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商汤科技、旷视科技、云从科技、依图科技并称为“AI 四小龙”,承载着AI行业的无限期待。时光流转,“AI 六小龙”“杭州七小龙”等名号层出不穷,“AI 四小龙”在时代的洪流中逐渐失色。
从财报数据来看,“AI 四小龙”曾经的辉煌已如过眼云烟。
商汤科技2024 年度财报显示,全年总营收 37.72 亿元,却伴随着 43.06 亿元的净亏损,自 2018 年至 2024 年累计亏损超 546 亿元;云从科技2024 年总营收约 3.98 亿元,归母净亏损达6.63亿元。
裁员风波更是给“AI 四小龙”本就艰难的处境雪上加霜。依图裁员超70%,医疗业务几乎关停,武汉、西安等地分公司注销,业务版图急剧萎缩;云从传出全员降薪20%的消息,且核心技术成员张岭辞职……
毫无疑问,AI四小龙已经失去了往日光环,科创板“AI平台第一股”云从科技能否突破困境,在这片充满挑战的市场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存之道,成为了行业内外关注的焦点 。
持续亏损“老大难”
被誉为“AI 四小龙”之一的云从科技,往昔头顶着明星企业的光环,承载着行业与资本的诸多期待。然而,在高研发投入下,亏损却不断增加,面临着商业化的难题。
数据显示,2024年,云从科技实现营业总收入3.98亿元,同比减少36.60%;营业利润-6.49亿元,上年同期为-6.55亿元;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6.37亿元,上年同期为-6.43亿元;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6.63亿元,上年同期为-6.89亿元。
从更长时间跨度来看,自2017 年起至 2024 年,云从科技仿佛陷入了一个亏损的无底洞,累计亏损额超 45 亿元。
回望2022 年上市初期,云从科技管理层曾信誓旦旦,表示将在2025年实现盈利。如今时间已至,亏损不仅未减,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这无疑让投资者与市场大失所望,也使得云从科技在资本市场的信誉大打折扣。
从内部调整来看,云从科技积极推进的产品与客户结构优化调整,本意是为了实现更健康、可持续的发展。然而,在转型过程中,高昂的研发成本不断侵蚀着公司利润,且技术产品的市场接受度却未达预期,使得公司在商业化道路上举步维艰。
从外部环境来看,云从科技不仅要与同类型AI 企业在技术、产品、价格等方面展开贴身肉搏,还要应对来自大型设备厂商、互联网企业的跨界竞争。在这样的竞争格局下,云从科技的市场空间被不断挤压。
尽管云从科技在技术和市场上拥有一定的先发优势,但其短期盈利压力较大。能否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突出重围,摆脱亏损困境,解开商业化难题的枷锁,仍未可知。
推进战略转型,奋力自救
全球生成式AI 技术的迅猛发展,彻底改变了AI市场竞争格局。在此背景下,云从科技加速推进战略转型,试图在绝境中寻找破局之路。
一方面,云从科技敏锐感知到危机,果断启动产品与客户结构的深度调整。这场转型的核心逻辑,是从追求规模扩张转向构建可持续的收入体系,通过聚焦核心业务、优化资源配置,试图在激烈的竞争中重新站稳脚跟。
自从AI操作系统平台供应商调整为Agent的产品和服务提供商以来,云从科技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024年,费用控制成效显著,管销合计费用同比降低16%,剔除股份支付的亏损收窄,人均营收同比增加,泛AI领域在手订单金额同比增长36%。
在过去盲目追求技术领先的阶段,云从科技陷入了“重研发、轻落地”的怪圈,技术成果与商业价值严重脱节。如今的战略收缩,恰似一次自我“断尾求生”,试图摆脱高投入低回报的恶性循环。
另一方面,面对技术迭代的巨大压力,云从科技选择与华为昇腾深度绑定,联合推出从容大模型训推一体机,支持千亿级参数模型训练,并构建混合模型云服务。这一合作既是对自身技术短板的弥补,也是在行业竞争中寻求差异化的突围策略。
华为在芯片与算力领域的强大实力,为云从科技提供了技术支撑,使其在大模型研发与应用上获得了一定的竞争优势。不过,过度依赖外部技术支持,可能导致自身核心技术研发能力的弱化,在未来的竞争中陷入被动。
更关键的是,当前AI 大模型市场已陷入“红海竞争”,百度、阿里、腾讯等互联网巨头早已凭借庞大的数据资源与生态优势占据先机。云从科技即便拥有先进的技术产品,能否在巨头林立的市场中分得一杯羹,仍存在巨大悬念。
云从科技的自救行动,不仅关乎企业自身的生死存亡,更折射出AI 行业在技术爆发与商业变现矛盾中的深层困境。
先保障“生存”,再追求盈利
在 AI 行业的残酷淘汰赛中,云从科技的每一次抉择都关乎生死,云从科技若想真正实现突围,需要进行更激进的变革,先保障“生存”,再追求盈利。
一来,必须重构商业模式,摆脱单纯依赖项目定制的传统路径,转向标准化产品与订阅制服务,降低交付成本,提高收入稳定性。例如,将智慧城市、智慧金融等领域的垂直技术,转化为模块化软件产品,通过订阅收费实现持续营收。
二来,要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尤其是在核心技术领域建立护城河,避免陷入“为他人做嫁衣” 的尴尬境地。例如,在智能安防、医疗影像等垂直领域,通过深耕行业数据,训练更精准的专用模型,形成“技术—数据—场景”的深度绑定,筑起难以逾越的护城河。
当前,研发投入的持续下滑已敲响警钟。财报数据显示,2022年,云从科技的研发费用还高达5.6亿元,2023年就已下降至4.91亿元,同比下降了12.32%;2024年前三季度,云从科技的研发费用为2.89亿元,较2023年同期相比又下降了8.08%。
三来,需积极拓展C端市场,利用生成式 AI 的应用热潮,开发面向个人用户的消费级产品,开辟新的盈利增长点。生成式AI的爆发为云从科技提供了绝佳契机,通过开发面向个人用户的智能助手、创意工具等消费级产品,不仅能开辟新的盈利增长点,更能积累海量用户数据反哺技术研发。
这场AI生存之战没有退路,云从科技唯有以激进变革撕开困局,以破局思维重构竞争逻辑,才能在巨头环伺的市场中谋得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