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测】高强度使用Ola Friend一周后,我明白了字节豆包为什么要推出这样一款AI耳机

IP归属:广东

什么是现下最有可能性的 AI 硬件?如果你向字节跳动提出这一疑问,得到的答案或许是 AI 耳机。

10 月 17 日,字节豆包正式对外发售其首款 AI 智能体耳机 Ola Friend。作为一款主打 AI 功能的开放式耳机,Ola Friend 不仅凭借单耳仅 6.6 克的重量成为同类产品中最轻的产品,更是通过接入豆包大模型,成为 AI 耳机市场一匹新的黑马。

图源:前方智能

在拿到这款 AI 智能体耳机之前,我们还在疑惑为什么豆包会选择在这个时间押注 AI 耳机,而在高强度使用一周之后,我们终于揭开并理解了豆包这一选择的深层原因。

单只耳机重量 6.6g,

主体部分最薄 7mm,主打无感佩戴

外观形态上,Ola Friend 沿用了原 Oladance 团队 OWS 开放式耳机设计,其全开放、不入耳的声音解决方案主打无感佩戴,单只耳机重量仅为 6.6g,主体部分最宽 10mm,最薄 7mm,耳挂连接处为 0.7 毫米金属钛丝,并提供了轻羽白、薄翼黑、幻梦紫、流光银四款配色方案。

图源:Ola Friend

耳机充电盒则有“鹅卵石”和“小钱包”两种款式可供选择。在个人喜好上,我会偏向于更有设计感的小钱包外观。小钱包款充电盒重量为 55g,采用磁吸开合设计,取用耳机更加方便。根据官方的数据,单只 Ola Friend 耳机的续航时间为 8 小时,搭配充电盒使用则可将续航延长至 28 小时。

图源:Ola Friend

Ola Friend 耳机搭载了 5 核心的专业音频芯片和 10 毫米复合振膜动圈单元,同时带来了动态 EQ 与低音补偿技术,拥有更加智慧的音频解析能力和三频更均衡的音质表现。

同时在通话方面,Ola Friend 耳机采用蓝牙 5.4 技术,支持双设备连接,并内置苹果 MFi 芯片,可以实现无缝畅连 iOS 系统。Ola Friend 还支持双重通话降噪功能,能独特的错位结构实现物理防风噪效果,ENC 降噪算法可精准提取人声,带来清晰透亮的通话效果。

在价格上,Ola Friend 目前在各大平台售价为 1199 元,对比其他 AI 耳机品牌来说价格适中,不算便宜但也不会太贵。

豆包的外置语音交互工具

作为一款主打 AI 功能的“智能体耳机”,Ola Friend 最大的亮点便是接入了字节自研的豆包大模型。

在官方的宣传中,重点强调了五大 AI 使用场景,包括知识百科、英语陪练、旅行导游、音乐 DJ 和情绪加油站。

AI 硬件产品常常会被看作是随身的助理/管家,而 Ola Friend 根据不同使用场景,赋予了自身不同的角色定位。

要想开启 Ola Friend 的 AI 功能,用户必须先下载“豆包”APP,并在设置界面打开 Ola Friend 耳机选项。

图源:前方智能

豆包 APP 会自动搜索附近的可用设备,在耳机与 APP 连接后,应用界面会显示 Ola Friend 当前状态。

图源:前方智能

用户佩戴 Ola Friend 耳机后,只需轻触耳机两侧触控区域或者直接说出唤醒词“豆包豆包”,即可唤醒豆包大模型,开启语音 AI 交互。

Ola Friend 设置界面中的手势设置、通用设置主要提供的是触控选项选择,算是基础的蓝牙耳机功能。值得注意的是,豆包智能体选项下提示了此为实验室功能,这意味着除了前面提到的 5 大 AI 使用场景外,Ola Friend 后续应该也会持续更新其 AI 功能,以适配更多场景。

而从目前已有的 AI 功能来看,豆包对于 Ola Friend 的整体定位应该还是 AI 陪伴助手,致力于让 Ola Friend 无论是在学习、职场还是生活场景,都能成为用户说得上话的“暖心搭子”。

28 小时续航实现全天陪伴

作为能够提供情感陪伴的智能硬件,Ola Friend 耳机特的确是做到了“贴心小棉袄”的本职工作。

无论是对于朋友还是 AI 硬件来说,能成为“暖心搭子”的第一个要点都是“长久”。

在官方提供的数据中,仅聆听音乐的情况下,单只 Ola Friend 耳机可实现 8 小时续航时长,搭配充电盒可实现 28 小时续航时长。

而经过我们实测,单只耳机在不间断播放音频的情况下,显示电量从 100%降至 0%花费了 8 小时 10 分,而如果搭配同样电量 100%的充电盒一起使用的话,续航时间的确也是挺过了 28 小时,与官方宣传几乎一致。

