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整个行业角度看,首批备案清单落地是一个积极信号,意味着监管层已经从网络内容管理的高度,将区块链作为一个重要的技术和内容品类来对待;其次,这也反向证明了区块链技术的发展开始引起人们的重视;
最为重要的是,备案清单落地标志行业发展将进入规范化、快速发展阶段,后续众多的区块链企业可以合规的开启业务。
备案有利于区块链行业的整体发展,说明区块链激素迈出了规范化的第一步,越来越多的企业可以正规的做应用。
本文从备案企业分析
no.1 备案清单分析
2019 年 3 月 30 日,国家网信办发布《关于第一批境内区块链信息服务备案编号的公告》,公开发布了第一批共 197 个区块链信息服务名称及备案编号。本轮区块链信息服务备案编号的发布是以 2019 年 2 月《区块链信息服务管理规定》为依据的,规范我国区块链行业发展所发布的备案依据。
图1: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图2:区块链信息服务备案管理系统
截止目前,两个批次已备案的企业 414 家,备案项目一共 506 项,其中,第一批备案项目 197 个,第二批备案项目 309 个,第二批数量较第一批增加了 56.86% ,部分名单如下:
图3:境内区块链信息服务备案清单(第一批)
来源: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图4:境内区块链信息服务备案清单(第二批)
来源: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阳光区块链研究所统计,两个批次里,位居前四的都是北上广浙,第二批备案名单里,河北省、安徽省、辽宁省、山西省 4 个省成为备案名单中的新晋省市。
图5:区块链信息备案数量分布
北京备案区块链项目 150 个,连续两个批次名列全国第一。其次是广东深圳,两个批次备案数都是排名第二。阳光区块链研究所特别关注到,上海在第二批次里备案项目数高达 53 个,两批次总数跃居第三。
图6:区块链信息备案地区分布
截至目前,两个批次合计,排名前五的分别是北京、广东、上海、浙江和江苏。
图7:区块公司注册时间、资本概况
(数据来源于:企查查)
截止2020年2月11日全国(涵盖未备案)区块链公司,在业 26,057 个,存续 79,555 个,注销、吊销 5,7331 个。46.23%区块链公司注册资本在 0-500 万之间。
no.2 备案领域及服务范围
目前区块链产业生态主要聚焦在行业应用和基础设施方面。深入到企业基础设施及平台层面,在区块链硬件、底层平台架构、解决方案、数字存储和网络安全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表1:区块链技术在产业应用领域涉及的范围及具体内容
中国境内一共通过了 506 个区块链产品的备案,其中,金融领域的备案项目高达 120 个,约占 23.72%,成为区块链技术应用布局最多的领域;基础服务领域备案的项目有 109 个,约占 21.54% ,主要聚焦区块链平台及系统服务。
图8:区块链备案项目.各领域布局统计
同时,知识产权、政务服务、食品溯源、司法等领域的区块链技术应用也在加速落地,共有备案服务 161 个,约占总数的 31.82% 。除底层基础服务外,金融、知识产权、政务服务、食品农业领域的备案服务产品较多。
图9:区块链备案项目在各领域布局占比
no.3 国内公司区块链专利分析
中国区块链国际专利数高达 532 个,其中 70% 左右的区块链国际专利都是与基础设施和底层技术有关,按照区块链产业链图谱,可将区块链专利分为 2 大类,即行业应用层和基础设施及底层技术层。
图10:国内区块链国际专利行业分布图谱
超过 70% 的区块链国际专利是关于基础设施及底层技术这一层,其中数据/信息服务、交易处理方法和智能合约是专利数量最多的3项技术,分别有125、34 和 28 件。在行业应用层,金融、数字资产和区块链法律是专利数量分布最多的 3 个行业,分别有 28、18 和 12 件。
总 结
no.5 现阶段面临的挑战
社会认知和认可度有限,C端感知力不足
- 作为一门多学科交叉的新技术和新科学,区块链存在一定认知门槛;
- 作为数字经济时代的基础技术设施,区块链技术过于抽象,C 端感知力不足;
- 区块链技术标准和监管准则相对滞后,对区块链的理解各不相同;
- 此前数字货币乱象一定程度上导致区块链被污名化,厘清区块链和数字货币的关系并非朝夕之功。
业务盈利点不明确,使用场景进一步发掘
- 区块链技术不是万能,不是所有场景都适合使用区块链。
- 传统中心化解决方案和区块链解决方案各有千秋,要根据业务需求和场景特点选择合适的解决方案。
- 除社会公共服务外,适合区块链技术的商业化场景可能需要具备三项典型条件。1)效率和信任公平,更注重后者。2)需多方协作,且相互间最好没有明确隶属关系。3)参与各方愿让渡或交易数据主权,同时愿意无条件共享数据。
核心技术有待突破,国内外差距依旧存在
- 区块链核心技术有待突破,包括跨链、侧链等拓展技术、区块链的互操作性与兼容性等问题都亟需解决。
- “1024” 会议中强调,要强化基础研究,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努力让我国在区块链这个新兴领域走在理论最前沿、占据创新制高点、取得产业新优势。
- 但现实是,无论是主流的基础共识算法,还是跨链侧链、分片、闪电网络等区块链拓展技术,又或者 DeFi 等新型衍生金融生态,都是由国外企业或开发团队主导。中国在区块链基础设施和底层技术方面的竞争力还存在很大发展空间。国内在联盟链方面尝试较多,发展较为顺利——打造国产自主可控的联盟链。
人才供需不平衡,专业开发人员较少
- 国内掀起区块链热潮,越来越多企业开始积极布局区块链,对区块链人才的需求量急剧增加
- 区块链人才匮乏问题在研发人员身上愈加明显。中国在区块链专利上领先全球,但研发人员整体规模相对较小。据 Forkest 研究统计,2019 年中国共有 5290 名区块链开发人员,仅为美国的 1/9、印度的 1/6、瑞士的 1/3。
- 这也在某种程度上解释了中国在区块链基础设施和底层技术方面发展不足的原因。
no.6展望2020
- 区块链监管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 行业与技术标准逐渐形成。
- 中国央行数字货币有望问世,并掀起新一轮全球稳定货币热潮。
- 区块链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结合更为紧密,5G商用为区块链发展增速。
- 国内区块链技术概念认知度更高,To G 业务将保持热度,但发展路径上与欧美差异愈加明显。
- 机构布局更加理性,实际应用场景更加丰富。
- 区块链之间将存在更多互操作性,跨链技术有望突破。
- Libra有望问世,但可能不再是“最初的模样”。
- DeFi 概念更受关注,发展更加迅速,但受限于应用场景和底层技术,短期内不会出现杀手级应用。
- 长期来看,区块链系统不一定是链式结构,无链区块链可能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