荣。生态繁荣会增强市场对DOT的预期,吸引更多买盘,促进DOT发展。
Gavin博士对于DOT总量调整的提议
第二个话题是近期热议的DOT总量调整提议。Gavin博士在JAM技术讨论群中提出将DOT总量上限设为π×10⁹(约31.4亿),计划在每年3月14日圆周率日减少,每两年减少一次,最终在2061年达到总量上限。
这样设计的效果是Staking的奖励不稳定且逐渐减少,这会导致基于Staking收益的产品奖励同步减少、竞争力下降,进而抑制相关生态项目(如LST类项目)的发展。同时,通胀资金减少会使国库资金逐渐缩减,导致国库资金难以长期用于激励生态发展。
我们的核心观点是,不赞同这种设计方式,原因如下:
1.设计适配性问题:该设计借鉴了比特币总量恒定的思路,但比特币作为非智能合约平台,仅靠经济模型和叙事即可发展并获得传统金融认可;而波卡作为智能合约基础设施,用户更关注其实际功能(如支持应用部署等)的表现,而非仅依赖经济模型总量调整,因此该设计并不适配。
2.Staking收益的双重影响:Staking收益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吸引用户参与Staking,维护波卡(PoS网络)的网络安全;二是作为链上最低风险收益率,像传统金融中的银行利率一样影响市场——收益过高会抑制资金流动,过低则可能降低Staking参与度,威胁网络安全,需平衡两者关系。
3.对生态项目的影响:大量项目依赖Staking收益设计,例如DeFi类项目(如提供高收益产品或组合型产品)、非DeFi项目(通过用户质押DOT提供服务,并将Staking收益二次分配以提升用户忠诚度)。若按Gavin博士的设计(Staking收益降低且数量逐年减少、总量增加),会导致收益占比大幅下滑,严重影响这类项目的生存和发展。
此外,Staking收益背后的稳定通胀率,决定了国库资金的稳定流入,而国库具有重要意义:
- 生态启动与竞争需求:所有成功的公链在冷启动阶段都依赖链上激励计划吸引资金和用户;且竞争对手长期拥有国库储备,波卡若缺乏国库会天然处于竞争劣势。
- 经济调控功能:可通过定期拿出固定比例通胀资金刺激经济,例如结合即将落地的机制(原80%手续费汇入国库,现可改为燃烧),定向激励高频交易用户(促进燃烧)和高TVL用户(提升资金活跃度,并锁仓更多DOT)。
- 资金使用的合理性:用户担忧“国库资金闲置”,但关键是制定高效使用计划。需明确“持有资金”与“闲置资金”的区别——有资金才能推进生态,可通过DCA(定期交易)方式将DOT转入去中心化超额抵押项目(如Sky协议),既避免国库资金砸盘,又能释放资金支持生态。
最后,关于DOT通胀率的设计:可先将当前8%左右的通胀率降至3%-4%,再通过激励生态带来2%左右的燃烧量,最终实现0%-2%的通胀率(2%是各国央行认可的温和水平)。这种设计既能控制通胀,又能通过资金投入激活生态,比“设定总量上限导致通缩”更优——资金流动才能推动经济增长,实现生态正向循环。
社区提问:其他公链抢占传统金融份额时,波卡是否会落后
我们的答案是否定的。商业模式会选择更适配的基础设施,例如时间代币化项目Time.Fun因Base链高峰期交易费过高(几美金)迁移至Solana;Solana部分顶级项目因性能稳定性问题迁移至波卡生态的Peaq。传统金融大规模进入加密领域将考验公链性能,对安全性敏感的机构更需主权性基础设施(避免其他项目占用带宽影响自身业务)。波卡在主权性、性能、费用稳定性、安全性等方面具备优势,若能完善基础设施,必将成为商业层面的优选。
以上即为本次主要话题。若大家有其他问题,可在推特或社群留言,我们将在下一期Web3 Show中讨论。感谢大家的聆听,期待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