这使得 Ola Friend 可以在无需取下充电的情况下,完美覆盖日常工作、学习生活的黄金八小时,从硬性要求上满足了 Ola Friend 作为贴身 AI 助手/管家的条件。

耳机在充电盒中的摆放形态(图源:前方智能)

优秀的英语口语练习和

运动健身搭子

AI 陪伴助手的第二个要点是全能。作为 AI 管家/伴侣,如果能够满足用户在不同场景下的需求,提供更加便捷和全面的服务,就能够覆盖更广泛的应用领域,从而增强用户的满意度和依赖度。

在 Ola Friend 的官方宣传中,依托豆包 APP 搭建起来的英语陪练、旅行导游、情感呵护等使用场景成为该款 AI 耳机的一大卖点,主打的就是一个“让豆包成为随时随地陪伴在耳边的朋友”。

为此,我们特地挑选了几个学生、打工人场景,看看 Ola Friend 能否满足大多数人的学习、职场、生活需求。

1、学习、职场场景:

豆包大模型能做到的,就是 Ola Friend 能做到的。

在以往豆包 APP 的使用过程中,我们已经清楚了豆包大模型的能力,其不仅能充当知识渊博的百科全书,更能借助语音模式兼职起一个母语级别的英语对话陪练。

在过去,我们会想当然地认为在手机上的豆包 APP 已是完全体,而当用上 Ola Friend+豆包 APP 后,我们才明白,为什么说可穿戴设备(特别是 AI 耳机)在 AI 使用场景中要比手机更加人性化。

现在与豆包英语对练再也不用盯着手机屏幕了,轻轻一声唤醒豆包,就可以流畅的进行接下来你来我往的英语对话。

这种直接的英语对话开启形式使得学生或是职场人士在英语学习中可以更少受到来自手机的影响,至少在我与豆包长达十分钟的对谈中,我不用再次进行任何手机操作,可以专注在聆听、思考、与语言组织输出上。

图源:前方智能

此前已经有多项研究表明,与母语者的互动可以帮助外语学习者更容易地从语言环境中学习,这种互动要求学习者尽可能多地参加语言交流会或是与外国朋友交流,并且在交流过程中,要尽可能多地使用外语输出。

而使用 Ola Friend 后,我使用英语输出自己想法的欲望比以前使用手机更强了。

对于大多数学习者来说,学习的欲望常常会夭折在第一步上,特别是这第一步的启动还十分困难上,学习之前学习资料、工具的准备,学习氛围的营造会消磨掉我们大部分的学习热情,对于英语学习来说也是如此,虽然大模型的智能对话能力人尽皆知,但在实际生活中,又有多少人会在玩手机的过程中想起来还要打开 APP 来一次英语口语学习呢。

以 Ola Friend 为代表的 AI 耳机则很好的缩减了英语口语学习的启动过程,在佩戴耳机的过程中,随时想起来随时就能直接 0 帧起手开启对话,提高了学习者主动说英语的概率,语言学习事半功倍。

但需要重点说明的是,如果想要与豆包完成一次流畅连续的英语对话,需要注意把控对话的时间间隔。

实际测试下,我们需要在 5 秒左右的时间内及时回复豆包,否则 Ola Friend 在语音采集过程中没有接受到来自用户的指令/对话请求后,就会自动结束语音采集。

这时,用户就需要重新通过“豆包豆包”唤醒 APP,虽然这样也能保持上下文通话内容的连贯,但在对话中频繁插入唤醒词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打乱对话的思路。

不过,对于普通的口语练习来说,5 秒的反应时间也绰绰有余,实际使用过程中,这种情况发生的频率并不高。

此外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使用 Ola Friend 与豆包进行英语对话时,只能使用豆包 APP 聊天界面的功能,意味着用户只能通过聊天机器人与豆包进行对话,而无法使用其他英语口语智能体,这是比较可惜的一点,希望后续更新能加上智能体控制功能吧。

比如用 Ola Friend 的话就不能和幽默的 Jake 你来我往了(图源:前方智能)

2、生活场景

虽然引入了 AI 功能,但 AI 耳机本质上还是一类蓝牙耳机,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频率最高的不外乎通话、运动以及通勤场景。

通勤、通话场景使用 AI 功能的频率不高,因此,我们重点关注了 Ola Friend 在运动场景下的使用体验。

作为一款挂耳式耳机,Ola Friend 从硬件形态上就瞄准了运动人群。

在跑步过程中佩戴 Ola Friend,6.6g 的重量挂在耳朵上几乎感觉不到任何压迫感,同时 27.5 度的夹角设计也使得 Ola Friend 在挂耳牢固的同时发声单元不入耳却贴耳,保证了剧烈运动过程中耳机和声音的稳定性。

