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手机市场竞争愈发激烈的当下,各大手机厂商为寻求新的增长点,纷纷踏上了 “跨界” 之路。从小米汽车再到星纪魅族、OPPO 等都在布局的 AI 眼镜,多元化发展浪潮愈演愈烈。
当然,“什么火做什么”是手机厂商们选择第二发展曲线的首要因素,在具身智能成为继人工智能后的下一个颠覆性产品后,有部分公司也开始了在机器人研发方向上的布局。
AI、MR 只是前菜,家庭机器人
才是未来的vivo 生态核心
在博鳌亚洲论坛 2025 年年会上,vivo 执行副总裁、首席运营官胡柏山,宣布 vivo 已经正式成立了机器人 Lab,布局机器人赛道,聚焦孵化机器人的“大脑”和“眼睛”,同时主攻消费级市场,研发个人和家庭场景的机器人产品。
胡柏山表示,vivo 将通过人工智能与影像两大技术驱动,专注于机器人‘大脑’和‘眼睛’的技术研发方向。 “这是 vivo 三十年技术积累的必然延伸,更是破解老龄化社会刚需的战略选择。vivo 以往积累的智能手机技术,能为家庭机器人复用,其中,自研蓝心大模型已完成 70 亿参数端侧部署,多模态交互能力可直接用于机器人。”
图源:网络
其实,vivo 的机器人战略早有苗头。2023 年 12 月,胡柏山就曾公开表示过,人形机器人是 vivo 未来可以顺势切入的一个行业。大模型是人形机器人的大脑,vivo 蓝心大模型持续迭代,会让机器人有强大的“思考”能力,混合现实(MR)会让机器人有强大的空间感知能力。
而根据公开资料显示,vivo 于 2024 年 6 月申请并公开了“机器人及其控制方法”“通信机器人、控制方法、装置和可读存储介质”两个专利;2024 年 7 月,vivo 又申请并公开了“基于混合现实的交互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的专利。
种种迹象表明,vivo 这场看似突然的 “跨界”,实则是一场多年技术积淀的高效复用,是站在 vivo 已有的产品地基之上的。
在手机行业,vivo 最为出彩也是最为出圈的就是强大的手机影像能力。vivo 多年来在手机影像领域积累了诸多技术和经验,这些对其跨界 MR、机器人产品有着诸多优势。
在视觉捕捉上,vivo 自研的 VCS 仿生光谱技术、微云台防抖和超大底传感器等光学硬件,可助力 MR 设备和机器人更精准、高效地感知环境。
在视觉信息处理上,vivo 通过自研影像芯片,融合夜景降噪、运动防抖(EIS)、HDR 等技术,能让 MR 设备和机器人在复杂环境下也可高效处理视觉信息。再结合 3D 视觉、SLAM 空间计算等技术,机器人也能够有更精准的立体感知和空间交互能力。
在博鳌亚洲论坛 2025 年会现场,vivo 也展示了其首款 MR 混合现实头显 vivo Vision,胡柏山今年初表示,MR 是做好机器人的关键技术,能让机器人具有强大的空间感知能力,充当机器人的“眼睛”,再融合自研的图像识别算法与多模态大模型,vivo 可赋予机器人实时理解环境、人类意图与任务指令的能力,拔高机器人“大脑”和“眼睛”的能力上限。
图源:网络
根据胡柏山透露的消息,vivo 的 MR 团队目前已经达到 500 人规模,预计将在今年 9 月在全国多个城市上线高保真原型机体验,而 vivo Vision 最后呈现出的效果将很大程度上影响其机器人的研发进度,以及 vivo 的智能家居生态最终的落地效果。
此前,vivo 的智能家居场景还是以手机为控制中枢。为了让消费者更直观地感受到 vivo 全力构建的 IoT 生态,vivo 于 2022 年在深圳、广州、杭州的线下体验店率先引入“智慧生活”沙盘,通过实物设备和家具模型的陈列演示再现家居场景。
消费者可以使用 vivo 手机作为控制中枢,通过 vivo 智慧生活 APP 控制沙盘中的智能台灯、智能摄像头、红外转发器、湿温度计、门磁及智能门锁等一众 IoT 产品,在门店就能轻松模拟出离家/回家等智能场景。
但当机器人研发提上日程之后,vivo 未来智慧生活蓝图的核心已经从手机转变成机器人。
根据胡柏山的说法,从某种意义上说,机器人就是手机的另一种形态,或者说是手机现有能力的进化。
