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级双目光波导+SLAM+3DoF指环,从INMO Air2看见消费级AR眼镜产业趋势

IP归属:广东

文/VR陀螺

2023 年,消费级 AR 眼镜再靠近未来一步。

过去一年,从以高通为主的上游供应链厂商的技术创新,科技圈大牛下场创业,再到资本市场的不断投入,AR 产业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发展态势,迎来了小幅度市场攀升。

陀螺研究院发布的《2022年全球VR/AR年度产业发展报告》显示,2022 年 AR 眼镜出货量为45.2 万台,较 2021 年增长了 25.6%。B/C 端市场的增长,更是为产业点燃了继续深耕打磨技术、产品的动力。

作为 AR 产业最早的入局者之一,INMO影目科技是一个特别的玩家,在 Birbath 主导的分体式 AR 市场中它独树一帜,选择了阵列光波导的一体式 AR 眼镜路线。供应链消息,其一代产品在去年出货量破万台,小有成就。

乘势追击,2023 年 4 月 20 日,INMO宣布二代产品 INMO Air2 正式开售,AR 眼镜+指环套装售价 3999 元。

事实上,单纯地做一款 AR 硬件并不难,供应链信息已十分透明,而 C 端 AR 眼镜的上市难点在于——在有限的技术资源下,去做一款形态轻薄、显示优良、内容丰富、功能突出的极致产品。这也是为何 INMO Air2 从去年 Q4 发布以来,直到现在才上市的主要影响因素。

跟随陀螺君的脚步,接下来我们共同体验一下这款官方打磨已久的产品,各方面表现力究竟如何。

延续墨镜与平光镜形态外观,三层升级为一层镜片组

外观方面,INMO Air2 采用了墨镜款和平光镜款两种的产品设计形态,其中墨镜款镜片外表面为灰黑色。产品正面镜框边缘处设有两颗摄像头,包括一颗用于 SLAM 交互的高帧黑白摄像头,与一颗 800 万像素彩色摄像头。

相比于上一代产品,INMO Air2 将三层镜片减为一层,取消了一代的分离与割裂感。

值得一提的是,在上一代产品中,最内侧镜片为卡扣式设计,以便用户可替换为“近视镜片”。而在二代产品中,内侧镜片更换为了不可拆卸设计,不过在其产品的内侧镜框上有预留“磁吸近视镜片”的位置。

得益于二代产品升级的一层镜片的设计,从实际测量、触摸其实可以感知到,其二代产品的镜片厚度以肉眼可见的程度大幅减少。通过不可拆卸的镜片设计以此缩小镜片组的厚度。据称 INMO Air2 镜框体积比一代减少了近 30%。

大致分析完镜片组的设计,我们继续看产品外观。INMO Air2 左侧边镜腿处印有凸显的亮黑色 “INMO”字样 的Logo,为纯磨砂黑的眼镜设计增添了几分时尚大胆的元素,同时镜腿部分还升级了磁吸pogo pin充电接口。

右侧镜腿光机外侧有一颗内置的 RGB Logo 指示灯,纯黑色下很难用肉眼捕捉,用户可在系统内设定,眼镜启用时的颜色和显示方式(常亮/闪烁/关闭),在雾面哑光黑的遮罩下,有一种朦胧的美感。

同右侧镜腿,INMO Air2 延续了触摸板的产品交互设计,双镜腿下方各有一颗按钮(开关机、万能键),以及一对贴耳的扬声器。

从产品内侧看,产品的两个光机部分做了一定的弧形设计,保证镜腿可向内最大幅度折叠,光机部分与镜腿采用了灵活的铰链设计,这使得产品也可以小幅度向外延展。

表面采用硬滑手感处理,舒适亲肤不沾指纹,也让 INMO Air2 远超一代产品,产品看起来十分精巧。作为一款双目显示的眼镜形态 AR 硬件,INMO Air2 重量并没有太过突出,官方给出量产的重量为 99g。

实际佩戴较为舒适,但为了满足功能,镜框承担了一部分重量,用户需要适当调整鼻托。虽说产品做了一定重量分布与人体工学设计,但是在实际佩戴过程中,还是会有一定重量感知,不过短时间佩戴不会有太大的负重感。

另外,INMO Air2 还搭配一个指环控制器。指环采用可自由调节的软硅胶设计,佩戴于手指中,拥有上下左右的方向键、确认键和返回键设计。

2×Micro-OLED+垂直阵列光波导

双目合像,更大Eye-box

INMO Air2 采用了 2×Micro-OLED+垂直阵列光波导的光学方案,采用双目成像技术。相比于单目显示技术,双目显示的优势在于可以更真实地模拟人眼对于物体的观察场景,通过左右眼睛不同的视角呈现不同的画面,从而提升了 AR 内容的逼真程度和交互体验。

另外,相比于单目成像,双目成像的 AR 眼镜具备更好的视觉体验效果,可以有效降低眼部的疲劳感。作为从 INMO Air 到 INMO Air2 皆体验过的陀螺君来说,对此颇有感触,实际体验过程中,不用再单独地盯着一块波导片获得图像显示,可以大大提升用眼舒适度。

因为双目合像技术意味着用户双眼同时可以看到叠加在现实世界的虚拟画面,而不用一只眼睛看叠加虚像,一只眼睛只能看看实像,来回切换视觉系统注意力、调整眼球的焦距和角度,以适应不同距离的物体。