而由于耳机主体的亲肤硅胶材质,Ola Friend 还支持 IP54 级别防水,能够在运动过程中有效防止汗液浸染。

戴着 Ola Friend 跑了一公里下来,除了耳挂接触到的耳后部分有些许压力外,几乎感受不到耳机的存在。

图源:Ola Friend

不过,由于耳机使用了耳挂式设计,初次接触该种形态耳机的朋友可能会出现因不熟悉戴法而手忙脚乱的情况,这种情况在使用一段时间习惯之后就可以解决。

至于平时还有佩戴眼镜的朋友,耳朵上的眼镜腿并不会和耳机产生冲突,如果第一次尝试还不习惯的话,也可以先摘下眼镜,等佩戴完耳机后再上眼镜。

Ola Friend 在运动过程播放音乐的体验也十分出色。

运动过程中,Ola Friend 同样可以通过语音控制音乐的切换、音量的调整。最大的区别在于,Ola Friend 可以通过语音让豆包推荐“适合运动时听的歌曲”,省去了运动前挑选歌单的麻烦,算是一个运动场景下的亮点了。

图源:前方智能

豆包推荐的歌单基于字节旗下汽水音乐 APP,如果使用外部音乐软件播放音乐的话,Ola Friend 可以执行上/下一首等操作,但却无法执行停止播放操作,需要用户自行停止外部音乐软件,这也是前面提到的,Ola Friend 只能执行豆包大模型聊天界面可以进行的操作的原因。

不过目前有消息称,豆包方面正和某第三方音乐平台商谈相关合作,后续或许能在豆包中键入其他音乐平台,也算是一种曲线救国。

图源:前方智能

语音交互更加便捷,

也会让豆包更具亲和力

通过使用场景衍生出来的陪伴的第三个要点则是友好的交互方式。

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直接、真诚而富有情感的交流方式总是打动人心、拉近距离的第一要义。这一点放在 AI 硬件设备上也是如此。

前面提到,Ola Friend 的 AI 功能依托于豆包大模型,而要通过耳机调用豆包话,用户需要先将耳机和手机里的豆包 APP 配对,并通过豆包 APP 配对实现耳机的 AI 功能。这意味着无论是对于 Ola Friend 耳机还是豆包 APP 来说,都需要一个直观的操作流程。

具体来看,Ola Friend 的 AI 唤醒方式有接触和语音两种形式。

接触交互形式要求用户碰触耳机进行交互。Ola Friend 耳机本体的 logo 区域为触控操作区域,长按两侧可激活配对。使用中,任意一侧双击为播放/暂停音乐和接听电话,长按为快速开启单轮对话。

反光 logo 处为触控区域(图源:前方智能)

不过,如果大家有使用过带触碰交互功能耳机的话就会发现,由于触控区域位于人眼看不到的地方,因此手指触碰的方式的交互准确率并不高,初次使用的用户经常出现手指碰了一圈后才找到耳机的触控区域的情况。

因此,相较于接触交互形式,语音交互形式要更为便捷实用。在 Ola Friend 上,用户可以通过唤醒词“豆包,豆包”,进入到与豆包 APP 的连续对话。这种交互形式更接近于人类的对话方式,也更具亲和力。

在 AI 语音交互中,语言亲和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AI 回答应尽量口语化,提供清晰、简明的标签,保持简朴的文字叙述,避免长篇大论,才能提升对话的亲切感。

豆包在这一点上就做得很好。当我们使用 Ola Friend 和手机,通过语音和文字的形式分别向豆包提问同一个问题时,可以看到豆包对不同交互方式、场景做出的选择性调整。

使用 Ola Friend 与豆包对话,AI 回复更加口语化(图源:前方智能)

使用文字聊天对话框与豆包对话,AI 更倾向于书面化的归纳总结(图源:前方智能)

如此看来,语音交互的重要性或许也是豆包最终还是选择将耳机作为豆包大模型硬件载体的原因之一。

相比于冰冷的文字,生动而富有情绪起伏的语言要更能让用户感觉自己在与“人”而不是机器交流。

虽然豆包 APP 也自带面对面的语音交互,但从交互界面和交互形式来看,豆包本身的语音交互模式更像是在与朋友视频对话,远不如 Ola Friend 耳机在耳畔轻轻的一句“你来啦!”来得更有温度,更能拉进距离感。

豆包 APP 自带的语音交互界面(图源:前方智能)

0 距离感的友好语音交互方式,让 Ola Friend 的陪伴的长久之余更显温情。但我们秉承着鸡蛋里挑骨头的想法,也还是挑出了 Ola Friend 的一点小毛病。

