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银行信用卡困于“规模降、风险升”,李志涛三年大考及格吗?

IP归属:北京

文章AI导读

一键萃取文章精髓,核心观点即刻呈现

曾经被视为零售转型“利器”的信用卡业务,如今却成为中信银行最难啃的“骨头”。今年上半年,中信银行信用卡业务的贷款余额退回六年前水平,不良率高居同业前列,客户投诉持续高企。

在信用卡行业从增量扩张转向存量博弈的浪潮中,李志涛带领下的中信银行信用卡中心并未展现出应有的战略定力与创新突破,反而陷入规模收缩与风险积压的恶性循环。

昔日“王者”,何以至此?

李志涛掌舵三年未扭转

2025年上半年,中信银行交出了一份“增利不增收”的成绩单,营业收入同比下降2.99%至1057.62亿元,归母净利润微增2.78%至364.78亿元。

尤其在被视为未来增长引擎的零售银行板块,中信银行上半年的数据表现令人大跌眼镜。报告期内,零售银行业务实现营业净收入381.07亿元,同比下降8.43%,占整体营业净收入的39.24%;零售银行非利息净收入91.21 亿元,同比下降18.26%,占整体非利息净收入的30.35%。其中,信用卡非利息净收入53.89亿元,占非息净收入的17.93%。

截至2025年6月末,中信银行信用卡累计发卡1.26亿张,较上年末增长2.12%;但信用卡贷款余额为4584.55亿元,同比大幅下滑9.05%。这一数字不仅延续了2023年以来的下降趋势,且降幅进一步扩大。

对比历史数据,中信银行信用卡的贷款余额在2018年时达到4420.46亿元,2019年则突破5100亿元,此后便起伏不定,自2023年再次达到5206.91亿元之后又进入下行通道,2024年为4878.82亿元。这意味着,中信银行信用卡的贷款余额规模已跌至2019年前后的水平,相当于六年扩张成果近乎“归零”。

信用卡交易金额是信用卡活跃度的重要体现。2025年上半年末,中信银行信用卡的交易额为10854.12亿元,同比下降12.54%,这一跌幅远超行业平均水平。数据显示,招商银行同期交易额下降8.54%,建设银行、农业银行等大行降幅在5%左右。中信银行信用卡交易额的下滑速度明显更快,反映出其用户活跃度正在急剧流失。

值得注意的是,自2022年之后,中信银行信用卡交易额已连续出现负增长。其中,2022年至2024年全年交易量分别为27923亿元、27160亿元、24400亿元。

最具冲击力的数据来自收入端。2025年上半年,中信银行实现信用卡业务收入244.86亿元,同比大跌14.61%,降幅在股份制银行中排名靠前。反观2019年至2020年,中信银行的信用卡年收入一度突破600亿元大关,但自2024年降至559亿元后,可能短期内很难再重回巅峰。

在规模萎缩的同时,中信银行信用卡的资产质量也持续恶化。截至2025年6月末,信用卡不良贷款余额达125.16亿元,较上年末增加2.79亿元;不良率升至2.73%,较年初上升0.22个百分点,创下近年来新高。这一数据远高于招商银行同期1.75%的信用卡不良贷款率水平,甚至高于部分区域性银行。

事实上,中信银行信用卡的风险暴露并非无迹可寻。拉长时间线来看,2017年至2024年,中信银行信用卡不良贷款率分别为1.24%、1.85%、1.74%、2.38%、1.83%、2.06%、2.53%、2.51%。八年时间里,信用卡的不良贷款率翻了一倍多,资产质量管控压力陡增。

为应对困境,中信银行信用卡也加快了转型步伐。据公开信息,2022年,中信银行启动零售板块人事大调整。当年5月,李志涛从中信银行哈尔滨分行空降至信用卡中心,成为该中心历史上首位由分行直接调任的“一把手”。彼时这一任命被市场视为中信银行推动零售业务“板块协同”战略的重要举措,主要目的在于打破信用卡中心与总分行之间的壁垒,强化资源整合。

