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芯天下丨热点丨“十炸磨一箭”的星舰十一飞,透过亮点看下一步布局

IP归属:广东

文章AI导读

一键萃取文章精髓,核心观点即刻呈现

前言

近日,SpaceX星舰的第十一次试飞,也是二代星舰的最后一次[表演]。

一场关于[低成本太空探索]的新革命,正踩着二代星舰的[肩膀]拉开序幕。这场被马斯克称为[通往火星终极试炼]的试飞,从来不是为了[完美谢幕]。

作者| 方文三

图片来源|网 络

二代谢幕一场[不追求完美]的压力测试

星舰十一飞的[主角],是一对充满[故事感]的组合:一级助推器B15-2曾在第八飞中完成[筷子夹火箭]的回收奇迹,此次再度出征时,33台猛禽发动机里有24台是经过飞行验证的[二手货];

二级飞船S38则承载着[把自己逼到极限]的任务,它不仅要在太空重启发动机,还要带着[残缺的隔热层]穿越大气层。

SpaceX对这场试飞的定位很明确,不是展示成功,而是暴露问题。整个任务流程被拆解为三个靶向测试阶段,每一步都为V3星舰铺路。

①助推器:在以往的试飞中,超重型助推器着陆时通常只启用3台发动机,但十一飞却首次尝试了[13引擎启动→5引擎转向→3引擎悬停]的复杂流程。

V3星舰的设计目标里,未来第三代助推器需要承载更重的载荷,从二代的35吨提升至100吨,着陆时的姿态控制难度呈指数级增长。

5引擎配置的核心价值,是冗余能力。哪怕在着陆过程中突发1-2台发动机故障,剩余引擎仍能维持轨迹稳定,这对未来火星着陆至关重要。

火星大气层稀薄且无地面测控支持,任何一点失误都可能导致任务失败。

此次B15-2在墨西哥湾的溅落数据显示,5引擎模式下的姿态控制精度比3引擎提升40%,即便遭遇15米/秒的海风,仍能保持稳定轨迹。

更值得关注的是[复用]的含金量,B15-2助推器经过检修后,推力衰减率控制在3%以内,完全满足任务需求。

这意味着SpaceX的火箭复用技术已从理论可行走向实战可靠。

传统火箭的一级助推器多为一次性使用,单次发射成本动辄数亿美元,而星舰通过二手装备再出征,正将发射成本推向千万美元级别。

②飞船:它要完成两项决定未来深空航行的关键操作:太空发动机再点火,以及[故意露怯]的隔热测试。

在微重力环境下,火箭燃料会在储罐内[漂浮],导致供油不稳,这也是此前诸多航天器在轨故障的根源。

十一飞中,S38在太空中成功重启一台猛禽发动机,整个过程时序误差控制在0.1秒内,验证了燃料供给系统的可靠性。

这项技术是未来[轨道加油]的前提,只有能在太空灵活启停引擎,才能实现多艘星舰在地球轨道组装,进而奔赴火星。

而隔热测试则堪称[自找苦吃],工程师主动拆除了S38表面的部分隔热瓦,且未在缺失区域设置备用烧蚀层。

相当于让飞船带着[伤口]穿越大气层,当飞船以数倍音速冲入大气层时,表面温度会飙升至数千摄氏度,这种[裸奔]测试的目的,是验证极端情况下的生存能力。

数据显示,即便部分区域没有隔热保护,飞船核心结构的温度仍控制在安全范围,这为未来从火星返回地球提供了关键依据。

火星返回时的再入速度比近地轨道任务快30%,隔热系统的冗余能力直接决定任务成败。

③星链:S38此次释放的8颗星链模拟器,看似常规操作,实则是星链V3卫星的[实战彩排]。

这些模拟器与下一代星链卫星尺寸、重量完全一致,甚至搭载了相同的通信模块。

它们在亚轨道飞行中收集的部署数据,将直接决定未来星舰一次能发射200颗星链卫星的可行性。

对SpaceX而言,星舰与星链是相辅相成的棋局,星舰需要星链的商业收入支撑研发,星链则需要星舰的大载荷能力实现[万星组网]。

截至2025年,星链已拥有超700万终端用户和近700万手机直连用户,现有卫星网络已出现带宽拥堵。

而新一代星链卫星单颗重量超1吨,搭载手机直连模块和星间激光链路,只有星舰能承载其发射需求。

这也是为什么SpaceX宁愿让二代星舰[提前退休],也要加速V3研发的核心原因。

V3星舰从[能飞][能扛]的颠覆性升级

二代星舰用11次试飞证明了[火箭可复用]的可行性,但要实现载人登月、火星货运的目标,还需V3星舰完成从[能飞]到[能扛]的跨越。

根据SpaceX披露的信息,V3星舰将在四个核心维度进行[推倒重来]式的升级,每一项都直指传统航天的痛点。

①隔热系统:隔热瓦曾是星舰的[噩梦],第九飞中,瓦片缝隙导致高温气体泄漏,差点让飞船解体;第十飞虽有改进,但仍出现局部烧蚀。

而V3星舰采用的[保鲜膜技术],彻底解决了这一问题:通过特殊耐高温材料将瓦片缝隙完全密封。