在用户交互的过程中,及时反馈可以说是保证交互体验的重要一环。在用户与 AI 产品交互时,及时给予反馈,让用户知道自己的操作是否被正确识别和处理,可以增强交互的自然性和流畅性。

然而我们发现,Ola Friend 对语音的识别开始与结束都是通过一阵简短的提示音表示,与普通的蓝牙耳机无异。

我们曾经在公园广场舞环境下(70dB 左右)测试过 Ola Friend 的语音识别能力,当我们在通过与 Ola Friend 的语音交互指示豆包将播放器中的音乐切换至下一首时,有时会因为说话声音过小或者背景噪音过大影响文字识别,导致豆包把“下一首”理解为“唱一首”,并随即给我“贴心地”推荐了豆包的珍藏曲库。

图源:前方智能

图源:前方智能

整个过程中除了语音识别结束的提示音外,并没有其他任何语音提示或提醒。这一点可能造成的影响是,用户在脱离手机屏幕之后,单靠耳机可能无法确定豆包是否因为环境因素接收不到用户指令,从而出现重复同样指令的情况。

要知道,在户外人来人往的场景下不断重复“豆包豆包”还是挺尴尬的。

不过,在脱离极端嘈杂的环境下后,在日常办公室、通勤、运动场景(60dB 以下)中使用 Ola Friend 语音交互功能能时,并未出现如上识别不准确的情况。

噪音等级表(图源:豆包)

此外,我们还发现,即使不开启“豆包智能体设置”中的“分享给其他人使用”功能,如果对方说话距离比较靠近(实测在 45cm 私人距离以内),豆包是可以接收到其他人的声音指令并做出回应的,这意味着豆包并不能识别语音指令的来源。而当说话人距离增加至 1.2m 社交距离左右时,外界声音对于声音指令的录入影响则大大减小,测试多次都未出现以上的现象。

图源:前方智能

蓝色消息框内为外界声音,距离过近时,豆包可能会错误接收来自外界的语音信息(图源:前方智能)

综合以上续航、全能、交互三个要点以及实际使用情况,对于 Ola Friend 的最终表现我们能给到 80 分,剩下的 20 分则留给 Ola Friend 继续改进。

Ola Friend 的优点有很多,但同时,Ola Friend 需要改进的点也不少。

前面提到的很多这里就不再赘述了,值得单拎出来说的,就是 Ola Friend AI 功能的调用必须要求用户打开豆包 APP 或者允许豆包 APP 常驻后台,并保持网络通畅,否则就无法调用其 AI 能力。

这意味着 Ola Friend 的很多使用场景虽然都能独立于手机,却不能真正做到脱离手机,可能会让人忽略 Ola Friend 带来的交互方式革新,产生 Ola Friend 仅仅只是普通手机配件的错觉。

除去这些问题以外,或许只有亲身体验过,才能知道 Ola Friend+豆包带来的语音交互方式相较于手机操作有多么便捷。

图源:Ola Friend

 

 

结语

作为字节跳动的首款 AI 硬件产品,Ola Friend 耳机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其在音频视频领域的创新,更关键的是其搭载的字节自研豆包大模型。

豆包大模型在调性上更贴合国内用户的语言习惯,而作为豆包语音交互接口的 Ola Friend,未来肯定也会成为“豆包宇宙”中的必要一环,涌现出更多更广阔的 AI 应用场景。

图源:Ola Friend

目前看来,Ola Friend 并不是一款无聊的产品。

一方面,凭借亲民定位以及与听觉和语言交互的紧密联系,轻便、易携的耳机被视为接近可穿戴设备的理想形态。

结合 AI 技术,耳机的多功能集成使得用户能够通过一个设备完成多种任务,从而节省了在不同设备间切换的时间,提升了生活与工作的效率,更能为用户带来更智能、便捷的语音交互体验,满足对智能化生活的期待。

另一方面,依托于拥有 2600 万月活用户的豆包,Ola Friend 还能持续靠丰富的用户基础来优化产品交互体验。

正因如此,随着市场反馈的积累和产品的逐步优化,随着更多 AI 功能的上线和使用场景的拓展,Ola Friend 看起来还是有希望凭借耳机+大模型这一黄金搭配巩固“AI 陪伴助手”定位,并最终成为字节豆包在 AI 硬件生态领域的一张重要底牌。

陀螺科技现已开放专栏入驻,详情请见入驻指南: https://www.tuoluo.cn/article/detail-27547.html

前方智能专栏: https://www.tuoluo.cn/columns/author1911845/

本文网址: https://www.tuoluo.cn/article/detail-10117421.html

免责声明:
1、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陀螺科技观点或立场。
2、如发现文章、图片等侵权行为,侵权责任将由作者本人承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