在他看来,机器人是手机行业的未来。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家庭服务、医疗和养老领域对机器人的需求预计将不断上升,机器人将成为连接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的桥梁。
“当前的 AI 和机器人分别代表了数字世界和物理世界的顶尖技术成果,但两个世界尚处于相对独立状态,未能完美链接,而机器人能承担起连接二者的角色。”
也正因此,vivo 的手机-MR-机器人技术路线选择也变得有迹可循,对于 vivo 来说,MR 头显并不只是新的电子硬件品类,更是帮助机器人完善空间感知系统的“眼睛”,是实现机器人在家庭场景落地的必要一环。
根据 vivo 官方披露的计划,预计未来三年内,vivo 将在深化 6G、人工智能、MR 等前沿技术布局的情况下,推出其首款聚焦家庭场景的机器人产品,剑指同行小米的“人车家”生态。
从 2023 年开始,vivo 就提出了全面开放的生态策略,围绕智慧出行、智能家居、智慧办公、运动健康、影音娱乐五大场景与生态伙伴携手构建万物智联体验。
结合其此前提出的“1+2+N” 开放 AI 框架(1 个自研大模型 + 2 个核心应用 + N 个开发者定制模型),vivo 长期深耕的 AI 大模型、影像技术、芯片等优势都可以复用在机器人业务上,很容易打造出自己的“人机家”生态,完成从 “移动终端” 向 “家庭智能中枢” 的战略跃迁。
图源:网络
而在这一目标之前,vivo 需要攻克的难关还有很多,MR、机器人、AI 技术齐头并进,vivo 越来越像那个“什么都要做”的小米。
从手机向泛科技生态辐射,
vivo 正在开始“小米化”
作为一家成立于 2010 年的科技公司,小米凭借高性价比手机迅速打开市场,积累了大量用户,为后续发展奠定基础。
在 2015 年 MIUI 全球激活用户数量突破 1 亿后,小米就在一年后火速成立小米探索实验室,进军 VR/机器人等前沿科技,并正式启用 MIJIA 米家品牌,发布了首款米家品牌产品 —— 米家压力 IH 电饭煲,开始布局其智能家居生态链,进一步扩大品牌影响力。
到了 2018 年,在智能家居产业链成熟后,小米又将核心战略升级为 “手机 ×AIoT”,宣布成立 “小米 AIoT 开发者基金”,以打造开放的 AI 新生态。
现在,小米已经建立起全球领先的消费级 AIoT 平台,产品涵盖智能电视、手机、路由器、空气净化器等众多品类,再加上逐渐起步的智能电动汽车业务,小米的产业图谱已经从最初的手机辐射至现如今“人车家”生态。
反观 vivo 的战略转变则颇有一种“小米化”的路子,即以手机为基点,逐渐向泛科技产品领域扩张。与小米的“人车家”生态相似,vivo 也是想以核心产品为支点,打造出一条完整的智能生活产品链条。
但显然,想要做下一个小米并不简单,小米的“人车家”生态链条最终得以打通,靠的是小米多年积累起来的生态协同布局与供应链垂直整合能力。
截至目前,小米智能手机业务全球出货量稳居全球前三,为生态提供了庞大的用户入口和流量。智能汽车业务首款车型 SU7 上市 9 个月交付量达 13.68 万辆,超预期完成目标,汽车作为新流量入口,带动线下门店扩张。IoT 与生活消费产品年营收首次突破千亿,智能大家电出货量同比增速均超 30%,与手机、汽车形成互联生态闭环。
小米 AIoT 平台已连接超 9 亿设备(不含手机、平板),同比增长 22.3%,拥有 5 件以上设备的用户超 1830 万,米家 APP 月活用户破亿。其硬件 + 软件深度整合的模式,使得 MIUI 系统与智能设备能无缝联动,构建出庞大的 AIoT 生态。
依托过去的手机、家电供应链管理经验,小米能够快速搭建汽车产业链,如北京亦庄自建工厂,同时通过投资参股近百家汽车供应链企业,如车规级芯片、激光雷达、智驾软件解决方案、线控执行器、动力电池和电池原材料等,确保核心技术可控,保障了产品的供应稳定和技术的自主性。
相较之下,在机器人领域,vivo 并不执着于整机自主研发,反而更想成为产业链中的关键一环,将重心放在自己擅长的 AI+影像领域。
机器人整机研发需要投入大量资源在多个领域,包括机械设计、运动控制等,对于此前没有机器人整机研发经验的 vivo 来说,“全栈自研” 的模式可能会导致资源分散、成本高企。
