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芯天下丨产业丨我国首部“人工智能+”行动政策来了,支持普及与减少冲击并存

IP归属:广东

文章AI导读

一键萃取文章精髓,核心观点即刻呈现

前言

十年前,[互联网+]为中国铺设了全球最大的信息高速公路,催生了美团、字节跳动等一批新经济巨头;

十年后,[人工智能+]正试图为每个行业装上[云端大脑],推动经济社会从[效率提升]向[价值重构]跃迁。

近日,《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正式发布。

这份被业内称为我国首部[人工智能+]战略级行动纲领]的文件,明确了未来10年人工智能发展的路线图。

作者| 方文三

图片来源|网 络

AI落地的[关键窗口期],藏着AB两面

国家发改委在新闻发布会上提到一个核心判断:当前人工智能正处于[应用落地的关键窗口期]。

国家信息中心大数据发展部人工智能处处长刘枝将这个窗口期解读为[AB两面],恰好解释了政策出台的紧迫性。

A面是[技术普惠的红利期],相较于GPT初露锋芒时,如今的AI模型早已突破单一语言能力。

更关键的是,技术门槛正在[断崖式下降],训练一个中等规模模型的成本较2023年下降60%,工具链的完善让中小企业也能[用得起AI]。

B面是[战略机遇的倒计时],AI技术迭代正以[指数级]加速,头部企业每年投入千亿级资金推动模型能力跃升;

市场层面,先行者已开始构建技术壁垒。比如国内开源大模型在Hugging Face排行榜上占据前15位,DeepSeek、智谱等模型的全球开发者数量突破百万。

落后者不仅要多花数倍资金,更要付出无法弥补的时间成本。

从产业基础看,中国已具备[接得住]这份机遇的底气:2024年人工智能产业规模突破7000亿元,连续多年增速超20%;

算力总规模达280EFLOPS,相当于全球第五大算力集群;数据生产量41.06泽字节,能为AI模型提供[充足养料]。

当技术、资本、数据形成合力,[人工智能+]的出台便成了水到渠成的战略选择。

三阶段目标,从70%普及到智能社会

文件最引人注目的,是清晰的[三步走]目标,每一个时间节点都对应着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

①未来两年,AI将率先在科学技术、产业发展、消费提质、民生福祉、治理能力、全球合作六大领域[深度扎根]。

最直观的变化是[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普及率超70%]。

这意味着三年后,你身边可能每10个人里就有7个在用AI手机、智能家电,工作中会遇到[智能助理]自动整理会议纪要,看病时基层医院的AI系统能辅助诊断常见病。

②到[十五五]末,AI将从[重点领域]渗透到经济社会各角落,智能终端和智能体普及率超90%。

这个数字背后,是[智能经济成为中国经济重要增长极]的判断。

就像2010年后互联网经济占GDP比重持续攀升,2030年AI相关产业可能贡献数万亿GDP,催生一批[智能原生]企业。

③十年后的目标更具战略高度,[全面步入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发展新阶段],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支撑,这意味着AI将重塑社会运行逻辑。

城市治理中,[城市大脑]能实时调配交通、能源;公共服务里,AI能让优质教育、医疗资源跨越地域鸿沟;

全球合作层面,中国的AI技术可能成为[国际公共产品],帮助发展中国家提升农业产量、改善医疗条件。

国家信息中心主任徐强说:[人工智能+是我国首次以技术革新引领者身份参与全球生产力重构,为超大规模经济体现代化提供了新路径。]

从科研到民生,AI如何[+]出新世界

要实现上述目标,政策给出了清晰的六大重点行动,覆盖从科技创新到全球合作的全维度,每一项都有具体落地场景。

①[人工智能+科学技术]:过去,研发一款新药需要筛选数百万种分子,耗时十年、花费数十亿;现在,AI能像[智能磁铁]一样精准定位有效分子,将研发周期缩短至3-5年。

文件提出[加速科学发现进程],核心就是让AI成为继理论、实验、计算之后的[第四科研范式]。

比如DeepMind的AlphaFold2破解了蛋白质结构预测难题,国内科研团队开发的DeepFlame平台,能让火箭发动机仿真速度提升千倍。

未来,AI还将与生物制造、量子科技、6G协同创新。

②[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产业是AI落地的[主战场],政策不仅关注传统产业升级,更提出培育[智能原生]新业态。

这类企业从诞生起就以AI为[操作系统],而非事后加装。

更关键的是,政策首次提出[一二三产业全要素智能化转型],工业要覆盖设计、中试、生产全环节,农业要发展智能农机、育种大模型,服务业要从[数字赋能]升级为[智能驱动]。

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南宁说:[AI+产业不是简单替代人工,而是重构生产流程,让传统产业焕发新活力。]

③[人工智能+消费提质]:对普通人来说,消费领域的变化最直观。政策提出[拓展服务消费新场景],比如AI能让家政服务更个性化。

智能管家会根据老人习惯调整服务时间,AI推荐的旅游路线能精准匹配家庭需求;

