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运载火箭的低温推进剂贮箱占火箭干重60%以上,其轻量化设计是提升火箭运载效率的关键手段之一。
相较于金属材料,碳纤维增强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具备质量轻、比强度高的显著优势。
这将进一步降低运载火箭的综合成本,大幅提升经济效益。
作者| 方文三
图片来源|网 络
微光启航完成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
近日,国内商业航天企业微光启航宣布完成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本轮投资由北方某产业机构领投,该机构同时承诺提供长期战略支持。
所融资金将重点用于团队建设与核心技术研发的加速推进。
微光启航成立于2025年3月,其核心团队拥有深厚的运载火箭及导弹领域研发经验,由多位国家级研究员领衔,涵盖火箭总师、发动机总师等关键岗位,形成了涵盖设计、材料、制造、发射全链条的闭环能力。团队已累计完成50多种重点型号的飞行试验。
公司创始人兼CEO高欢,曾任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总装项目负责人,是火箭总装工艺技术领域的专家。
微光启航核心团队形成了[设计端-材料端-制造端-发射端]的闭环能力,这种全链条掌控力在行业内独树一帜。
具体而言:在材料端,与国内碳纤维企业联合开发航天级材料。
在制造端,布局3D打印与自动铺丝产线。
在发射端,依托北方产业机构资源对接发射场。这种垂直整合模式,既能保障技术路线的贯彻,又能有效控制成本。
微光启航自主研发的WG-1微光一号中型液体复用运载火箭,是全球首款融合[全流量分级燃烧循环动力+碳纤维复合材料+液氧甲烷]三大核心技术的运载火箭,同时也是中国首款全碳纤维复合材料火箭主体结构。
WG-1火箭依托先进制造能力,旨在高效满足国内外商业卫星发射、星座组网与补网、科学试验卫星及飞船发射等多元化市场需求。
此外,从材料上来看,与传统火箭常用的不锈钢、铝合金不同,微光启航在国内首次创新碳纤维技术应用,该材料可覆盖火箭90%结构,帮助火箭运载能力提升10%、经济效益提升25%。
公司计划将融资主要用于3.8米直径碳纤维贮箱工程化攻关,这一决策直击全箭体制造的最大瓶颈。
首次将碳纤维应用于中型液体火箭之中
碳纤维复合材料在航天领域的应用并非新鲜事,但全箭体大规模应用仍是全球难题。
美国RocketLab的Neutron火箭虽采用碳纤维结构,但其7米直径贮箱仍处于研制阶段。
更关键的是成本控制——自动铺丝设备的投资、碳纤维材料的采购,都可能推高制造成本。
与全碳纤维箭体相匹配的,是全流量分级燃烧循环这一动力系统的[终极形态]。
相较于蓝箭航天朱雀三号采用的燃气发生器循环,全流量循环能将燃料能量利用率提升至99%以上。
2018年,长征十一号固体运载火箭就采用了全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整流罩,解决了直径过小导致的金属结构变形问题。
2023年,力箭一号火箭也展示了碳纤维复合材料外壳的应用成果。
然而,微光启航的突破在于首次将碳纤维应用于中型液体火箭的大直径贮箱。
该公司已成功完成1.4米和3.35米直径碳纤维贮箱的制造及严苛低温特性测试,关键指标均满足设计要求。
目前,该公司正在全力攻克3.8米直径碳纤维贮箱工程化难关,这将填补国内中型液体运载火箭大规模应用碳纤维复合材料的技术空白。
从材料革命到动力跃升的双重突破
微光启航自主研发的WG-1[微光一号]中型液体复用运载火箭,创造了两项行业第一:
国内首款全碳纤维复合材料火箭,以及全球首个融合全流量分级燃烧循环动力的液氧甲烷火箭。
这一[材料+动力]的双轮驱动策略,直指商业航天最核心的成本痛点。
碳纤维复合材料的极致减重构成了微光启航最鲜明的技术标签。
传统金属火箭贮箱重量占箭体总重的25%,而微光启航通过改性高性能低温环氧树脂及先进碳纤维材料,将贮箱结构减重40%。
在火箭设计中,结构重量每降低1公斤,意味着有效载荷可增加1公斤,这相当于将一颗500公斤的卫星发射成本直接降低750万元。
该材料覆盖火箭90%的结构部件,包括3.8米直径的主贮箱、整流罩及结构支架,使火箭运载系数达到3.14%,远超国内现役火箭水平。
这种[贮箱先行、发动机跟进]的研发路径,既验证了最具挑战性的材料工艺,又为动力系统留足迭代时间。
微光启航的另一项核心技术突破是自主研发的华光一号发动机。
这是国内首个、全球第三个采用全流量分级燃烧循环的液氧甲烷发动机,燃料燃烧效率可达99%以上,将提升火箭运载能力30%。
全流量分级燃烧循环技术代表了液体火箭发动机的最高水平,其技术难度极大。
SpaceX的猛禽发动机采用的正是这一技术路线,而蓝色起源的BE-4则选择了相对简单的富氧分级燃烧循环。
这种发动机设计的复杂性在于需要同时管理两个预燃室,一个处理液氧,另一个处理甲烷,然后将高温高压燃气注入主燃烧室。
其优势在于燃烧效率极高,推进剂利用更充分,发动机推重比更高。
2025年底,该公司将进行华光一号发动机半系统试车,这将是验证这一核心技术的关键节点。
政策资本双轮驱动下的赛道重构
微光启航的崛起恰逢中国商业航天发展的关键转折点。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连续第二年将商业航天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赛迪研究院预测行业将在[十五五]末进入成熟期。
在市场准入端,商业发射许可证审批周期从90天压缩至45天;
在基础设施端,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二期投产后年发射能力超240吨;
地方政府同步发力,北京亦庄集聚了全国75%的火箭企业,2025年产业规模突破350亿元。
这种[国家战略+地方集群]的发展模式,为微光启航这类技术驱动型企业提供了沃土。
然而国家队火箭产能优先保障国家任务,民营火箭实际承担着星座组网的[摆渡人]角色。
中国商业航天已进入38家企业争夺有限发射订单的残酷竞争阶段,老玩家通过降价抢单,给新入局者设置了极高门槛。
星际荣耀的海上回收船已在东海试航,天兵科技天龙三号即将首飞,这些进展为行业整体技术成熟提供了支撑。
近日,航天驭星完成4.3亿元C+轮融资,资金将主要用于卫星互联网地面基础设施关键技术研发和批量化生产。
资金压力同样巨大,微光启航本轮数千万元融资主要用于华光一号发动机半系统热试车、碳纤维贮箱工程化攻关等初期研发。
随着项目推进,后续研发和试验所需资金将呈几何级增长。
除传统航天巨头外,中国已涌现出多家商业火箭公司,如天兵科技、星河动力等,都在不同技术路线上寻求突破。
国际市场上,SpaceX已形成明显领先优势,RocketLab、蓝色起源等公司也在稳步推进技术路线图。
结尾:
在全球航天竞争进入[分钟级发射]的时代,微光启航的碳纤维火箭探索,承载着中国商业航天的突围希望。
这场竞速若能成功,将使我国在运载火箭材料应用领域实现[换道超车];即便面临挫折,其技术积累也将为行业提供宝贵经验。
部分资料参考:硬氪:《微光启航获数千万融资,用碳纤维技术革新火箭,挑战2万元单公斤入轨成本》,微光启航WELIGHT:《微光启航WG-1微光一号运载火箭国内首款全碳纤维复合材料火箭》,Venturesights:《北京微光启航科技有限公司-le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