因此,vivo 未来大概率还是会跟会胡柏山说的那样,和行业里的伙伴合作研发机器人,届时,vivo 只需要聚焦自身擅长的影像领域,把机械臂、灵巧手、零部件等本体制造交给更专业的合作伙伴,不仅能够避免重复投资,还能创造开放共赢的生态,加速技术和商业的平衡。
图源:网络
至于机器人的大脑——AI,对于手机厂商来说,AI 早已成为各家的核心战略。
小米将 2025 年研发总投入的四分之一(约 75 亿元)聚焦 AI 领域,全力推动 AI 技术在各个终端产品的落地应用,并提出两至三年内完成向 AIOS 进化的目标。
荣耀在 2025 世界移动通信大会期间发布 “荣耀阿尔法战略”,宣布从智能手机制造商转型成为全球领先的 AI 终端生态公司,未来五年计划投入超过 100 亿美元,通过打造真正智慧的手机、构建智慧的生态与塑造智慧的世界三大关键步骤推动战略落地。
中兴则将 “连接 + 算力” 定位为长期战略,在大模型方面践行 “1+N+X” 策略,推动 AI 端侧应用,强化 AI 手机和 AI 家庭布局,提出 “AI for All” 战略,基于星云 AI OS 布局全系列 AI 终端,实现人、车、家全场景互联。
大家都在围绕 AI 做生态,只不过 vivo 选择了与自身契合度更高的机器人。据悉,在确定机器人战略前,vivo 还曾对新能源汽车产业链进行过深度调研,结果发现其与 vivo 现有的技术可复用性只有 10%。
反观机器人领域,无论是 vivo 长期深耕的 AI 大模型,还是影像、芯片、电池和操作系统等,现有能力的 80% 均可复用在机器人业务上,再加上目前 vivo 手机及其搭载的蓝心大模型已长期服务全球 5 亿用户,丰富的产品经验,也能帮助其快速摸透机器人的用户需求。
结语
vivo 通过机器人描绘出的智慧生活愿景十分美好,但显然,想要用机器人在短时间内撑起一整个家庭智能中枢战略仍困难重重。
还是以小米为例,从 2018 年小米申请米车生活、米车等商标开始,小米经历了 2021 年成立全资子公司负责智能电动汽车业务、再到 2022 年首台工程车下线,直到 2023 年 12 月,首车小米 SU7 才正式亮相。
近 6 年时间,小米 “人车家全生态”才初见雏形,而 vivo 从 2023 年 12 月宣布计划进入人形机器人赛道,到近期预计首批成果将在 2026 年 9-10 月以原型机形式亮相,距离真正能进入家庭场景的机器人产品落地还有很长一段时间。
当然这不是 vivo 一家的问题,在日前举行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 2025 年年会中,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被问及家用人形机器人何时能上市时表示,就表示与发展更快的工业端机器人相比,家庭机器人发展会更慢,家用人形机器人落地不是最近两三年可以实现的。
均普人工智能与人形机器人研究院院长兼首席科学家郭继舜也曾表示过,以当前时间节点来看,未来三年智能机器人在仓储搬运和工厂作业中有比较大的落地,而家庭保姆和医疗护理预计还有五到十年。可见,受制于技术和人才方面的障碍,智能机器人进入家庭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图源:小米
总的来看,从手机到 AI,再到机器人,vivo 的转型路线相比小米要保守得多,但难度却一点也不小,除了技术上的难关外,机器人的赛道上挤满了参赛者,且不提优必选、宇树等“专业选手”,就说家庭机器人概念火了之后,很可能马上就要开始跟进的友商,包括那个“什么都在做”的小米。小米早在 2022 年就发布了首款全尺寸人形仿生机器人 CyberOne,只不过目前主要还面向工业,仍未能大张旗鼓进入家庭场景。
根据 vivo 官网的招聘信息显示,vivo 目前已开始招聘机器人相关领域的技术专家,工作地点包括上海、东莞、美国等地。vivo 加速推动机器人项目任务紧迫,不然,还没等成为“下一个小米”,真正的小米可能就要来分口汤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