[培育产品消费新业态]则意味着智能网联汽车、AI手机、智能家居会更普及,甚至脑机接口、元宇宙相关产品也可能走进日常生活。

未来,AI还将拓展[认知消费][情感消费],比如AI创作的个性化音乐、AI陪伴机器人,满足人们更高层次的需求。

④[人工智能+民生福祉]:政策特别强调AI的[人文关怀],提出[创造更智能的工作方式][更有效的学习方式][更有品质的生活]。

政策考虑到就业问题,提出[开展AI技能培训][就业风险评估],既让劳动者掌握新工具,又防范结构性失业。

[人工智能+治理能力]:AI将让社会治理更高效、更精准。在安全领域,提出[打造多元共治新格局],AI能用于安全生产监管、防灾减灾、公共安全预警。

⑥[人工智能+全球合作]:不同于某些国家的[技术封锁],中国提出[把AI作为造福人类的国际公共产品]。

比如国内开源大模型DeepSeek的低成本版本,在非洲受到开发者欢迎,帮助当地解决农业监测、医疗诊断难题;

中国还发起[人工智能能力建设国际合作之友小组],推动140多个国家参与AI合作。

未来,中国的AI技术可能会帮助发展中国家建设智能农场、远程医疗系统,让技术红利惠及更多人。

模型、算力、数据,一个都不能少

要让[人工智能+]落地,不能只靠口号,需要实打实的基础支撑。文件提出八项支撑能力,覆盖从技术到人才、从安全到政策的全链条。

①模型是[大脑]:国内已涌现出DeepSeek、阿里千问、百度文心等一批国际一流大模型,政策提出[提升模型基础能力],要推动训练效率提升、建立评估体系,避免[重复造轮子]。

②数据是[养料]:AI需要高质量数据喂养,提出[完善数据产权制度][建设高质量数据集]。

③算力是[动力]:没有足够的算力,再先进的模型也无法运行。提出[强化智能算力统筹],要建超大规模智算集群、完善全国一体化算力网,还会发放[算力券]降低企业成本。

④开源是[生态]:国内在Hugging Face的开源模型数量已占全球25%,政策鼓励[促进开源生态繁荣],将开源贡献纳入高校学分、企业成果认定。

开源不仅能降低创新门槛,还能吸引全球开发者,形成[众人拾柴]的生态。

此外,人才、政策、安全、应用环境也被纳入支撑体系。

比如[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教育部已推动2400余家企业与高校合作,培养620万AI相关人才;

[提升安全能力水平],文件12次提到[安全],要防范AI[幻觉]、算法歧视、智能体黑客风险。

和[互联网+]比,[人工智能+]新在哪

国家发改委创新驱动发展中心主任霍福鹏的回答很精辟:[互联网+]是[连接],[人工智能+]是[赋能];前者是量变,后者是质变。

[互联网+]解决的是[信息不对称]问题,把商店搬到网上,让打车更方便,让信息更快传播,本质是提升效率。

而[人工智能+]解决的是[认知与创造]问题,让机器能分析数据、辅助决策、甚至自主创新,本质是重构价值。

同样是零售,[互联网+]让你在手机上购物,[人工智能+]能根据你的消费习惯推荐商品,甚至帮你设计个性化穿搭;

同样是制造,[互联网+]让设备联网,[人工智能+]能预测设备故障、优化生产参数,甚至自主设计新产品。

[互联网+]是铺公路,[人工智能+]是给公路上的车装自动驾驶。前者是基础设施,后者是让基础设施发挥更大价值。

这种跃升,意味着中国经济将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效益,这正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内涵。

尾:

《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不是一份简单的政策文件,而是中国面向智能时代的[宣言书]。

十年前,[互联网+]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十年后,[人工智能+]将重塑我们的生产方式、学习方式、治理方式,甚至思维方式。

就像十年前我们无法想象手机能改变生活,今天我们也难以完全预见AI的未来。

但可以肯定的是,那些主动拥抱变化、积极参与创新的人,终将成为智能时代的受益者。

部分资料参考:21世纪经济报道:《[人工智能+]新政将至,这些领域迎风口》,中信证券研究:《[人工智能+]行动意见印发,具身智能受益》,机器之心:《国家定调「人工智能+」:中国AI十年三步走,战略解读来了》,刘润:《国务院重磅发布的AI新政,到底说了些什么?》,混沌学园:《国家队下场,万字长文读懂国务院[人工智能+]行动计划》

陀螺科技现已开放专栏入驻,详情请见入驻指南: https://www.tuoluo.cn/article/detail-27547.html

AI芯天下专栏: https://www.tuoluo.cn/columns/author1911711/

本文网址: https://www.tuoluo.cn/article/detail-10125035.html

免责声明:
1、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陀螺科技观点或立场。
2、如发现文章、图片等侵权行为,侵权责任将由作者本人承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