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Seek加速了Agent的普及,但深入场景还要再来一把火。
撰文|蓝洞商业 赵卫卫
2025年的WAIC(世界人工智能大会)闭幕了,AI等待的重磅「靴子」却没有落地。
热度高涨,人群汹涌。WAIC今年全网超23.6亿的流量,比去年增长了21.6%;但是悬念未解:Open AI即将发布的新一代GPT-5,以及DeepSeek延期已久的新一代模型V4或R2,有分析认为8月初都有望推出,但WAIC并未见它们的身影和消息。
格局没有变,AI行业主要还是互联网大厂的舞台,抖音、腾讯、阿里和百度四家占据强势地位,构成了第一梯队,去重用户规模分别达到12.66亿、12.48亿、11.68亿、11.05亿。
根据《2025年中国移动互联网半年大报告》,AI应用市场的原生APP、AI应用插件和AI PC网页三个应用类型中,总览TOP30应用,80%来自互联网企业,四大集团占据强势地位,占据66.7%的份额。而从原生APP的增长看,DeepSeek、豆包和腾讯元宝包揽前三席。
赛道规模数据更显眼的是AI插件,因为原生App被越来越多的传统App以接入DeepSeek的形式分流,所以从数据上,AI插件的规模增长趋势高于AI原生App和AI PC网页两种应用类型。从AI应用插件的规模上看,百度AI、抖音AI搜和微信AI搜,分别占据前三强的位置。
流量稳定格局未变,四家大厂今年的AI重点之一,都是加速B端Agent(智能体)在具体场景中的落地。
「人工智能进入以智能体应用为核心的下半场」,有行业分析者对「蓝洞商业」指出,互联网大厂一方面提升大模型能力、提高Agent的底层能力;一方面又要讲好Agent在千行百业具体场景的落地故事,通用性的能力和场景化的聚焦这两方面缺一不可。
Agent被直译成代理人,本质就是一个使用AI能力帮助人类规划任务并执行的应用系统,相比当下更常见的生成式对话应用,Agent的能力在于解决复合的、复杂的、多步骤的问题,不是人适应AI,而是AI主动服务于人。
阿里和腾讯,捧出全家桶
腾讯在WAIC上拿出了大而全的策略,亮相了10多个垂直领域的智能体,包括健康管理Agent,侧重营销的企点营销云Agent,做旅游攻略场景的腾讯地图旅游规划Agent,帮开发者实现代码诊断评审的CodeBuddy Agent等,覆盖了企业服务、生活和办公场景。
这种大而全的全家桶策略还有待时间检验,以腾讯地图旅游规划Agent为例,本质上是对标高德地图。今年4月,高德推出了行业首个基于地图的AI导航智能体(NaviAgent),可以做到思考和预判,比如在行驶中实时感知周边车辆动态,发出车道级安全预警提醒。
而在智能体开发平台上,腾讯最新展示了针对机器人行业的具身智能开放平台Tairos「钛螺丝」,加上此前To C方向的腾讯元器和To B方向的腾讯云智能体开发平台,腾讯聚焦AI具体场景的意图更加明显。具身智能开放平台Tairos「钛螺丝」是腾讯首创,也符合当下具身智能机器人火爆的趋势。
Tairos「钛螺丝」本质上是腾讯要为机器人装上大脑,机器人公司专注做好本体,腾讯要把模型和算力卖给机器人公司,而不是直接下场做机器人。
在具身智能上,腾讯发布了多模态感知模型、规划大模型以及感知行动联合大模型,按照腾讯的设想,Tairos「钛螺丝」要让机器人具备感知世界、规划任务以及自主决策等能力,从被动执行指令的机械体进化为主动适应现实世界的智能生命体。
具身智能机器人仍旧是一个早期市场,腾讯的具身智能开放平台给机器人「装上大脑」的这条路能否走通,还需要执行力的检验。
正如华为与百度的造车,百度曾希望通过Apollo业务给车企提供自动驾驶技术方案,但事实证明,没有硬件制造能力,不亲自下场定义产品很难赢得商业化上的成功。
相比腾讯,阿里在今年WAIC上的表现更胜一筹。最起码,阿里云百炼应用开发平台全新产品架构成为了今年的「镇馆之宝」之一。阿里云百炼之所以获奖,就在于已有超过20万开发者创建了70多万个Agent应用。
多并不意味着强,难得的是在落地实践中的检验,阿里云是当下中国企业落地Agent的一面镜子。
阿里云最近发布了一篇《3个月,200家客户,和大家聊聊企业AI应用(AI Agent)的落地实践》,针对企业级AI应用的构建,从Agent、大语言模型、MCP服务和AI观测体系四个核心要素探讨如何落地。
阿里云在调研中认为,企业构建AI应用中,绝大多数选择的路径是改造现有业务,而不是全新开发产品,而改造现有业务本质上是「将业务入口从请求到传统服务改为请求到AI Agent」。
当下市场对Agent的应用各有不同,对于AI Agent在落地实践中,阿里云把不同客户和业务场景分为了三类:辅助机模(基础大语言模型)的AI Agent,这类主要是做基础模型的公司,包括通义千问Qwen3和智谱GLM;通用AI Agent则是基于主流的Chat模式,包括OpenManus、JManus、MiniMax Agent、昆仑万维等公司;而辅助现存业务的AI Agent则是目前广大互联网客户、泛企业客户期望构建的,阿里云的实践对象包括知乎、运满满、义乌小百货等。
也就是说,不同业务类型的公司都在针对业务场景打造适合自己的AI Agent,低代码构建的辅助AI能力,成为互联网公司们的主流选择。