更关键的是,它能承受火星返回时的极端高温,火星大气层虽稀薄,但再入时的气动加热强度是近地轨道的1.5倍,只有这种无缝隔热才能确保航天员安全。

②动力系统:如果说二代星舰的猛禽二代是合格线,那么V3的猛禽三代就是天花板。

单台发动机推力从230吨提升至280吨,燃油效率提升10%-15%,更重要的是解决了可靠性问题。

通过优化涡轮泵密封结构和燃料喷嘴冷却系统,猛禽三代的故障概率降低至0.1%以下,远低于二代的1.2%。

对V3星舰而言,动力升级直接带来[运力飞跃],近地轨道运载能力从二代的35吨飙升至100吨,相当于一次能将3辆特斯拉Model 3送入太空。

更关键的是,猛禽三代支持[深度复用],经过简单检修后可重复使用20次以上,而二代发动机的复用次数仅为5-8次。

③结构设计:V3星舰的结构改进,每一处都透着[火星思维]。最明显的变化是格栅翼,数量从4个减少至3个,尺寸增大50%,且采用[内藏式作动机构]。

不仅减轻了箭体重量,还避免了二代星舰中格栅翼被发动机排气熔化的问题。

更关键的是,格栅翼按90°间隔分布,能减少再入阻力,实现更大攻角飞行。

这对火星表面的复杂地形着陆至关重要,毕竟火星没有[墨西哥湾]这样的平坦溅落区。

另一项颠覆性设计是[引擎内置],将猛禽真空发动机直接安装在液氧储罐内部,取消了传统的长距离燃料管道。

这一改动彻底解决了管道泄漏、压力波动等常见故障,同时将推进效率提升8%。

不止于火箭170亿频谱收购背后的[太空通信帝国]

就在星舰十一飞倒计时3天,SpaceX抛出了另一枚[重磅炸弹]:斥资170亿美元收购EchoStar旗下的AWS-4与H频段频谱许可证。

这笔被业内称为[卫星通信十年最大并购]的交易,看似与火箭无关,实则是马斯克[太空帝国]的关键一步,它让星舰从运载工具升级为太空基础设施的建造者。

在此之前,SpaceX的星链手机直连服务,需依赖T-Mobile租赁的10MHz频谱,仅能提供短信服务。

相当于在别人的[公路]上开[小车],而此次收购的AWS-4频谱,覆盖2000-2020MHz和2180-2200MHz,是手机直连卫星(D2C)的[黄金频段],带宽达50MHz,相当于拥有了一条[双向八车道高速]。

这一转变的价值是颠覆性的:星链的原始带宽从0.5Gbit/s提升至1.5Gbit/s,可支持语音、视频通话和高速数据服务。

更重要的是,SpaceX从[频谱租客]变成了[房东],未来可将频谱租赁给其他运营商,形成二次收入。

按分析师预测,仅频谱租赁业务,未来每年就能为SpaceX带来20亿美元收入,相当于星舰研发投入的稳定现金流。

对AT&T、Verizon 等传统运营商而言,格局则更为复杂。

过去,它们将星舰视为[补充服务商],用于覆盖偏远地区;如今,SpaceX掌握了[频谱授权]主动权。若运营商拒绝合作,将无法获得盲区通信解决方案。

目前,Verizon已在评估将星链服务整合进[偏远地区套餐],而AT&T则计划与SpaceX共建天地一体化网络。

这场博弈的核心,是谁掌握太空通信的规则。SpaceX通过[星舰(运力)+频谱(权限)]的组合拳,正在构建一个从卫星制造到发射,再到通信服务的闭环。

SpaceX 的优势在于[协同效应]:星舰的低成本运力降低了卫星部署成本,频谱资源则提升了通信服务的竞争力,两者形成1+1>2的效果。

尾:

星舰十一飞与频谱收购的[双动作],也将全球卫星通信竞争推向新高潮。这场博弈的核心,是[谁掌握太空通信的规则]。

部分资料参考:《一文读懂星舰[十一飞]:二代星舰谢幕,[筷子夹飞船]就要来了》,果壳:《烧了几年钱还没入轨,马斯克的[星舰]到底在折腾什么?》,爱范儿:《刚刚,马斯克二代星舰最后一飞成功了,彩蛋:黄仁勋亲自上门送超算》

陀螺科技现已开放专栏入驻,详情请见入驻指南: https://www.tuoluo.cn/article/detail-27547.html

AI芯天下专栏: https://www.tuoluo.cn/columns/author1911711/

本文网址: https://www.tuoluo.cn/article/detail-10126094.html

免责声明:
1、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陀螺科技观点或立场。
2、如发现文章、图片等侵权行为,侵权责任将由作者本人承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