李志涛在中信银行零售条线深耕十余年,履历覆盖分行和总行管理岗位,是中信银行零售转型的关键人物之一。其上任后采取了一系列战略调整,如客群提优、分期扩量、增值创收等,试图在规模与质量之间找到平衡点。同时,大力推广现金分期、账单分期、购车分期等业务,并针对Z世代客群迭代升级多款“颜”系列卡产品。在增值服务领域还推出涵盖医疗、保险、生活权益的多元产品,还通过邀请客户升级高端白金卡、收取480元至3600元不等年费的方式拓展收入来源。

2025年上半年,中信银行信用卡新发卡客户中优质客群占比为55.48%,同比提升10.79个百分点;截至上半年末,低风险优质客群正常贷款占比为76.19%,同比提升6.48个百分点。

不过,这些转型策略并未能有效扭转局面。中信银行信用卡交易量和贷款余额的持续萎缩,导致其核心收入来源刷卡回佣和利息收入大幅下滑。

诚然,整个银行业的信用卡业务均面临压力。央行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和2024年,我国信用卡的数量合计减少超过8000万张。2025年上半年,15家上市银行(6家国有大行、9家股份制银行)信用卡贷款余额合计7.56万亿元,相比年初减少1961.3亿元,下降2.52%。其中,11家信用卡贷款余额较年初出现不同程度的收缩。

除消费习惯向移动支付转移,居民消费意愿下降也导致信用卡消费的“超前消费”属性被抑制。但问题在于,中信银行的信用卡业务作为曾经的“领跑者”,本应更具抗周期能力与创新能力,却在行业调整期表现得尤为脆弱,说明并非单纯受外部环境影响,而可能是内部战略执行不力、客户经营粗放、产品同质化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当前,整个信用卡行业已从增量竞争全面进入存量时代。中信银行信用卡业务的萎缩,一方面拖累了零售板块的整体表现;另一方面收入下滑迫使银行削减营销投入,导致积分缩水、权益减少,引发大量老客户不满;再者,不良率攀升意味着未来拨备压力加大,将进一步侵蚀利润空间,可能限制银行在其他领域的投资与发展。

辉煌不再的发展困局

回顾中信银行信用卡的发展历程,可谓是一部中国信用卡行业发展的缩影。2003年,中信银行正式发行信用卡,并同步发行白金信用卡,迅速吸引高净值人群,奠定了“高端卡专家”的品牌形象,也成为国内较早涉足信用卡业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之一。

经过三年精耕细作,2006年底,中信银行信用卡中心实现盈亏平衡,创造了当时国内信用卡业务最快盈利纪录。

早期的成功奠定了中信银行信用卡迅猛发展的基础,在2014至2019年的黄金六年里,实现了高速发展。数据显示,2014年中信银行信用卡累计发卡量为2459.6万张;而到2019年,这一数字已跃升至8332.93万张,五年间增长约2.4倍。

同一时期,中信银行的信用卡交易额从6072亿元猛增至2.56万亿元,贷款余额从1259亿元增长至5142.5亿元,业务收入更是从133亿元增长至605亿元。

这一阶段的爆发式增长,与中信银行实施的“零售转型”战略密切相关。2014年前后,面对利率市场化加速、金融脱媒加剧的挑战,多家股份制银行纷纷将零售业务作为转型方向。中信银行则把信用卡业务视为零售突破的“尖兵”,通过大规模营销投入、渠道合作和产品创新,实现了市场份额的快速提升。

2018年堪称中信银行信用卡业务的历史峰值。当年年报显示,中信银行信用卡累计发卡6705.69万张,比上年末增长35.27%;信用卡交易量达20815.83亿元,同比增长39.48%;贷款余额为4420.46亿元,同比增长32.63%。

各项指标均呈现高速增长态势,表面风光无限。然而,规模光环之下,风险隐患已悄然累积。同样在2018年,中信银行信用卡不良贷款率攀升至1.85%,较上年上升0.61个百分点,增速居同业前列。这种风险与规模的同步快速增长,可能表明中信银行信用卡的扩张模式有内在缺陷。

2021年,中信银行的信用卡累计发卡量突破1亿张,仅次于五大国有行,稳居股份制银行前列。但随着交易量、贷款余额、收入的全面下滑,其行业地位也逐渐被超越。近年来,招商银行依然保持2万亿级交易额,平安银行、兴业银行也在积极转型,而中信银行则在“收缩”与“稳定”之间有些摇摆不定。

