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顶流到群嘲,宇树机器人应如何重回巅峰?

IP归属:重庆

在4月初北京亦庄的人形机器人马拉松大赛上,机器人平地摔、起点转圈、失控、电池过热等故障层出不穷,大众对人形机器人的态度也从热捧转向冷嘲热讽。人形机器人应如何重回巅峰?

2025年蛇年春晚,身穿大花袄、甩着红色手绢的人形机器人成为“顶流”,火遍全国,也再次让宇树这家明星机器人公司破圈。

其实这已不是宇树机器人第一次登上春晚舞台,早在2021年牛年春晚,宇树的四足机器人“牛犇犇”就已经登上舞台,跟刘德华、王一博、关晓彤一起表演《牛起来》。

4年过去,宇树机器人已经从四足机器人发展到了人形机器人,在技术不断突破的同时也逐步提高市占率。截至2024年12月,宇树科技的四足机器人出货量占全球的60%以上,人形机器人业务同步发力。

宇树机器人的出圈,带火了整个人形机器人产业,投资人带着热钱不断涌入。再加上美的人形机器人在线下门店给消费者制作咖啡、小鹏机器人进厂拧螺丝,这一系列事件俨然让人觉得2025年就是人形机器人商业化元年、量产元年,仿佛人手一台机器人的时代就要到来了。

但热浪之下潜藏隐患,由于人形机器人离商业化尚有距离,金沙江创投主管合伙人朱啸虎表示“我们正在批量退出人形机器人市场”,给热火朝天的投资市场浇了一盆冷水。许多下单购买宇树机器人的用户也在各大社交平台发布测评帖表示机器人功能与宣传落差很大,“花十几万买了个玩具”。2月份靠出租宇树机器人日入万元的人,4月发现机器人已经租不出去了。

在4月初北京亦庄的人形机器人马拉松大赛上,机器人平地摔、起点转圈、失控、电池过热等故障层出不穷,大众对人形机器人的态度也从热捧转向冷嘲热讽。

人形机器人遇冷,曾经的科技新贵宇树似乎正在遭遇一场“墙倒众人推”的危机。

从顶流到群嘲,宇树机器人要如何重回巅峰?

01 租金从15000到3000,机器人租赁市场降温

春晚后第一批买到宇树机器人的人,赚到钱了。

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们吃到了人形机器人的红利。春晚带火宇树机器人,在新鲜感的驱使下,许多人对于人形机器人充满了好奇心。

2月,明夏购买了一台宇树G1机器人,单台售价9.9万元,外出租价格为1.5万元/天。订单火爆,他不到一周就回了本,半月赚了20万。

人形机器人租去干嘛呢?新店开业游街、广告引流、商场暖场、公司年会、科技展览、政府宣传、汽车展销、幼儿园科普、中小学机器人教育、大学生科技节目,甚至机器人编程培训……客户租机器人大多数都是用于表演宣传途径,只要人形机器人往那儿一摆,就能博人眼球,吸引一波人流。

2月由于春晚带来的顶流效益,让宇树机器人声名大噪,想要租赁机器人的人很多。但相应的,宇树机器人的产能有限,供不应求,此时机器人还具有稀缺性,能够以高价出租。第一批出租宇树机器人的人赚的盆满钵满,然而机会窗口期有限。

“一周20万”的暴利让人眼红,许多人纷纷下场加码,购买宇树机器人。然而好景不长,市场需求迅速萎缩。叶白向媒体透露,他在3月订购了一台宇树G1,但广告发出后,问询者寥寥无几,3月仅成交一两单。曾经供不应求的租赁市场,如今变得门可罗雀、冷冷清清。

小红书上很多宇树机器人租赁的帖子,浏览量寥寥,评论数为0。

到了4月,到货的宇树G1机器人越来越多,市场的新鲜感也逐渐褪去,机器人的租赁价格从8000-15000下降到了5000-8000。截止5月,宇树机器人在二手市场的价格甚至进一步减半降到了3000元。

02 宇树深陷舆论风波,人形机器人遇冷

随着市场热度下降,社交媒体上关于宇树机器人的负面评价越来越多,大量用户上传了对机器人的吐槽和翻车视频,而宇树也几度深陷质疑舆论。

B站up主“猫哥测评”详细对比了宇树G1的官方宣传与实际体验差距。视频中,机器人在平地行走尚可,但遇到斜坡或复杂地形时就显得非常吃力,甚至无法自主上下楼梯。目前的功能只有起身、招手、握手、亚洲蹲,离官方宣传的“全球首例侧空翻”相差甚远。UP直言“花几十万买了个玩具”。