而在阿里自身的体系内,也开始了Agent的落地实践,比如阿里国际推出的智能退款Agent,可以快速灵活地让用户满足退款的诉求,也极大地降低商家的售后成本,阿里国际方面公布的数据是纠纷处理时长节约了30%,降低退款成本15%。
而事实上,庞大的阿里最近不止一个此方向的Agent,阿里全资子公司瓴羊也在测试客户Agent应用,其官方称部署退换货Agent后,仅退款的平均处理时长缩短60%以上,人工整体处理效率提升超过60%。
二者的宣传口径不同,但都是同一类型,这无疑凸显了退换货Agent的重要性,其本质上都属于智能客服,要解决的是业务中真实的细节问题,这个To B的落地场景是Agent落地的典型场景,是更务实的主流方向。
百度造人,字节开源
一如既往,字节跳动没有参加今年WAIC,但并不代表它在AI Agent落地上缺席。
近期,火山引擎AI Agent开发平台扣子将核心能力正式开源,包括两个核心项目扣子开发平台(Coze Studio)、扣子罗盘(Coze Loop),用户可以直接在GitHub上下载,这一举措在AI开发者中引起不小震动,被认为是有利于全球开发者共建Agent生态。
简单来说,这两款产品一个侧重Agent开发,一个侧重Agent迭代,「这两个项目的开源协议都是Apache 2.0许可证,说明你是可以商用不需要授权的,可以根据需要进行二次开发,很适合个人或者企业使用,你可以方便的在自己的环境中搭建一套使用」,有AI开发者认为。
根据火山引擎公布的数据,开源仅三天,Coze Studio在GitHub的stars数已经破万,Coze Loop也有3000+stars。
不参与AI盛会但不遗余力地办好自己主场的小会,是火山引擎更务实的选择。
在不久前的FORCE Link AI创新巡展厦门站中,火山引擎又拿出了三项AI进展,其中包括更强指令遵循能力的豆包·图像编辑模型SeedEdit 3.0,3秒极低延迟的豆包·同声传译模型Seed-LiveInterpret 2.0,以及豆包大模型1.6系列全新升级。
而在Agent落地企业端,火山引擎这半年也拿下了教育、政务等多个行业的客户。
HiAgent是火山引擎为企业打造的AI中台,其与爱玛电动车打造了数管家、晓师傅、文博士、效枢官四类AI场景;在北大光华管理学院,智能体「豆角」辅助老师进行备课和与学生互动;在海亮集团发布了150个智能体,覆盖经营管理、安全生产、智慧教学等多领域。
对这些企业来说,Agent的加入意味着企业要从一个传统IT系统向AI原生公司转型,前期在构建Agent时期要做大量的投入,才能保证Agent在体验上能够可靠、可用以及可控,最终实现由Agent驱动的企业数字业务系统重构,真正做到AI原生遍布企业的每个场景中。
而对互联网大厂们来说,Agent商业化竞争激烈早已经不是秘密。
大单网公布的智能体应用开发招标项目数据显示,2025年371个中标项目中,火山引擎在中标数量上蝉联第一,而阿里云和百度云分别位列第四和第五,而从部分公开中标金额统计看,火山引擎中标金额达到1.55亿,百度云则是7442万。
Agent应用在千行百业落地,也是字节跳动和百度在商业化竞争中的一个关键点。
根据「划重点」,火山引擎在2025年营收规模无限接近百度智能云,百度智能云2024年营收218亿,而火山引擎同期营收超120亿,今年营收目标超过250亿。
百度在智能体上的发力侧重通用性。去年最先提出了「多智能体协同」。
今年3月,百度上线了秒哒,核心能力是「无代码编程+多智能体协作+多工具调用」,通过自然语言描述需求,即可自动生成完整功能代码,很快吸引了用户参与创建了超3万个应用,今年一季度秒哒的应用数超过了20万。
4 月 25 日的 Create2025 百度 AI 开发者大会现场,百度亮相了首个移动端的通用超级智能体 App—— 心响。
但是随着通用型智能体 Manus 的收缩,行业内智能体 ToC 方向至今还没有突破性的应用。根据「字母榜」,百度旗下的「心响」公测 4 个月后,在百度组织会议上被点名明确要减少投入。苹果 App Store 上,心响 App 在最后一次更新于三周前,更新速度明显低于过往。
此外,百度还有文心智能平台和百度文库GenFlow2.0,前者面向开发者构建生态,后者面向高频的内容场景。
而在B端Agent聚焦场景化上,百度最新拿出的是新一代数字人技术NOVA,普通商家和个人用户将能够获得专业级的数字人直播能力,预计在教育培训、健康医疗等垂直行业进行试点。
这打破了传统数字人的局限,让数字人具备思考和交互能力,结合大模型的能力进行对话,让Agent更具象化存在于现实中,其可以是企业客服,也可以是带货主播,更可以是一个帮助人处理日常信息管理的个人助理。
究其本质,Agent让AI不再是一个工具,而是个人的智能伙伴,这是目前阿里、腾讯、字节和百度四家大厂共同描绘的主题。
C端Agent具有更大的市场想象空间,而B端的Agent推动落地要结合具体场景来看,如何真正成为生产力工具,如何让企业从试水变成真正规模化普及,将是互联网大厂之间的一场务实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