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到了吗?曾靠低价进军中国市场的极兔,如今给人一种在国内“消失了”的感觉。
2025年上半年,国内外经济形势发生变化,极兔随之调整了市场策略:国内市场不再盲目追逐市场占有率,转而聚焦精细化运作;同时将重心锚定东南亚,稳稳抓住这片能给极兔带来稳定增长的市场。
这一调整迅速反映在业绩上。2025年第二至第三季度,极兔在东南亚的业务量同比增速从65.9%跃升至78.7%,而中国市场则从14.7%进一步放缓至10.4%。与此同时,其新市场同样增长迅猛,同比增速由23.7%提升至47.9%。
数据证明,极兔的战略天平已明显倾向海外。
市场需要重新评估极兔的同时,作为掌舵者的李杰同样备受瞩目。
据媒体报道,近日,香港知名股评人DavidWebb所创办的财经网站Webb-site公布2024年香港上市公司董事薪酬排行榜,其按董事总报酬由高至低排列,收录了前1000名董事资料。
其中,极兔李杰以5.18819亿港币的年薪位列第三,排名较2023年上升一位。
这不禁让人好奇,这一巨额薪酬从何而来?
一、香港排名第三,李杰年薪揭秘
其实,李杰的年薪并非通常理解的固定薪资,并不是咱们日常听到的“年薪几十万、几百万”。
剖析李杰的年薪结构,可以发现,它远非简单的工资收入,而是由多个部分共同构成。
据极兔2024年年报披露,李杰的薪酬包含了薪金、花红、退休金成本及股份收入,其中股份收入占比高达94.1%,是其巨额薪酬的绝对核心。
值得注意的是,极兔的股份激励逻辑与多数公司不同,很多公司用“股份分红”激励高管,极兔2024年年报里却标明,“截至2023年及2024年12月31日止年度,本公司并未派付或宣派任何股息。”
这意味着,他的巨额股份收入,并非来自传统的利润分红,而是他作为创始人,带领公司实现业绩增长和市场扩张,从而推动公司股价上涨所带来的回报,这也将掌舵者的利益与公司长期战略深度绑定。
这一将管理者与公司长期价值深度绑定的薪酬结构,其成效最终都需要通过公司的实际业绩与财务健康状况来验证。
2024年 ,极兔首次实现全年净利润转正。
据极兔2024年业绩报告,全年实现收入102.6亿美元,同比增长15.9%,总包裹量共计处理246.5亿个,同比增长31%。
相较2023年,极兔在2024年业绩期内盈利指标全面转正,首次实现扭亏为盈,经调整净利润约为2亿美元,经调整EBITDA(税息折旧及摊销前利润)达到7.8亿美元,大幅增长430.5%,公司盈利呈稳步发展态势。
从整体逻辑看,2024年李杰年薪排名提升也在情理之中。
这一逻辑在市场反馈中得到直接印证,据《上游新闻》报道,极兔于3月5日晚间公布2024年全年业绩后,市场迅速给出积极反应,3月7日,其股价上涨11.74%。
另外,根据极兔2025年前三季度经营数据,业务状况稳步向好(主要是东南亚及新市场),若这一增长态势得以保持,2025年李杰薪资极有可能再创新高。
然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极兔的基层。
二、高价年薪之下,极兔的服务泥潭
一两年前,极兔还是个在快递领域无法忽视的名字,被称为快递中的黑马,以低价优势迅速打开中国市场,开启在中国的急速扩张之路。
然而,这只凶猛“黑马”的闯入,引来了同行的反击。2020年,圆通、申通、韵达相继出手,严禁旗下加盟商与极兔合作,明确要求加盟商不得代理极兔的任何业务,为确保禁令落地,还配套了罚款机制。
与此同时,极兔内部也矛盾重重,这是因低价、业绩、服务质量引起的公司、加盟商与快递员之间的三角矛盾。
据报道,2022年,极兔网点时常陷入停滞、快递无人配送、快递员讨薪的状态,地点涉及江苏常州、重庆渝中、沈阳等地,极兔加盟商王某认为,除了罚款多、运营成本大等原因,派件费用低导致无法维持加盟商的运营是重要原因。
发展速度快、价格低廉,让加盟商叫苦不迭。
然而,最近一两年,网络上关于极兔加盟商的消息“突然”减少,2025年这一现象尤为明显。
这一变化并非偶然,一方面,正如极兔所言,在中国市场聚焦精细化运作;另一方面,极兔将业务重心转向东南亚及新市场,在中国,不再追求网点数量的野蛮增长。2025年前三季度,极兔在中国的网点数量分别为6900、6700、6600,实实在在的数据,无声地印证了极兔战略转向正在被坚定执行。
然而,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是,其服务质量作为长期存在的短板,至今备受诟病。
打开黑猫投诉平台,存在五万多条相关投诉,浏览页面发现,就9、10月份而言,几乎每天都存在对极兔的投诉,投诉内容包括无人揽件、不派件、虚假派送、延误、客服不作为等。
这些持续涌入的投诉,与其宣称的精细化运作形成强烈对比。当公司的目光与资源投向海外,其国内服务中最基础的“最后一公里”却依然深陷泥潭,这表明,昔日的“低价后遗症”与运营管理的基本功缺失,并未随着战略收缩而得到改善。
这也表明,极兔想从价格屠夫转向精细化运营,知易行难,这是一场需要彻底“换血”的大手术,道阻且长。
在资本与战略宏大叙事的当下,极兔完成了一次战略循环,从东南亚到中国再到东南亚。
如今,整个行业都在由规模向质量慢慢转变。极兔的“消失”,宣告了其在中国市场的闪电战已告一段落,而一场更为艰难的持久战,刚刚拉开序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