更关键的是,中信银行失去了“高端卡”的独特标签。随着各大银行纷纷推出高端权益卡,中信银行原有的服务优势被迅速抹平,其主打的“36+1新生活”等权益活动,因规则复杂、门槛提高,已被用户诟病为“鸡肋”。

例如,在白金卡升级业务中,中信银行信用卡采取“激活前扣年费”的规则,客户尚未激活新卡,原卡便被扣除高达2000元的年费。这一事件引发大量客户投诉,反映了中信银行在提升收入与客户体验之间的艰难取舍。

信用卡业务的持续低迷,可能已对中信银行2021年提出的“零售第一战略”形成实质性拖累。中信银行原本期望通过大力发展零售业务优化收入结构,应对息差收窄挑战,当时信用卡业务被视为这一战略的重要支撑。

然而,现实发展与战略愿景出现了明显偏离。例如,2024年,中信银行零售银行业务营业净收入为818.21亿元,同比下降2.08%,税前利润更是同比大幅下滑42.08%,利润贡献占比也从2021年的34.7%急剧降至11.4%。

细究中信银行零售业务利润大幅下滑的原因,信用卡业务的收缩是一大症结所在。2024年,中信银行信用卡的交易量仅为2.44万亿元,同比大幅下降10.13%;信用卡业务收入为559.1亿元,同比下降5.91%。

转型之路布满荆棘,合规经营短板与消费者投诉也成为制约中信信用卡健康发展的另一重要因素。

监管方面频频亮起红灯。今年9月30日,中信银行因“违反金融统计相关规定;违反账户管理规定;违反反假货币业务管理规定;占压财政存款或资金;违反信用信息采集、提供、查询及相关管理规定;未按规定履行客户身份识别义务;未按规定保存客户身份资料和交易记录”等多项违法行为,被警告并罚款1535.7万元。其中,时任中信银行信用卡中心信贷审批部副总经理朱某龙对违反信用信息采集、提供、查询及相关管理规定负有责任,被罚款17万元。

2024年3月,中信银行信用卡中心杭州分中心因“信用卡资金用途管控不力,现金分期资金实际用于购买理财产品,未有效识别信用卡套现行为”,被监管机构罚款30万元。同年6月,中信银行信用卡中心因“监测策略存在缺漏,刷卡资金流入非消费领域”,被监管部门罚款50万元,时任中信银行信用卡中心授信业务管理部存量客户风险策略室副经理也被警告。

这类监管处罚并非孤例。近年来,中信银行多家分行因信用卡业务违规接连受到监管处罚,涉及客户信息保护、营销宣传不规范、资金用途监控不力等多个方面。这些处罚不仅带来经济损失,更严重损害了品牌公信力,暴露出其在合规与风险管理上的系统性漏洞。

更直接的警示来自消费者投诉数据。2025年上半年,中信银行共受理监管转办投诉7487笔,投诉量排名前三的业务为信用卡业务、个人贷款业务、借记卡账户管理及使用业务,占比分别为75.65%、13.85%、4.45%。据此计算,信用卡投诉量超过5600笔。

同时,中信银行信用卡的客户体验也正在下降。黑猫投诉平台上,截至10月20日,关于中信银行信用卡的投诉超2.5万条,主要集中在私自扣费、暴力催收、高额利息等问题,反映出中信银行信用卡业务在客户权益保护方面存在短板。

结语

当“跑马圈地”的扩张模式遭遇行业天花板,当规模至上的经营理念面临质量挑战,转型阵痛不可避免。中信银行信用卡的困境是信用卡行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过去三年,李志涛还没能带领中信银行的信用卡业务实现“逆袭”。在存量竞争时代,银行必须重新思考信用卡业务的战略定位,唯有真正理解用户、优化体验、打通生态,才能赢得未来。(图源:黑猫平台等)

风险提示:本文内容基于公开信息整理,不构成投资建议。

陀螺科技现已开放专栏入驻,详情请见入驻指南: https://www.tuoluo.cn/article/detail-27547.html

商业范儿专栏: https://www.tuoluo.cn/columns/author1912476/

本文网址: https://www.tuoluo.cn/article/detail-10126135.html

免责声明:
1、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陀螺科技观点或立场。
2、如发现文章、图片等侵权行为,侵权责任将由作者本人承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