双目显示的升级,带来的还有 Eye-box 的提升,用户不用再刻意调整 AR 眼镜的佩戴角度以适应图像显示,而 INMO Air2 也只需正常佩戴,即可显示出整块屏幕的所有内容,不用过度调节鼻托等位置。

Micro-OLED 微显示器是目前 AR 眼镜厂商的普遍选择,在主打室内体验的分体式 BB 方案中效果惊艳,但是在主打一体式轻薄的光波导眼镜中,由于光效的大量折损,使得其最终入眼光效较为一般。

目前实测体验,INMO Air2 在室内白炽灯下,基本可满足观看使用,并且透光率也相对较高,在不影响物理世界交互的同时,叠加虚拟画面。

手机直拍画面

同时,在双目显示+SLAM 摄像头算法的支持下,AR 眼镜还可以大大增强 AR 应用的深度感知和立体感,这对于 AR 游戏、3D 建模、LBS 等 AR 内容的应用来说非常重要。

SLAM技术轻体验,INMO探索深度AR内容呈现形式

INMO Air2 搭载了一颗全局曝光摄像头,以实现单目 SLAM 定位交互技术,可对用户所处的空间进行定位,从而支持虚拟和现实的融合。在官方的 Demo 应用实际体验下,它可以较为准确地记录用户的位置、姿态和运动轨迹等信息。

通过 AR 眼镜四处观看,拉近和缩远,可以看到不同虚拟 NPC 的画面,听到不同交互声音,对于影目来说,这是一个真 AR 内容的实践探索。据称,除了影目第一方打造的 AR 体验外,预计 在 2023 年下半年影目也会陆续支持更多 3D 引擎,开发者可以根据自身喜好自行开发属于自己的“元宇宙”。

6DoF SLAM 内容展示

(由于连接电脑投屏限制,未能在空间中进一步录制内容展示)

利用一体式 AR 眼镜的 GPS+SLAM 交互技术,INMO Air 还支持基于 LBS 的线下 AR 内容,在“INMO世界”中,我们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活动地点与陀螺君目前所在地的“距离显示”。

Niantic的「宝可梦GO」已经证明了 AR+LBS 技术玩法的巨大商业市场,而基于 AR 眼镜的近眼显示 AR 内容正在产业浪潮下,加速推动中。

据悉,在 INMO Air2 上市后,用户可以在多家商业空间内体验到基于 LBS 和图像识别的增强现实内容,届时 INMO 也会以快闪、展示、品牌店的形式进驻国内多个城市。

2023 年 Q1,AIGC 席卷全球,ChatGPT 频繁登顶热搜,成为讨论最多的话题,AIGC 的时代已然来临。而INMO也基于目前先进的 AI 技术开发了语言模型产品——INMO GPT,用户可以通过手机端键盘,以及眼镜端的语音与其交互对话。

AI 赋予了 INMO Air2 新的商业密码,让其不仅仅是一款 AR 显示产品,更是一款贴近热点的 AI 硬件产品。AIGC 目前正与各行各业加速融合,INMO影目科技迈出了尝鲜的第一步,试图搭上这场 AIGC 的热潮。

INMO Air2 目前主要定位随身娱乐、移动助手、户外工具以及 AR 体验四大类。除了上文提及的「INMO世界」、「INMO GPT」外,内容生态里还包含芒果TV、喜马拉雅、银河奇异果等 8 款影视 APP,可满足用户基本的影视观看需求。

办公类软件主要有翻译、文档、腾讯会议,可以覆盖提词器、外文翻译、看小说等场景。还有四款游戏产品,全民五子棋、激情羽毛器、轻加减肥 TV 版等应用。由于 INMO Air2 搭载了开放的安卓系统,用户还可以通过 ADB 命令自行拓展三方应用,开拓更多 AR 内容玩法。

另外,作为一款随身娱乐产品,INMO Air2 还支持投屏,在 iOS 产品中可采用屏幕镜像的方式,就像苹果的生态产品体验一样的顺滑。在 5GHz WIFI 频段下,实测手机投屏过程中,画面无卡顿、延迟等现象发生,体验质量较高,不过眼镜左侧光机外侧会有一定发热。

写在最后

一体式集成、眼镜形态、双目显示、SLAM 算法、指环交互、AI 对话、内容生态+,在 INMO Air2 的身上可以看到 2023 年 AR 眼镜产品趋势的诸多产品元素。

INMO Air2 是 2023 年上半年正式上市的第一款消费级一体式 AR 眼镜,这是一款探索性的产品,它在试探 AR 技术的深度,应用场景的宽度。

与此同时,INMO Air2 的量产上市也有望进一步推动 AR 在 C 端市场的竞争与技术创新,去年不少入局的 AR 初创企业,预计在今年也将发布相关 C 端硬件产品。

2023 年,AR 继续摸着石头过河,前进探索、创新。

陀螺科技现已开放专栏入驻,详情请见入驻指南: https://www.tuoluo.cn/article/detail-27547.html

VR陀螺专栏: https://www.tuoluo.cn/columns/author1286744/

本文网址: https://www.tuoluo.cn/article/detail-10106781.html

免责声明:
1、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陀螺科技观点或立场。
2、如发现文章、图片等侵权行为,侵权责任将由作者本人承担。

相关文章