小红书的用户也纷纷发帖吐槽宇树机器人。

另外,知乎上有用户指出,春晚亮相的宇树机器人存在诸多问题,与刘谦互动时甚至直接 “死机瘫倒”。王兴兴本人回应演员扶机器人下台是“特殊设计”,死机也只是误按了按钮。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回应完春晚机器人的质疑后,在4月19日北京亦庄举办的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比赛上,宇树机器人刚出发就“摊倒”在起跑线上的视频传遍全网,引发大众对宇树机器人新一轮的质疑。不过随后宇树就发表声明称,官方并未参赛,参赛的是“民间队伍”。虽然他们使用的是宇树机器人,但上面搭载了自己的第三方算法。

宇树机器人并不是马拉松比赛上唯一表现糟糕的机器人,纵观其他机器人的表现,可谓“群魔乱舞”。有的机器人辨别不了方向,横冲直撞;有的机器人平衡性太差,摔倒之后无法起身,得在工作人员帮助下才能起来;有些机器人续航能力不行,需要工作人员不断喷酒精降温才能维持正常行走;有的机器人跑到一半“头”掉了,身子继续往前跑。

有媒体报道称,这场马拉松对于机器人而言不是体能挑战,而是一场“技术铁人三项”。赛道地形涵盖平地、坡道、急弯等,考验机器人如何应对传感器过载、关节过热、电池续航等多个技术问题。

这场马拉松比赛把整个人形机器人行业“打回原形”,让外界对人形机器人过高的期望成了破碎的泡沫。之前各大机器人企业聚集展示“后空翻”等单一高难度动作,却忽略了机器人行走的基础功能。虽能让人眼前一亮,但实用性不强,没有把产品底层设计好,使得智能机器人变成了鸡肋。

更有投资人为当前火热的人形机器人赛道直“泼”一盆冷水,金沙江创投合伙人朱啸虎公开质疑人形机器人是“有毒的泡沫”,认为资本过度追捧形态而忽视场景适配性。“现在是个人形机器人就会翻跟头,但商业化在哪里?”朱啸虎更直言:我们正在批量退出人形机器人公司。

03 机器人行业火热,宇树仍有潜力

即使朱啸虎给整个行业泼了一盆冷水,但还是有不少人对人形机器人行业持看好态度。

众擎机器人创始人赵同阳反驳了朱啸虎的质疑,认为他此举就像在质问一个刚出生的婴儿,用眼前看到的来否定未来。

同创伟业投资总监程建也表示:“我们坚信,机器人赛道是一个万亿级的新兴产业。”但是,他同时也赞同朱啸虎的观点:“机器人不能仅仅会翻跟头或打拳,必须找到切实可行的落地场景。只有当人们最终愿意为其买单时,才能形成真正的商业回报。”

而离形成真正的商业回报,宇树科技还有差距。作为人形机器人的明星企业,宇树科技的现状能够一定程度上反应行业风向。目前,宇树科技似乎陷入了一种尴尬的境地。

一方面,宇树科技大力宣传的先进技术在实际应用场景中难以有效落地。如后空翻等机器人高难度动作只有演示作用而缺乏实用性,其开源的模型算法也只针对各大高校、科研团队、公司有用。另一方面,面对市场强烈的实用性功能需求,如个人消费者的实用需求,宇树不能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目前,人形机器人最大的用处就是表演、展示、宣传。售价高昂,定位模糊,没有实用性,也不能形成商业闭环。

它既不能像“人”一样承担复杂的家务劳动,如洗衣做饭、整理物品,也不能像功能性机器人一样实用。与扫地机器人、酒店机器人、吸尘器、洗碗机相比,人形机器人似乎是个“鸡肋”,什么都做不了。

要改变目前的尴尬境地,宇树科技有几个方向可以尝试。一是明确聚焦垂直场景,打造行业标杆案例,找到具体应用落地的领域。可以选择工业、安防、教育等3-4个高价值场景,共同开发合作推出防爆、耐腐蚀机器人,适配高危环境作业。二是做好成本控制与商业模式创新,从供应链着手,进一步降低机器人售价,降低消费者购买门槛。

即使面临一些C端用户的负面质疑,宇树科技作为国内人形机器人行业头部的事实也毋庸置疑。人形机器人“鸡肋”,缺乏实用性和功能性是整个行业的通病。但可以相信,随着时间的流逝和技术的发展,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问题一定会得到解决。尽管宇树面临一些舆论风波,但整体的发展态势仍然向好。

2025年5月,王兴兴在第六届上海创新创业青年50人论坛演讲中透露,目前包括宇树在内的人形机器人企业的发展都处于良好状态,“很多企业订单都爆掉了。”王兴兴还称:“目前宇树科技所有岗位都非常缺人。”

作为一家人形机器人企业,宇树科技仍然潜力无穷。

陀螺科技现已开放专栏入驻,详情请见入驻指南: https://www.tuoluo.cn/article/detail-27547.html

极点商业专栏: https://www.tuoluo.cn/columns/author1912419/

本文网址: https://www.tuoluo.cn/article/detail-10122256.html

免责声明:
1、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陀螺科技观点或立场。
2、如发现文章、图片等侵权行为,侵权责任将由作者本人承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